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现实难题及策略思考

2022-03-16 23:44李帅旭邹思良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红色主体育人

李帅旭,邹思良

(1.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是指以高校为教育主体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发展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一定的政治理论、政治价值、道德规范等,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给大学生群体,从而使其对现存政治客体产生心理上认同和行为上支持的实践活动。中国社会正处于利益重组、价值分化、文化变迁的转型关键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相互杂糅与博弈;多元化价值观长期共存,相互解构与重建等,易使意志薄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政治认同紊乱,大学生“是中国共产党新鲜血液的供给站和补充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和创新者。”[1]其政治认同状况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繁荣稳定。红色资源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救国、立国、富国、强国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集政治信仰、政治理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资政育人资源,对大学生树牢正确三观、增进政治认同,从而维护党的领导、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在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换言之,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客体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求或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红色资源内涵丰富、理论科学、形态多样等,决定了它对高校开展政治认同教育活动、涵养大学生优良政治品格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政治主阵地具有多维价值。

1.1 红色资源是开展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及改革中,为谋求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见证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也彰显了党的宗旨使命。一定阶级的教育必须要符合阶级统治的利益,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是为党长期执政和国家建设发展服务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帮助大学生认知认同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政策方针、宗旨使命等。因此,红色资源蕴含的政治价值理念,政治信仰追求与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旨趣相同、意蕴相融。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中,不仅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唤醒大学生心底的“红色记忆”,而且其多样化的形态、具体形象性的特征,为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活动开展、环境创设、载体创新等提供多样化的范式选择。

1.2 红色资源是涵养大学生优良政治品格的重要依托

政治品格是人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政治信仰、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凝聚体。[3]首先,红色资源蕴含着众多革命先烈为崇高的政治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如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李大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等,帮助大学生感悟信仰之光、强化逐梦伟力。其次,对党忠诚是红色资源的鲜明底色。在党成立之初,就将发展“忠实党员”写入党章并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党苦难辉煌的百年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如黄继光、焦裕禄、黄旭华等为代表的优秀战斗英雄、党员干部、科学家等,都表现出了对党的绝对忠诚,为大学生铸魂强基树立了榜样。最后,红色资源不仅镌刻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历程、论证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性,而且彰显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真诚担当的优良政治品格,激励着大学生时刻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1.3 红色资源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必然选择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守好阵地的关键是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大学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轮番登场、纷然杂陈,任何“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一般是从高层知识分子到青年大学生,再到社会群众,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关键性载体,在社会思潮的产生、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4]这使得高校成了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大学生则成了其传播载体和吹鼓手。西方反动势力也利用文化交流之机,将其政治理念与错误社会思潮相融合,运用先进信息技术,通过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公开或秘密的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以此进行意识形态侵略、达到“和平演变”目的。红色资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事实为根基,以历史为主体,从不同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党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风雨历程”,[5]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党执政的合法性、社会建设的曲折性等。将研究成熟高、政治导向鲜明的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免疫力”,增进政治认同,而且能有效守好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遏制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

2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现实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6]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对其精准把脉问诊、找准症结、对症开方。

2.1 红色资源融入主题滞后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与时代主题相契合、演变与时代同步伐并为时代发展进步服务。红色资源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物质实体和精神要义是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方针路线,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在党领导下通过阶级斗争的方法手段,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从而实现共产主义。因而,这一时期形成的红色资源主题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性。时代的发展变迁导致社会发展主题的调适和变更。[7]

新时代,红色资源不断与时俱进,其主题由“革命”转变为“发展”,目的是为党长期执政、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等服务的。但实现共产主义是红色资源的永恒主题。高校政治认同教育中虽然出现了红色资源的“身影”,增加了“出场率”,但融入的红色资源内容陈旧单一,主题往往同“暴力革命”相关,虽然帮助了大学生从血与火的历史中化悲痛为力量,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却忽视了当下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使其现实阐释力、人文关怀性严重不足。

