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教育中的“生命至上”理念培养

2022-03-17 11:21李艳馨范洋洋
药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药学药品理念

李艳馨,范洋洋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太原 030024)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概括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讲话中多次提到“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1]。此次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加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推进有效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是战胜疾病的根本手段[2],深化“生命至上”理念是贯穿医药学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准则。同理,如何将这一理念深入渗透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校教育也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1 药学研究领域中“生命至上”的内涵

药学连接着健康科学与化学科学,是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的医疗保健行业。药学不同于医学以疾病为研究对象,而以药品为研究对象。药品可以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救助患者也可能加害患者,药学从业者作为药品与患者之间的媒介,在治疗疾病、改善生命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药学从业者不断以提高药物质量,确保用药安全为主要任务,坚持“生命至上”的健康意识,坚持病患至上,推动创立人民满意的医药卫生事业,推进建设健康中国。在药学领域,“生命至上”有三重内涵。

1.1 生命优先

首先,生命价值优先。当生命与其他利益发生冲突(如经济利益)时,将救助生命放在首位。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直接关系人的生命安全。据《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报告》,我国每年有大量药企生产销售不合格药品,甚至涉及假劣药品。同时,药企的“带金销售模式”,导致药价虚高,增加了患者的救治成本,甚至导致某些患者放弃治疗。药学从业者应监督药企和自身,将药品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其次,生命质量优先。生命质量是指在病伤、医疗干预等情况下,人们的健康状态及其主观感受。但是药品的种类繁多,药品作用过程复杂,大众安全用药意识不强,需要药学从业者的专业指导。药学职业活动会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影响生命质量。药学从业者应及时提供安全用药知识,例如药品的选择、剂量范围、服用时间、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等,合理安全有效地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从而不断改善其生命质量。

1.2 生命平等

在药学领域,确保人人平等地生存与发展是生命平等的重要内容。在药物研究方面,药学人员以病情为基准研制药品,在研制过程中,任何人不得歧视或虐待生命。药学人员应坚持职业道德,不能以药谋利,不能用金钱诱惑志愿者试药,将生命体作为获利的工具,使其生命受到威胁。此外,动物实验是药品研发、炮制、检测等环节的重要内容。从业者应人道地对待生命体,建立生命体间的平等关系。学界普遍认可“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其主要内容包括无疾病、无异常行为、无应激压抑和痛苦等[3]。在动物实验中,尽量使用无知觉的实验材料代替活体动物,利用离体培养的细胞或组织代替活体动物等操作。在药物分配方面,药学人员不能因为患者的身份地位、年龄大小而区别对待。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1]药学从业者应以平等之心对待生命,践行“生命至上”理念。

1.3 生命共同体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4],推动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实现,就要树立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在药学领域,药物的研发、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与环境密切相关。制药企业被列为重污染行业,“前门制药治病,后门排污致病”是其真实写照。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废液、废气、废渣),数量巨大,成分复杂,具有刺激性、毒性、腐蚀性等特性,不利于人体和环境的发展。部分制药企业漠视环境污染,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药品风险预警平台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制药企业被罚次数出现直线飙升状态,在2017年达到顶峰,随后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处于高压态势[5]。制药企业应该从思想上重视环保,行动上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环保体系、改进工艺、清洁生产才是保护环境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终将反噬人类。经济、资源、自然环境和谐发展要求药学从业者,增强生命共同体意识,不断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

2 “生命至上”理念培养对药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2.1 “生命至上”理念是药学教育的起点

药学发展不仅为人类的身体健康提供保证,而且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药学教育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学人才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治疗药品,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是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药学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命教育,强调“生命至上”。药品是以化学结构存在的物质,其作用对象是人的身体,不合格药品、不良反应和不合理用药会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紊乱,降低生命质量或者导致更大风险。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发挥重要作用,而药学人员是研制选择度高、不良反应小的药品的主要力量。如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疫苗是预防性药品,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保护生命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疫苗的研究涉及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等,大批药学人员参与其中,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实现药学教育以“病患”为中心的培养目标,“生命至上”理念必然是药学教育的第一步。

