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美丽样板
——来自山东烟台濯村的调研报告

2022-03-17 07:09李丕志王孟子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云村民

李丕志,王孟子

(1.中共烟台市委 党史研究院;2.中共烟台市委 财经办,山东 烟台264000)

濯村是山东省烟台市的一个偏远乡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差村、乱村,但现在去村里,处处是花木环抱、诗情画意、欣欣向荣的景象。濯村由乱到治变化之大,不禁让人心生疑惑:濯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世外桃源”的? 濯村的发展对当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何启发和借鉴?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偏远乡村的美丽蜕变

濯村位于烟台市莱阳城南40 多里的五龙河畔,共有1636 户、5000 多人,是莱阳市第一大村。“濯”字,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是指山无草木、光秃秃的;二是指洗心革面、焕然一新。濯村,也有两张迥异的面孔,过去是穷乡僻壤、环境杂乱,如今是绿意盎然、风光旖旎。村如其名,濯村多年来发展变化之巨,令人刮目、让人惊羡。

——村容之变:曾经是污臭熏天,现在是美丽家园。过去的濯村,道路坎坷不平,草堆、粪堆、垃圾堆随处可见,人畜混居、蚊蝇滋生,外村亲戚都不愿来串门。如今,村庄房屋齐整、道路敞阔,超过1200 多种、近百万株花卉草木掩映村中,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5 万个,草如茵、树成行,花争艳、蝶恋舞,三季花香四季青、家家户户满庭芳,俨然一个花园式村庄。

——产业之变:曾经的单一农业,变成了三产融合。过去的濯村人,祖祖辈辈延续着传统的农业劳作,“泥土里扒食、汗水里捞金”,小麦、花生、玉米等是主要作物,不仅经济效益低,遇到旱涝灾害,填饱肚子都困难。如今的濯村,不仅建成了占地8000 多亩的果品园林基地,还运营着莱阳市第一个村级工业园,吸引了来自6 个国家和地区的16 家企业入驻,以樱花旅游节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更是风生水起,形成一二三产业互促共进、全面开花的兴旺局面。

——生活之变:曾经是收入微薄,已变成富足小康。过去的濯村债务缠身,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村民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也不过1 千元。因为穷,外村姑娘都不愿嫁进来。如今,村里不仅债务清零,每年还有1400 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集体资产价值高达2.3 亿元,贫困人口全部销号,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2 万元,家家户户过上了殷实幸福的日子。逢年过节,村民都能领到米面油肉等各种福利,60 岁以上老人、考上大学的学生、大龄青年结婚均有补助,专设的“濯村公益基金”对生活困难者进行资助。20 多年间,濯村人口增长了近千人,平均寿命超过80 岁,百岁老人就有5 人。生活富裕了,人气兴旺了,本村姑娘都不愿嫁出去了。

——民风之变:曾经的混乱不堪,变为了文明有序。过去,濯村是个人口多、矛盾多、难管理的“问题村”,故意放火、小偷小摸、贴小字报、打架斗殴等情况时有发生,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不断,村民上访告状更是家常便饭。如今,诚信友善、互助互爱、尊老爱幼在村里蔚然成风,近10 年来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信访事件,路边烂漫的樱花没人随意去折,树上诱人的红石榴、金柿子没人私自去采,处处是平安祥和、温馨欢乐的景象。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濯村由过去的贫穷落后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美丽小康村,高度契合党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要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30 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成为名副其实的“莱阳市第一村”。

二、不同寻常的成功探索

濯村之变,不是被动等来的结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濯村人日积月累努力拼搏、找准路子久久为功奋斗实现的。这些年来,濯村人勇于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党建强村、生态立村、改革活村、产业富村、文明兴村的全面振兴发展之路。

(一) “党组织就是主心骨,班子强濯村才能强”——狠抓村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带头人

“没有高云建书记,就没有濯村的今天”,这是笔者到濯村调研采访时听村民所讲的心里话。1996年的濯村还是个薄弱村,村班子散乱无章,历史遗留问题多,没人愿意管。濯村工作怎么开展? 莱阳市姜疃镇党委认识到,濯村由乱到治,必须先从“主心骨”抓起,从“带头人”抓起。当时的高云建还在一家纳税过百万元的工厂担任厂长,组织找到他后,高云建毅然放弃年收入数十万元的高薪职位,临危受命回村担任书记,从此走上了带领濯村人艰苦创业、脱贫致富之路。

作为村党委书记,高云建始终把“服务濯村、服务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上任伊始便狠抓村班子建设。他对村“两委”成员讲,村党员干部就是“服务员”,为村民服务是天职,村民有事来找,再难也要顶上去,否则就对不起党员的称号,对不住群众的信任。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横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凡事干在先、冲在前。经村“两委”反复考察论证所作出的决策、推动的项目,搞一次成功一次,像实施土地流转、农业对外开放等,在当时都是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高云建既是濯村发展的设计者,又是冲在一线的园艺工、泥瓦匠,植树造林、整治建设,高云建都同干部群众一起干在工地、吃在工地。高云建对党员干部要求严格,对群众则关怀备至。由于群众真心拥戴、高度认可,高云建每次换届选举都是高票当选,村“两委”班子成员20 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动过,整个班子团结稳定,村党委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高云建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

