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尔明模型”,写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说理文

2022-03-17 13:49何捷
江西教育B 2022年2期
关键词:断言问号写作者

何捷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说理文并不多见,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集中呈现说理文,单元教学目标提出“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单元有《文言文二则》一课,其中《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读起来非常有趣,一场连孔子都“不能决也”的争辩,可见两小儿的说理真让人不敢小觑。《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则是举出三个事例来说明“真理与质疑之间的关系”,学生阅读后会发现:三个事例具有共性,都论证了中心观点;作者在说理时,没有展开事例,事例只是起到辅助说理的效果。可见,说理也可以是典型与简约的。

此外,统编语文教材中还有其他带有说理意味的篇目,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为人民服务》、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人谈读书》。而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寓言《自相矛盾》中,买卖人“弗能应也”,更是因为无法说理而遭遇尴尬。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和“说理”相关的写作练习不多,但能写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说理文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说理,凭借的是语言,而语言背后的是思维,是作者的审美和判断,也仰仗作者的文化自觉,展示作者的文化背景。可见,说理文写作与写作者的核心素养关系密切,是写作教学中不应遗漏的关键“一角”。

朱光潜尤其重视写说理文,他在《漫谈说理文》中说,“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做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对敌斗争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他还说:“学写说理文,首先就要学会思考,而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实,再加上对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的长期辛苦训练。”原因很简单——语言总是跟着思想走的,思想明确,语言也就会明确,思想混乱,语言也就会混乱。写作者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就下笔,那肯定写不好。

又要想,又要写。思维与语言并行,这就是说理文写作难点突围的关键。说理文的“难”,就难在思维是看不见的。而教学要展开过程,让看不见的思维表述“被看见”。假如教师一味提醒学生“把道理讲清楚”,或者只给出“摆事实+讲道理”的模糊指令,学生依然无法写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说理文。

加拿大籍学者董毓在《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中,介绍了英国哲学家图尔明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论证模型”。图尔明认为,一个好的论证,应该由六个部分组成——根据、断言、保证、支撑、辩驳、限定。六个部分构成说理文的写作框架,我们结合这一框架嵌入说理的内容,让整个“说”的过程清晰可见,也让“理”使人信服。

1.根据(或数据)。论证一件事,或者讲清一个道理,不能自说自话,自以为是,也不能单纯靠自己的叙述,“口说无凭”,要用事实来佐证。谁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很高兴指出别人的错误,会以为说理就是击倒不同观点的对手。如果这么武断,那我们只不过是“盲从了自己的偏见”而已。

说理,可以从列举数据或事实开始。用事实说话,让真相为说理“站台”。例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中三个事例的罗列,让读者自己产生观点,做出判断,这比写作者单方面的呼吁有效得多。在学生写作说理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数据,以数据服人。

2.断言。即给出结论。写作者要明确地提出自己要陈述的观点、主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发出断言时,说理者应有些类似于刺猬。刺猬式的思考者,在表述时容易“把刺竖起来”,直接地展示自己的见解。相对刺猬而言,有一种论述者类似于狐狸,他们善于平衡术,喜欢说一些“这样也对”“那样也行”的话,论述时观点不明,却能无限拓展。例如,他们会说:写出一篇好作文,是由文化决定的、由教育决定的、由教学方法决定的,也许还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从热力学定律上看,也说得通……

因此,在“断言”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出清晰、简约的表述,与之前的事例和数据保持一致即可。

3.保证。用来连接证据和结论的普遍性原则、规律等,是连接证据和结论的桥梁。写作者在写说理文时,要思考哪些原理、规则、常识和说理时提出的观点相匹配,将观点放置在真理的大范畴内,要靠得上、说得通、立得住。“保证”让论述变得更加坚定。以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問号之后”为例,在列举事例后,我们可以从人类历史上“由问题引发的发明与发现”这一公认的规律出发,引用名人语录,让断言得到支持。

4.支撑。用来支持保证的陈述,不直接针对结论,而是支持保证,表明这些普遍原则或关系是真的。可见,寻找到保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就是说,提出一个观点,我们需要花时间找到学理依据。

5.辩驳。是对已经知道的反例的考虑、反驳和说明。在提出观点的同时,一定会有反对的观点出现,写作者不能视而不见,而应予以回应。再以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写作者可以自问“是否有些发现,源于偶然”,进一步表述“源于偶然,只是发现的开始。不断发问、深究,才是获取真相,最终抵达目标的途径”,以反例强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

6.限定。所有的观点,不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有其适用范围。写作者越是给出精确的“限定”,描述其边界,对所涉及的范围和强度加以描述,观点越显得可靠、可信。例如,在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后,我们可以澄清这一观点的适用范围——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而,面对苍茫未知的宇宙,甚至提出问题的可能性都不具备。限定之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观点的真正意义,不仅不会被弱化,还可以升级为——对一切怀有好奇心。

有了“图尔明模型”,说理文写作靠的就是学生个人的认知、查证、语言表述,这些不是教师能教、能给的,其源于生活与积累。魏智渊在《高手教师》中提出,要优先让学生认识“底层逻辑”,再提及训练,夯实教学中的“金字塔”结构。我们将这句话应用到写作教学中,可以表述为:让学生充分获取底层逻辑,明确写作的框架、模板,搜集相关信息,形成并提炼最精练的观点。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断言问号写作者
von Neumann 代数上保持混合三重η-*-积的非线性映射
问号君
C3-和C4-临界连通图的结构
特征为2的素*-代数上强保持2-新积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问号和叹号
问号处的数
难缠的“小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