高校教师的科研与教学间的相互关系

2022-03-16 12:16霍元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政教育

霍元明 侯 瑞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上海 201620;2.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北京 100081)

0 引言

高校教师面向标准之问“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客观上需要高校教师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1]。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岗、科研岗和教学科研岗,旨在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于教学科研岗的高校教师,如何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这事关大学生知识层次与思想品德的培养,事关高校教师自身与高校单位的事业发展,事关国家科技发展引领经济驱动向前。

1 科研对于高校教师、高校单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对于高校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是高校教师最根本的职责。“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更是党员教师的神圣信仰[2]。而高校在保障基础教学前提下,对于科研的重视和投入在不断加大。

由于科研方面高水平科技论文、发明专利、各种科研奖项对于高校的实力排名较为重要,那么高校也加大了对科研业绩的奖励力度,尤其在评职称与评奖项过程中更看中科研能力。因此,高校教师普遍会认为“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业绩。”

近年来,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部委联合采取一系列举措减缓高校对科研成果的盲目竞逐,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加强高校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使高校教师扭转以往“五唯”认识,回归科研与教学的理性[3]。

但是,改变“五唯”科研状况,并不代表不需要搞科研[4]。相反,高校教师应该加大对科研的重视和时间精力的投入,这是因为:

1.1 科研为高校教师自身发展提供原动力

现代教育制度和体系要求大学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扩大自身知识储备,有一句话叫“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拥有一缸水”。而科研促使教师不断地大量阅读文献与同行交流,海量的文化知识与交流经验会不断滋养大学教师。因而国内大部分高校都主张“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模式,让科研大咖与教育名家走进高校,让本单位教师外出交流,这都是科研学习交流的一部分。

另外,高校每年对教师有科研考核指标任务,从客观上促使教师带好研究生多出科研成果;从高校教师主观角度理解,他们拥有强烈的求知欲与社会交流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评职称的条件要求,对科研的主动性也更强。

因此,要成为大学的好教师,教书育人上好每一堂课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学基础上科研会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提供不竭的原动力。

1.2 科研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广泛知识面

高校教师不断的阅读科技文献、不断地外出交流、不断地做实验以及发现新的现象与规律等等,无形中充盈了教师的教学认知信息。在教学过程当中,就不会卡壳与乏味,而是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教给学生,这也会激发学生的科研与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在无形中反哺其教学[5]。

科研试验能够直观地呈现整个过程和结果,增加了学生的可观性和趣味性,尤其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记录整个试验过程和发现的客观规律,让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

1.3 科研为高校自身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科研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生命力,科研设备、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的具备是科研的前提。高校对新进教师的招聘在不断地提高学历层次要求,想把经过博士阶段学术训练和经过海外科研经验的优秀人才吸纳进来,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不断地驱动高校事业的发展。

高校在具备了高层次人才与科研条件等一系列要求后,经教育部评定后授予高校设立硕士点与博士点等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授权办学资质,同时国家大批科研经费的投入又不断扩大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因此,只有不断的科研形成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申请获批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授权办学资质,不断为高校自身事业发展注入活力。因此,科研为高校自身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1.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是科技的基础

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国务院也鼓励高校的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推向市场服务中国社会。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无一例外地把科技驱动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科技的推陈出新,离不开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埋头实验室与办公室,去发现物理现象与揭示科学规律,通过科技文献报道,通过制作样品或样机,再通过逐渐批量化生产推向市场。例如近年来“从油气混动汽车到电动汽车再到氢燃料汽车”等,都离不开核心科技难题的突破。国家重视高校的科研工作,每年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与科研转化扶持政策,促进科技在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协调布局以及经济良性循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的绝大部分科研力量集中在高校,做好科研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做好高校教师本职工作,除了基本的教学之外,还应该搞好科研。