2.2 育人主体融入意识淡薄

育人主体是指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有效融合的个体或群体,包括运用红色资源开展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应用者和教育者。育人主体融入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融入理念本末倒置。融入是红色资源和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相融合的切入点和链接点,通过科学的融入方法使两者互为条件、优势互补,实现水乳交融、协同育人。然而部分育人主体将两者的融入简单化,认为红色资源只要在高校政治认同教育中“有形”“有位”即可,这种镶嵌、叠加的融入法很难产生“可为”“有为”效果。二是对红色资源认知表层化。部分育人主体片面认为,红色资源是脱离时代主题的过时资源,对其研究兴趣冷淡,出现了“只识其表不知其里”现象。在具体教学应用中,对红色资源讲解也是遇红即“宏”、以红说“红”,甚至出现缄口不言或戏说红色资源两种极端现象。三是对融入实践重视不够。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是开展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部分育人主体对其认知不足,轻视体验式的实践感悟与养成,即使开展一些具体实践活动也是“走过场”“炒冷饭”“无新意”,致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2.3 红色资源融入成效不佳

成效是客体事物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能够有效满足主体的需求。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其成效的发挥需各个要素或环节发挥正面促进作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成效不佳,一方面是顶层设计的缺失或缺陷。顶层设计是立足国情、校情和大学生实际,从全局长远考虑,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指导、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等的谋篇布局、统筹规划。但在现实中,部分高校偏重自然学科建设,忽视人文社科的规划和布局,甚至视红色资源为“淘汰品”,致使融入的顶层设计缺失,陷入融入失效境地。另一方面是融入环境氛围淡薄。浓厚的融入氛围有利于调动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推红色资源融入政治认同教育的进程,从而取得良好融入和育人效果。但存在高校对红色资源挖掘研究氛围不浓,红色景观建设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千篇一律等融入氛围淡薄现象,严重阻碍了红色资源融入的进度,削弱和抵牾了其育人成效。

3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策略思考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红色资源虽然为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提供了价值导向、理论支撑和实践佐证,但仍需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高校政治认同教育实然之境,寻思应然之策。

3.1 主题转型:彰显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关怀

在现代社会,红色资源资政育人价值和政治认同教育本质没有改变,但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生活场域的转变,推动着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主题转型。一方面,主题转型要彰显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传统以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政治价值虽然已经弱化,但没有根本消失,只是改变了存在的方式和场域,在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中,需对其主题进行创新研究,即要关照现实,适应当下“发展”主题,也要服务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主题转型要体现人文关怀。当前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当下取向,对升学就业、物质利益等关注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无私奉献精神等讲的少。红色资源要赢得大学生,拉近同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应在融入中与时俱进,研究提炼出即有现实解释力、体现情感温度又同美好生活、生产力等时代主题相适应的红色资源,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等方面的问题,以此增强政治认同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3.2 强化引领:增强育人主体的融入意识和使命担当

邓小平曾提出:“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8]育人主体要始终牢记根本任务,增强本领,因势利导的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中。首先,转变融入理念。简言之,融入有两层意思:一是将一物镶嵌、叠加、注入另一物中;二是将一物内嵌、融合、渗透到另一物中,实现两者“水乳交融”。育人主体应准确把握融入内涵,在实现红色资源镶嵌、叠加基础上,将其教育价值、政治功能等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全过程,以产生“1+1>2”的效果。其次,加强培训引领。高校要搭建学习平台,对育人主体融入能力、融入技巧等进行针对性培训,也要对育人主体开展红色资源研究培训,使其善于回归历史语境、立足现实思考对红色文化经典进行挖掘研究,实现红色资源在高校政治认同教育中有声有色、有形有效。最后,创新实践活动形式。育人主体要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立足实际、结合当地红色资源等,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切身体验,参与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政治理论、强化理论武装、增进政治认同。

3.3 协同赋能:加快推动融入的制度建设和环境优化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认同教育需各要素相互协调、彼此配合才能有效破解各种难题,取得显著融入成效。首先,完善顶层设计。高校应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的将红色资源融入的各个环节、要素等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规划,以擘画融入蓝图、指明融入方向。其次,健全制度保障。制度有益于减少融入过程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强“保卫”和“防护”。高校应依据顶层设计,制定具体的融入领导责任制度、物质保障制度及落实举措等,助推融入进程、增强融入实效。最后,环境建设凸显育人功能。依据马克思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高校在环境建设和优化中,应为其赋值增能,体现育人功能。硬件环境融入的红色资源应彰显地方特色、时代主题等;软体环境要体现“红魂”,同先进的政治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等相融合,给大学生以向善向美的力量。

猜你喜欢
红色主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