(二) “家里不干净,客人不愿来;村里不干净,客商不愿来”——下定决心整治村容,优化环境搭建平台

早先的濯村,还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新媳妇过门会收到一双雨鞋,因为村里养鸡的多,街上除了泥就是粪,进出都得穿雨鞋。在高云建看来,这种做法是有“毒”的,严重威胁村民健康,制约村庄长远发展,必须下好环境整治的“先手棋”。他与“两委”成员深入研讨,制定出“定规划、搞硬化、种樱花、做绿化”的蓝图,下决心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努力打造生态田园、美丽花园、幸福乐园。

为建设美丽乡村,村里通过姜疃镇党委政府联系协调,聘请山东省规划设计院对村庄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指导村庄建设工作。对不合规划、影响村貌的民房,统一进行拆迁。面对启动资金难题,党员干部主动集资、捐助,筹集资金近80 万元,用于拆迁补偿。村干部和党员组成工作组,挨家逐户做工作,群众从开始不理解、不情愿,到最终全部签约,共拆迁468 户、2000 多间房屋、占全村的四分之一,打响了拆迁工作这一“当头炮”。此后,村里先后投入5800 万元,拓宽取直村路18.5 公里,硬化路面20 万平方米,架设路灯1360 余盏,形成了“三纵十一横一环”的路网框架。与此同时,20 余公里的地下排污管网投入运营,生活垃圾实现了统一收集清运,4 千平方米的活动中心和2 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建成使用,水电气暖讯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特别是村里每年要栽上1 万棵以上的树木,并有专人管护确保成活率达到99%,20 多年如一日,现已种植各种美化绿化苗木60 余万株,仅樱花树就达20 万株,成为远近闻名的“樱花小镇”。现在的濯村,街道宽阔整洁,路灯俏立明亮,别墅小楼鳞次栉比,房前屋后花草环绕,村内村外、大街小巷尽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村貌生态彻底改观。

(三) “农民单打独斗辛苦又低效,农业规模经营才是出路”——先行先试推进土地流转,改革开放激活农村资源

过去的濯村,一无区位优势,二无资源禀赋,三无集体经济,仅有几千亩土地。高云建思忖,沿用一家一户的低效种植模式,永远跳不出贫穷落后的怪圈,搞农业规模经营才是必由之路。虽然中央早在1987 年就提出了采取不同形式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但当时各地鲜有实践,毫无经验可循。高云建认为,只要有利于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只要不改变土地性质,可以积极探索“土生金”的文章。经过反复研究,村“两委”班子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引导承包土地的农民与有实力、有技术的外资企业签订长期土地租赁合同,变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统一集约经营,探索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对外开放之路。

为稳妥走好第一步,村“两委”决定拿效益不好的1500 亩老梨园做试点,经多方联系,1997 年引进新加坡客商整体租赁开发。当年,村集体收入增加到150 万元,300 名务工村民每年增收160 多万元。一石激起千层浪,试点的成功让濯村群众看到了农业规模经营的美好前景。仅用一天时间,所有村民就签订了合同,把世代耕作的土地全部交给村里整体招商管理。目前,村里8900 亩土地全部实现了流转,共引进美国、新加坡、智利等6 家外资企业经营管理,总投资10.76 亿元,兴建起大梨、葡萄、花卉、苗木等果品园林基地。村集体每年创收600 多万元,1300 余名村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年增加工资性收入4000 多万元,综合经济效益是过去的10 多倍。濯村人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学到了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综合素质得到了新的提升;濯村也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出口海外,拥有了更高的国际知名度,迈出了开放发展的坚实步伐。

(四) “发展再上新台阶,产业必须再升级”——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多元发展搞活旅游

农业规模经营的成功探索,让濯村人彻底解放了思想。进入新世纪,他们在巩固发展农业的同时,及时把工作重心调整到二三产业上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里陆续投资1000 余万元,规划建成了占地70 万平方米的莱阳市第一个村级工业园,先后引进了泰康食品、新龙海调理食品等16 家企业,涉及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服装鞋帽等8 个行业领域,吸纳劳动力3000 多名,年增加劳务收入近亿元,村民们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村里鼓励村民积极创业。目前,全村个体工商户达180 户,10 户中就有1 户搞经营,发展起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粮食仓储、餐饮服务等项目120 余个,个体经济年产值1.2 亿元,形成客商创大业、百姓创家业的浓厚氛围。

