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彰显核心素养理念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为例

2022-03-17 06:19夏克军徐夏楠
地理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寻乌教科书素养

夏克军 徐夏楠

(湖南教育出版社, 湖南 长沙 410007)

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编写具有时代特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高中地理教科书,是教科书编写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后应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新修订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科书”)在保留老版教科书特色的基础上,在内容选择、体例编排、图像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聚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新教科书在活动案例素材的选取上独具特色,精选生活中鲜活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新课标、新教科书、新高考的背景下,解读教科书中的案例素材对教师落实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极具启发意义。本文从具体情境案例和必修教科书的整体修订逻辑两个维度展开论述,剖析新教科书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上的特色和优势。

一、精选案例素材,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紧抓人地关系主线,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主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表现方式和尖锐程度有不同特点。紧张的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利益过度追求的结果。学生只有在理解人地关系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转变及转变原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形成人地协调观。必修《地理二》“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节中,教科书利用美国华盛顿州艾尔瓦河上两座大坝从修建到拆除的案例,以小见大,让学生感受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地关系的转变,帮助其分析转变的深层因素。

美国华盛顿州艾尔瓦河上两座大坝的建成是人类对经济利益不断追求的直接表现。艾尔瓦河及其流域所在的奥林匹克半岛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河中曾盛产各种鱼类和贝类。1913年和1927年,河上的两座大坝——艾尔瓦大坝和格林斯峡谷大坝分别建成,半岛及周边地区的工业和城市得以迅速发展。不可否认,艾尔瓦河上的大坝确实在20世纪初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水电之外的火电、核电、太阳能、风能等,越来越多地为人类提供更多样化、充足的能源选择;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大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确认,大坝的负面作用已无法忽视。为全面恢复艾尔瓦河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政府决定将两座大坝全部拆除。

艾尔瓦河上两座大坝从建成到拆除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人地关系在近一个世纪的演变:从最初只注重经济发展,到现在关注生态环境。通过该案例,学生能够意识到:很多高速增长的经济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只有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该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思考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

2.全面分析地理问题,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必修《地理一》“土壤的形成”一节中,新教科书利用寻乌围屋案例,通过介绍寻乌的地理环境及当地独特的古民居形态,引导学生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要素特征相结合,综合分析农耕时代人们选择在寻乌群山中定居的原因,总结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动态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寻乌地处武夷山余脉,是闽、赣、粤三省通衢的要塞,此处群山环绕、交通闭塞,距海洋直线距离约200千米。夏天,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能够长驱直入到达寻乌,遇到高山时形成丰沛的降水;秋天过后,寻乌周围的高山又能有效阻挡冷空气的入侵,使得寻乌“冬至不飘雪,三九难挂霜”。寻乌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呈弱酸性,其中硒的含量是标准富硒土壤的9倍。这样的气候和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当地粮食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赣南地区都名列前茅。因为寻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一批批山外百姓在农耕时代迁移至此,为了家族聚集和防备匪患,修建了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围屋,在当地形成蔚为壮观的古民居群落。

教师介绍寻乌的气候和土壤背景知识,不仅能引入本节内容,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大气知识。该案例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聚落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复杂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的独特视角,可引导学生用批判的思维方式分析已获取的资料和信息,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3.构建地理空间观念,形成区域认知

新课标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应重视与现代技术的整合”“在教科书中重视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重要内容”。新教科书将地理信息技术渗透在活动、探究和阅读栏目中,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的应用,让学生直观体会地理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手段相比,在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时所具有的优势。必修《地理二》“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节“探究”栏目中的世界夜间灯光影像是科学家利用卫星收集的2016年多次观测数据合成的,很好地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区域分析中的应用。

