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育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应用策略

2022-03-17 02:21林娴
教育现代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育导师校企

林娴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2019年1月印发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提出“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尤其是不同专业的教师如何挖掘校企课程思政资源,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落实落细课程思政目标,是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目标[1]。

一 研究现状分析

(一) 校企共育从“高技能”到“德技并修”

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育人最初主要以工学结合、签订合作协议等形式,借助行业、企业的多方优势,推动教学基本建设,其主要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校企合作的深度推进,校企共育的理念、内涵、模式等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创新。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此后如何推进“德技并修”成为职业教育中关注的热点,“构建‘德技并修’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做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逐渐成为业界在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共识。

(二) 课程思政从“价值内涵”到“应用实践”

“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后,学者们从最初对课程思政价值内涵的探讨,逐层深入到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方法和应用实践研究。肖润花等指出高职院校要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行、心理健康三方面素养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陈清等认为“各门课程教师尤其是非思政课教师要准确识别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映射点”。卢黎歌等进一步提出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应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多方协同、鼓励个性、与时俱进、以生为本”等基本原则。针对校企共育背景下课程思政资源应用的难点和痛点,尹颜丽等提出构建“五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根据教师主体多元化、教材思政资源的整合建设、思政教法设计等因素,充分利用校内理论教学阵地和企业实践技能应用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课程思政在价值内涵上已在高校学者中达成基本共识,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在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中,多维度协同效应还不明显,应协同政、行、企多元育人主体,找准与专业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立足学科优势,强化全员育人的机制建设[2]。

二 实践问题反思

(一) 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力度不深

受传统职业教育中“重技能、轻德修”的观念影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在选取教学资源时缺少思政元素的融入,或只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简单杂糅。其实很多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原本就很丰富,挖掘渠道也可从教材拓展到企业、行业、专业史、地方文化等多个维度。但由于对课程资源挖掘的动力和能力不足,校内外导师对价值引领作用强的专业资源缺少研究,导致很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并不深入[3]。

(二) 课程思政建设的校企融合度不高

在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时,校内教师倾向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精神、传统文化等理论性资源,企业导师则关注企业愿景、行业文化、岗位规范与纪律等实践性资源,二者的融合互通能为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提供广阔土壤。然而实践过程中却发现企业导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缺乏系统认识,校内教师则缺乏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认知和企业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虽然初期搭建起了互通平台,但后期校企互动、协作并不紧密,这些导致课程思政资源缺乏综合性和可操作性,与课程思政的校企融合目标相去甚远[4]。

(三) 课程思政资源的学生适用性不强

当前高职生总体积极进取,但也普遍存在自律性差、态度散漫等特点。从年龄上看,高职生还处于青春迷茫期,其职业能力不足、职业理想模糊、人生目标不够明确。同时“后90”和“00后”们,生于经济较为富裕的时代,自我意识强,容易沉溺于游戏、网文、短视频等新兴媒体,缺乏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等。目前的课程思政资源在形式和内容上并未能充分考虑当今高职生的特点,加之校内外导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缺少科学有效的手段,难以适应学生的真实需求,更不能引发他们对立德修身的深刻思考[5]。

三 挖掘应用策略

(一) 推进挖掘深度,拓宽资源渠道

挖掘课程思政资源需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发挥协同效益,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深入研究校、企、生的优势与不足,将课程思政资源细化为具体可感内容,并建立多维度相向而行的机制,拓宽资源挖掘的渠道。

1.深入专业,提升专业价值。高职专业教师应树立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增强课程思政资源研究和挖掘的积极性,主动钻研经典理论、课程教材、专业史料、文化素材等,关注专业性的期刊和媒体号,提取优质思政元素,促使专业课程中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观念浸润相统一。

2.深入企业,渗透企业文化。高职专业教师应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研讨等形式,充分调动合作企业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挖掘企业创业故事、品牌理念、劳模精神等专业性较强的思政元素,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3.深入社会,把握社会动态。课程思政建设应与社会时代发展相吻合,因此在思政资源挖掘过程中,专业教师还应关注社会动态,如通过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把握当前社会的思想热点,紧密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和趋势,及时捕捉其中的思政元素,更新课程思政资源。教师自身也要提升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事务和企业活动,如社会调查、文化宣传、行业标准制定等,从中挖掘更多课程思政资源,展现专业的独特价值[6]。

4.深入学生,贴近学生实际。专业教师应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专业功底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使课程思政教学的形式更灵活,更具适应性。高职生既有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又有得天独厚的新媒体技能习得土壤,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平台,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兴趣特长,收集整理优质的课程思政素材资源,从资源的消费者转变为资源的生产者。