生态美是濯村人引以为傲的靓丽名片。随着村庄生态环境的持续美化,濯村又把“美丽环境变成美丽经济”作为振兴发展的新路径,将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上议事日程。2006 年,濯村引进了占地460亩、投资1.2 亿元的中国北方植物园,种植了1200 多种植物,面向社会开放,并成为山东农大、青岛农大的实践基地。从2015 年开始,濯村整合20 万株樱花、60 万株蝴蝶兰、3000 亩苗木等资源,聚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濯村”樱花文化旅游节,动员全村群众搞农家乐、卖土特产、上游乐设施、组织文艺表演,至今已连续举办7 届,累计接待游客300 余万人次,高峰时日接待量达8 万多人次,培育起一条以樱花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链,仅门票一项每年能增加300 多万元的可观收入。目前,村里正与央企、国企开展洽谈合作,计划整合周边10 个村庄、五龙河资源以及鲁花集团创业文化,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田园文旅小镇。高云建说,“过去20 多年濯村是在造环境、打基础,下一步我们要更好地对接资本、对接市场,濯村一定会越来越富、越来越美!”

(五)“秩序井然重在治理有方,乡风文明贵在成风化人”——全面推行网格管理,依规治村彰显法治

一个5000 多人的大村,如何管好治好? 经过认真研究,村“两委”将村庄划分为16 个区片,片长由村“两委”成员或党员担任,设置了绿化队、卫生队、治保队等多支管理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无死角服务。像平时的卫生保洁,一律由党员干部划片包干,带领群众打扫清理,村内大街小巷每天都保持得干净整洁,连一个烟蒂都看不到。

文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濯村研究出台了《村规民约细则》,每家一册、妇孺皆知。村规民约不仅规定对破坏花草苗木者予以重罚,同时对家庭和睦、邻里相处、夫妻关系和赡养老人等进行了严格规范。村“两委”明确提出“规矩先从自己立”,凡是要求村民做到的,党员干部必须首先做到,带动村民涵养文明、向善向上。起初,有的群众对村规民约不以为然,摘了街边的柿子,村里依据村规民约,对以身试“法”者坚决处罚,起到了震慑效应;有的对老人不孝顺,村里就让其在村大喇叭上进行检讨; 有的在濯村大集上对来做买卖的外村人勒索,村里查实后敦促其向人家赔礼道歉,并责成给予双倍赔偿。同时,加强正向引导,开展“梨乡好人”评选、“好人线索”推荐,塑造“濯村好人”品牌,大张旗鼓奖励宣传“孝诚爱德”典型200 余人次。久而久之,濯村新风在润物无声中悄然形成,遵规守纪、文明有礼已内化为濯村人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近10 年来村里再未发生过打架斗殴、聚众赌博、上访告状、邻里纠纷等现象,从中可以感受到濯村的美丽和濯村人的文明。

三、振兴发展的有益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和国家贯彻人民中心原则,协同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因时因地因事制宜,体现为民服务特点(1)孙明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转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2:263.,有力地推进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濯村实现由乱到治、脱贫致富、振兴发展,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启示一: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好的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但只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有一个素质过硬的带头人,就能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高云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善抓班子带队伍,既能科学谋划又能冲锋在前,既讲计谋策略又有方法艺术,群众相信他、拥护他、支持他,他就能带领群众干大事、创大业。濯村的事迹告诉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保证。如果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像濯村一样坚强有力,都有像高云建这样有信仰、有能力、有公心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农业岂能不兴,农村岂能不美,农民岂能不富。

启示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因地制宜找准方向、走对路子。濯村几十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成了美丽乡村,走上了振兴之路,关键在于能够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路子。他们没有一味搞掠夺式开发,而是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居环境、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他们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实施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他们没有把眼光局限于农业,而是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借势发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做大搞活旅游文章,每一步都扎扎实实、精准有效。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全国有千千万万个村,各地情况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各个村庄都需立足村情,认清各自优势和短板,因地制宜,精准开方,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才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各显神通、各成其美。

启示三: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既重“面子”更重“里子”。走进濯村,让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濯村的富裕,而是村容的整洁、村风的文明和村民身上淳厚进取的精气神。濯村人从小事着眼,严格执行村规民约;从党员做起,带动群众向善向上。通过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倡家风、育乡风、养民风,振人心、聚人心、美人心,实现了“颜值”“气质”双提升。搞好乡村振兴,“面子”“里子”都要有,既要把村庄建漂亮建美丽,让农民更富庶更宽裕,更要提升农村群众的道德素质、法治观念、精神文明,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内涵式振兴发展。

启示四: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委、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协同发力。农村群众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主体,也是建设主体。只有让广大农民广泛参与进来,形成一呼百应、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乡村振兴才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群众自觉性、积极性有了,党委政府也应当发挥好引导作用。濯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从姜疃镇、莱阳市的党委、政府,到烟台市、山东省的党委、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中国为出发点(2)孙明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转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2:247.,在村庄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土地供应、政策扶持、对外宣传等方面,都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实践证明,只有把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高云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新疆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劳动者组图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人生之秋也当天高云阔
Our Lovely School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