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评价

2022-03-17 22:41陈汉其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3期
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血压水平原发性高血压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原发性高血压采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诊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探究对象,病例数总计64例,按照奇偶法原则分组,分为2组,一组为参照组(n=32),一组为试验组(n=32),参照组采取缬沙坦诊疗,试验组采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比两组疗效,包括临床有效率、血压改善效果、ET-1水平等。结果:临床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血压改善效果:诊疗后,较参照组,试验组SBP、DBP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ET-1、AngII:诊疗后,试验组ET-1、AngII低于参照组(P<0.05);不良反应:试验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率与参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较缬沙坦,原發性高血压采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诊疗效果更为确切,可纠正血管收缩功能,迅速减轻症状,且运用安全性高。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血压水平;血管内皮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3--02

原发性高血压为常见而严重心血管病症,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在疾病发生、进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指出,高血压患者伴内皮功能障碍表现,而因内皮介导NO形成障碍、内皮素(ET)等是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的关键因子[1]。因此,维持NO与ET平衡尤为重要,可保证血管功能与结构的完整性,防治因高血压所致的相关心脑血管病症形成。在实际诊疗原发性高血压时,基于血压处于正常水平状态基础上选择具改善内皮功能的药物[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缬沙坦均为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药物,为进一步分析两种药物于疾病中发挥的效果,选取本社区服务中心64例患者研究。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纳入标准:①通过综合诊断满足WHO及中华医学会中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判定标准[3];②患者对研究持知情态度;③认知功能正常。

1.1.2排除标准:①肝肾肺器质性病变;②继发性高血压;③研究药物过敏史;恶性肿瘤、血液疾病;④罹患精神疾病,如老年痴呆、人格分裂等。

1.1.3基础资料: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为研究时间段,以该时间段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探究对象,病例数总计64例。按照奇偶法原则分组,分为2组,一组为参照组(n=32),一组为试验组(n=32),参照组男女数量比为20:12;年龄上限、下限78岁、49岁,均龄(63.50±6.18)岁;病程2-8年,平均年限(5.02±1.11)年;试验组男女数量比为19:13;年龄上限、下限80岁、50岁,均龄(64.78±6.15)岁;病程2-10年,平均年限(6.14±1.28)年。相关数据统计P>0.05,可实施比对。

1.2方法

纳入病例均停降压药1月后实施治疗,并在社区医务人员指导下低盐、低脂饮食,配以适当运动,形成良好作息习惯。参照组在此情况下辅以缬沙坦诊疗,予患者缬沙坦(由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制造,国药准字为H20010823),剂量80mg/次,以口服方式给药,1次/d,连续用药8周。试验组采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由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制造,国药准字为H19991083),剂量5mg/次,早餐后口服,每日1次,连续用药8周。诊疗期间对患者肝功、肾功及心电图严密监测。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有效率。心慌、喘气等症状消失,SBP、DBP达正常水平为显效;心慌、喘气等症状较诊疗前有所缓解,SBP降低幅度介于10~19mmHg为有效;未能满足上述标准为无效。

②血压改善效果。采取全自动血压测定仪进行两组收缩压、舒张压的测定,详细记录数据,以作比较。

③ET-1、AngII。抽取晨间空腹血,统计4ml,经离心处理后采取全自动生化仪监测ET-1,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AngII的测定。

④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及头晕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资料均通过版本为SPSS23.0的统计学软件实施处理分析,其中血压水平等计量资料以t检验,表示为χ±S;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则用x2验证验,表示为%,测定结果以P值表示,P<0.05对比差异明显,且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有效率

统计数据发现,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血压改善效果

诊疗后,相比于参照组,试验组SBP、DBP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见表2.

2.3ET-1、AngII

试验组ET-1、AngII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较低(P<0.05),见表3。

2.4不良反应

试验组恶心、呕吐及头晕总发生几率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对比P>0.05,见表4.

3讨论

高血压患病人数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基于其临床表现层面,机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典型特征,该病为心力衰竭及冠心病等高危因素。当下,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当前仍以药物疗法进行疾病的控制[4]。NO为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关键舒张因子,其反向调剂物为ET-1,通常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为血管收缩血管因子,两者浓度维持平衡有益于促进血压稳定[5]。资料表示,NO能够阻断炎性因子于血管壁依附,削弱细胞间黏附分子-1因子表达活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体内NO释放下降,促使血管壁炎症效应加强,ET-1水平升高,血小板大量凝集,进而引致动脉粥样化、血栓形成,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因此,更多的学者视内皮功能替代终末点评估降压药的临床疗效,诊疗高血压不但要使其血压达正常范围,且要积极改善内皮功能[6]。

研究表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具舒张外周血管作用,且能够借助自身正电荷阻断脂质过氧化物形成进程,以免细胞坏死,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繁殖与移位,进而修复动脉粥样化血管[7]。另外,此类药物亦可加速NO生成,达到血管内皮功能修复效果。本次研究数据可知,AngII可对机体血管收缩产生一定的刺激,加速肾上腺素释放,同时增强醛固酮分泌,使血压异常升高,并且,醛固酮的大量分泌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激活,此系统一旦过度激活可致血压升高症状加重。AngII越高提示病情愈加严重。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能够对血管紧张素受体I起到特异性抑制作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从而达到舒张外周血管作用,起到降压之效[8]。与此同时,该药物能够保护肾脏,降低毛细血管压力,阻滞炎性生长因子释放,从而控制肾小球硬化进展。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属二氢吡啶类长效钙拮抗剂,能够松弛平滑肌与心肌,解除血管痉挛,实现降压目的,同时此药物可减缓肾上腺素释放,弱化儿茶酚胺含量,有益于逆转心肌肥厚,规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付晨阳等人指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半衰期较长,相较于缬沙坦,其药效更为长久,降压效果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少,与本次研究中试验组不良反应与参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的结果一致[9]。

综上,较缬沙坦,原发性高血压采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诊疗效果更为确切,可纠正血管收缩功能,迅速减轻症状,且运用安全性高,属理想、有效的诊疗方案,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权中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1):2957-2958.

[2]肖承志.厄贝沙坦片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31):35-36.

[3]汪云.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1):130-133.

[4]王宝,周新明,李丽珍,等.苯磺酸左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20,17(06):140-141.

[5]余佳,邱丽香,罗思艳,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3):28-29.

[6]曾卓琴.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辅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颈动脉硬化参数的影响[J].海峡药学,2020,32(02):105-107.

[7]葉杨.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重构患者血压控制及心功能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20,21(01):123-124+127.

[8]樊士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05):77-78.

[9]付晨阳,陈雨,石奇松,等.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并心衰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27(02):183-187.

作者简介:陈汉其(1970-05-),男,本科,江苏靖江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全科。

3451501908210

猜你喜欢
血管内皮功能血压水平原发性高血压
硝苯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研究
高血压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依托团队服务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自我检测模式的效果评价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水平和预后间的相关性
养血清脑颗粒与尼莫地平联合应用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