古诗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地球上的很多地理现象只有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才能观测,身处地面很难甚至没有办法观察。遥感作为地理信息技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为人类俯瞰地球提供了全新视角,可获得对地理现象的全局性认知。在全球尺度上观测和记录人类活动区域,是遥感在人文地理学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目前全球大量城市迅速扩张,已严重超过传统模式的监督、组织和规划能力,用常规手段记录和观测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一定难度,而遥感可以提供实时分析区域的数据和图像资料。

城市夜间灯光数据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快速评估全球或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分布和城市化速率等问题。遥感数据具有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连贯、独立等特点,很难被其他观测数据所取代。世界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将城市分布、城市规模、区域差异等多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图像化。学生通过观察世界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可直观体会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发达程度和人口分布情况,较快地识别出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程度的巨大差异,初步认知世界各区域的不同发展程度。

4.提升行动意识和能力,践行地理实践力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中的所有定义、概念、理论等也都是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自然地理学的野外考察、模拟实验,以及人文地理学的数据收集、社会调查等,都是地理学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由于学业繁忙、安全问题等因素,地理实践机会很少。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地理实践必须在教科书中得到体现。必修《地理一》“流水地貌”一节中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河流流水具有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在“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中,学生在斜面顶端倒水,模拟河流在自然界中的流动状态;观察流水在斜面上的侵蚀作用和在平面的堆积作用。通过调节流水速度和斜面倾斜角度,掌握影响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因素。该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界中河流的侵蚀与搬运现象,实验简单、操作性强,方便教师在课堂中开展。新教科书在该模拟实验后设计了“实验结果应用”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实验中改变“流水速度”和“斜面倾斜角度”实验参数的目的,找出影响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形态的关键因素。新教科书提出,有条件的学校或教师应带领学生实地考察野外侵蚀和堆积地貌。

教科书通过从课内模拟实验到课外野外考察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弹性教学空间,让教师根据所在学校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提升学生观察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现实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突出核心素养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新教科书较老版教科书在体系结构、课程目标、呈现方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有显著提升。地理教科书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重建教科书体系结构;以问题式教学和情境学习为抓手,创新教科书的表现形式;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升学生地理认知水平。新教科书重构了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教师授课的教学结构以及学生自学的逻辑思维结构,在具备实用性的基础上,传递丰富的地理情怀和人文素养。本套教科书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能通过适当安排一些更深层次的学习内容,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足够的引导和帮助。

新教科书在突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构建教科书知识结构时注重以地理学科框架为基础,构建教科书的逻辑结构和教学结构时以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师教学规律为路径,展现地理学习的进阶过程。为完成这个任务,新教科书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两个栏目:每节开篇前的“探究”、穿插在整套教科书中的三个人物。“探究”栏目通过呈现生动、鲜活的情境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所涉及的问题,有的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关,便于教师针对话题导入新课;有的需要学生学习完整节内容才能回答,引导学生提前思考。设置的三个人物,从学生角度提出在地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疑问和教学重点,创造温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新教科书在选择具体的地理学习内容时,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关注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经典性、鲜活性和时代性。重视复杂、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而不是经过整理加工、虚构的问题情境。在描述情境时,注意表达的通俗性,使其既隐含学科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新教科书中的任务和问题,除引导学生整理、巩固所学知识,绝大部分根据不同水平的学业质量标准设计,难度由低到高、逐渐递进。该套教科书注重问题式教学,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要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

第三,新教科书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特别注重创设多种表达形式。采用文字、图表、模型等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材料,丰富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手段。调整用色后的地图更加美观,也更贴近教学需要。原教科书中的图片几乎都被质量更高、更具代表性的图片替换。新教科书在照片、地图、遥感影像、示意图组合以及与文字内容的融合上更是极具新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取地理信息的渠道,以提高学生获取图像信息、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新教科书可以满足“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教科书方面,精挑细选真实案例,将现实生活中复杂、鲜活、具体的地理问题或现象融入到地理知识中,帮助学生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科书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具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教科书应有的元素。

猜你喜欢
寻乌教科书素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张子炀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