尤其作为高校的博士青年教师,本身经过博士阶段科研学术训练,具备良好的基础,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业务能力。青年教师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科研态度。作为青年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并结合自身专业及单位学科优势特色,努力把博士阶段的专业方向和高校单位学科方向统一结合起来。然后把握好专业学科发展方向,抓住前沿科技动态,寻找专业突破点。科研工作只有把握住前沿主流方向才能游刃有余做好。再者,青年教师要和学术带头人形成团队合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素养,长期攻克一个科技难题,积累点滴才能出成果。还有就是青年博士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具备科研的探索志趣,保持久久为功的旺盛精力,全身心投入科研。最后,青年博士教师要把自身科研事业和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心系国家大发展,敢于攻坚克难。科研成果不断的积累有助于青年博士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有科研项目经费的资助又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涌现,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大量科研成果有助于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科研对高校青年教师、高校单位与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和高校通过政策和经费不断鼓励高校教师的科研,也正是说明它的重要性。

2 对于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理解与高校教师本身的学历层次相关

卢丹等人通过对江苏省5所高职院校的250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得出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理念上是正向关系,而实际工作中呈现负向关系;大部分教师把教学放在优先安排的位置,但工作重点又出现向科研倾向的趋势”[7]。

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究竟是正向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是负向关系。认为两者是正向关系的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是感受到了把科研的新成果用于教学确实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认知度和知识面,课堂教学的同时又能促进教师不断地思考科研上的问题,且科研的基础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加得到夯实;而认为两者是负向关系的教师在工作当中或许感受到时间精力有限,科研与教学二者相互侵占时间精力,应接不暇。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能反映高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我国从两千年前后开始大面积普及高等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大,受过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人员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早先高等院校招聘的教师学历层次也从原先的本科与硕士抬升到博士与博士后层次,而经过科研训练的博士研究生对于科研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以及论文的撰写更是轻车熟路,那么对于受过学术训练的高校新进博士青年教师来说,他们的科研业务能力相对于没有经过学术训练的老教师更加熟练,其科研与教学更容易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对于早期以本科或硕士学历进入高校的老教师来说,科研压力相对更大,他们更倾向于教学岗,对于科研相关的岗位往往不是很青睐。因此,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群体对于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理解也不尽相同。

对于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看似两个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却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整体。科研代表着向人类未知的领域积极探索进取,拓展新的知识领域;教学是教师在已获得知识前提下讲授给学生学习。高校教师为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除了大量阅读书籍资料外,科研是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证为人类和自己不断扩充新知识,拓宽了人类的视野,陶冶了自身情操,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科研与教学应该是一种正向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3 思政元素融入有助于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协调发展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8]。

高校教师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报国热情,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奉献力量[9]。

首先,只有教师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才能够对学生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从生动、形象的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去教化、感染学生,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课程思政教育就是要“润物细无声”,把精神养分细无声地贯穿在教学课堂,让学生的思想茁壮成长。

其次,思政教育要求教师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思政教学,而是需要创新性用好一切校园时段,尤其是在科研过程当中教育好研究生,随时随地引导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然后,思政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仅拥有自己专业领域内渊博的知识,更应该从优秀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种汲取养分,从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事迹当中熏陶自己,尤其需要教师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理论思想等一系列的共产主义理论思想。

在科研过程当中讲思政,给研究生讲述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技英模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教师在讲述先进事迹的过程中会无形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也会坚定教师做好科研工作,把更前沿的知识教给学生,增进了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感情,提升科研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在教学过程当中讲思政,给本科生讲述我国古代先进的冶炼技术与军事、农业装备以及辉煌的中华历史,不仅会提升本科生对课堂的兴趣,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在讲授课程思政过程当中,教师本身的修养与气质会无形地感染学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提升了教师的获得感,促进自身把更多的科研知识与思政要素融入课堂。

这些在客观上为教师的科研与教学间的正向关系增加了“润滑剂”和“粘合剂”,会不断促进二者间相互协调发展[10]。

4 结论

(1)科研对于高校教师、高校单位与社会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它为教师自身发展提供了原动力,为高校单位的发展不断升入新台阶提供良性驱动,为驱动社会发展的科技动能提供基础保障,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必然选择。

(2)对于科研与教学间是否是正向关系还是逆向关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群体一般理解不同。经过科研学术训练阶段的高校博士教师群体更倾向于把科研与教学理解成为正向关系。

(3)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属于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因为科研的新成果用于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认知度和知识面,教学的同时又促进了教师不断思考科研上的问题,且科研的基础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加得到夯实。

(4)把思政教育无缝融入到科研与教学过程当中,有利于处理好科研和教学间的关系,有利于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间关系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培养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