(二) 共建互动平台,动态整合资源

当今时代,信息丰富且日新月异,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需不断地动态整合与更新,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积极推动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社会组织等发挥合力优势,充分调度各类创新主体,基于校企共育主体共建研发互动平台,有效整合和优化跨单位、跨地域、跨领域的思政资源要素[7]。

1.多元主体互动,突破时空限制。在校企共育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都已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但大多数平台仅用于给学生观看视频,互动功能比较弱,对高职生的吸引力不强。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政工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各专业应致力于打造更有互动性的资源共享平台,增强学校、企业、行业、学生等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促成兄弟院校、合作企业、毕业校友等多维度优质资源的共享。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个性自学”与“集中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校企双导师克服校企共育过程中的时空束缚,同时也便于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思政资源,从而大幅提升校企双元主体育人的效率,将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推进三师协同,兼顾德养技能。在课程思政资源挖掘、整合与教学应用过程中,校企导师应自始至终保持目标一致,构建“专业导师+思政导师+企业导师”三师通力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思政导师与专业导师需将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以及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提前告知企业导师,积极引导企业由重点关注技能向德技兼顾转变,引导企业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在资源挖掘和教学应用中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校内外导师共同开发的课程思政资源既可用于高职生的专业学习,又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在校内外资源的共建中实现资源共享。

3. 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教育新形态。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生的自律性较差、专注度不高、对理论学习兴趣缺乏,因此在挖掘与整合课程思政资源时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共情、仿真实战、融媒体化等形式增强学习的体验感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共鸣,启发学生思考。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教育形态价值已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然而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和传统互联网教学单向型的模式使很多优质资源并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教育元宇宙”的新形态,这被教育界学者认为是“平衡技术发展和教育问题的有效模式”。通过教育元宇宙将课程思政资源的现实教育场景平移或扩展到数字世界,如导入市场经济运行模拟运算、企业场景空间虚拟呈现、专业史数字博物馆、AI智能多模态资源推送等新型资源挖掘与应用形态,师生的教学互动既不会脱离原本的真实场景,还能实现跨领域的动态协作,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在虚拟场景的真实感,增进学生的情境学习体验,有利于校企双导师开展跨域的集体教学,化解工学矛盾,实现智慧学习与动态育人[8]。

(三) 创新应用模式,推动资源优化

在课程思政资源应用过程中,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专业教师应着眼社会需求与岗位实际,思考课程思政目标定位与实施的合理性,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调整考核评价模式,激发企业导师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调整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多方共识。校、企、生三方的共同认可是课程思政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根据教育部文件课程思政目标应包含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五个维度,专业教师应从专业理论熏陶与实际践行角度,将五个维度结合课程特点细分成若干具体、可测的子目标并以合理的逻辑结构融入课程专业目标,以便与企业需求、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并在实施前与企业导师、思政导师、同行教师、学生等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多方共识。

2.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满足多方共需。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载体,如何挖掘和提炼至关重要,应结合具体的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进行重组与优化,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其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结构清晰的完整体系。专业教师可以将岗位工作内容作主线,以专题方式甄选教学内容,融合全媒体时代特点、企业真实案例、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及高职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满足企业、行业、学生等多方共需的课程项目,在每个模块设置较突出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思政元素对接。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多方共情。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然而在校企共育背景下,专业教师应在传承古代启发式教学和借鉴西方合作式教学的基础上探索更具全媒时代特征的共享式教学模式,让社会专业人士、企业导师和学生等都能乐于参与其中、沉浸其中,引发多方共情。如利用AI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搭建校企共育的能力培养和实践平台,引导专业导师、思政导师、企业导师、社会人士、在校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创作和共享,生成多样化教育资源,构建沉浸式、开放式、交互式的多元化教学活动模式,突破课程思政资源应用的时空限制,匹配高职生的能力与个性特征,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党情社情,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锻造工匠精神,夯实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基础。

4.融通考核评价方式,推进多方共赢。校企共育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而“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迫切要求在教学评价方式上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等相适应,建立更为开放、交互、动态的评价方式,这就要求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融通横向、纵向和多维评价。高职专业教师应探索能融通自主学习、实践操作、任务达成、问题处理、情感态度、团队协作、责任担当、创新意识等多维评价指标的评价机制。这也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先进的移动端技术建立学校、企业、行业、教师、家长、学生多方评价主体的衔接机制;利用网络智慧平台精准化、实时性等优势将考核评价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利用融媒体技术的多维化、可视化、数字化生成融通横向、纵向、多维的评价数据,综合考量校企共育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为每个主体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实现多方共赢。

四 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校企共育视域下探索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既要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目标,也要准确定位其与专业课的有效契合,更要深入了解社会、企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挖掘渠道,实现课程思政资源的共建共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课程思政资源应用的新形态,从而不断地丰富课程思政资源的内容,改进课程思政资源的实践,多管齐下地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猜你喜欢
共育导师校企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V eraW an g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导师榜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