2.2 “生命至上”理念是培养药学职业意识的前提

维护人类的身体健康是药学从业者的使命,他们提供的药品与服务直接影响人的生命。药学职业道德是在医德的基础上,针对药师的职业特点提出的特殊行为规范,前提是树立“生命至上”理念,强调“质量第一、安全有效”,强调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维护,以患者生命健康为最高标准。药学职业意识的养成,需要加强药德教育。药学的就业方向即医院药房、药检人员、医药企业等,涉及药品的调配、研制、质量检测、销售等方面。从事医院药房的药学人员,主要涉及药品采购、调剂、分配等环节,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患者不合理服用药品直接危害生命安全。从事药检(品质控制)的药学人员,主要负责药品质量检测,确保药品符合质量要求。药检对药品质量标准确定、药品上市前后的验证、上市后药品生命周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合格药品一旦上市售卖,轻则耽误患者病情,治疗效果不佳,重则危及生命健康,加大患者的身心痛苦和损失。“施行仁术以尽慈善之义务,依照药典以重病民之生命”[7]。药学职业道德要求学生具有仁爱之心,将生命放在首位,坚持“生命至上”的内心信仰和执着追求,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作为崇高理想。

2.3 “生命至上”理念应贯穿药学专业教育始终

药学专业教育分为理论课程、实践、实习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涉及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人体解剖学与药事管理等课程。在微生物学、药理学课程学习中,教学会安排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尊重细胞、动物的生命,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动物进行不合理操作。学生首先要学会尊重动物生命,才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在人体解剖学的课程中,学生要秉承仁心“生命至上”,在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的同时,要尊重遗体捐赠者为医药事业作出的贡献。实践教育主要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见习、志愿者活动、药学发展研究讲座等,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独特、生命的力量和魅力。实习教育涉及药学部实践、药学研究、企业岗位实习等,主要是学生结合当下药学领域研究动态,以生命为基点,研究药品的结构、特性、作用或药理过程,更要秉承“生命至上”,病患至上的观念,合理合法研究药品,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并且不得随意配制违禁药品,以免危害生命。专业教育以培养具有系统药学知识的学生为目标,生命结构的认知、生命价值的理解时时处处贯穿药学教育始终。

3 药学教育中“生命至上”理念培养的主要内容

培养药学生“生命至上”理念的前提就是对生命形成准确把握,从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以及敬畏生命。

3.1 生理教育

身体(生理生命)是生命的载体,是药学教育特殊的教育中介。生命生理教育以认识生命为前提学习生命的内涵,生命具有存在性和独特性。“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生命存在是其活动的前提,而生命健康是其存在的基础。药学生命生理教育研究在不同情况下,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各自活动与协调配合。例如,生理学研究生命体的生命现象,研究其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内在机制,为研究药物的使用奠定基础。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的条件,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变化情况,为研发药物提供新方法。在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理层面,了解生命的存在性。生命因特殊性而称为独立个体,赋予人的存在以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都有其自己的形态,都有不同的生命表现形式。药学生命生理教育研究从分子到细胞,从生物的遗传到进化,从而系统了解生命的独特性。例如,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了解其增殖、分化、代谢、衰老等活动,它的独特性形成生命的独特性。分子生物学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而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分子结构各异,DNA的组成及其序列、蛋白质的折叠及其构象都有其特殊性,分子的特殊性决定了生命的特殊性。生命生理教育从专业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从而对生命形成自己的理解。

3.2 心理教育

“心”是生命存在的活动枢纽,人们用心感觉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心理生命教育涉及“生命至上”的认知态度、行为举措等内容。药学从业者的知识学习、实践操作、职业特征决定其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药学生命心理教育要引导学生从“知、情、意”三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践行“生命至上”理念,提高生命责任意识。“知”是人们对自身、他人、一切生命及其关系的认知和理解。生命是有限的、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这些特性使生命更为珍贵。在生命的自然特征方面,生命有生物性的共同性,具有相同的自然属性。生命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切身体验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情”是人们在自身、他人、一切生命及其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好恶态度。生命心理教育则要注重引导学生尊重生命,调整内心的生命存在状态进而影响整个生命的发展。对于自己的生命而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伤害生命。对于他人的生命而言,要有同理心,将他人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同等对待。“意”是当生命面对困难、障碍时,对生命活动的抉择和决心。生命心理教育则要注重引导学生以敬畏生命心态对待课程与研究中遇到的生命要事,以积极正确的行为处理生命现象。药学从业者的目标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要尽心、尽职、尽责,要坚持以患者、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杜绝重金钱、轻质量,杜绝以权为人、以药谋私,杜绝滥用药品、监管失范。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将生命放在首位。全面健康的生命心理教育是药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3.3 伦理教育

生命伦理是指人作为生命主体在面对环境、自身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命价值、尊严时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体系[9]。生命伦理教育关注生命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对其进行伦理分析和判断,在遵守伦理原则的前提下,找到解决方法与途径。药学学习和研究人员应有生命伦理意识,以“生物”“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回归生命的本身,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药学生命伦理教育中,教师应避免纯理论的推演,而应从医患关系、器官移植、药物咨询、动物实验等切实问题出发,以“生命至上”理念为导向,强化生命伦理教育,在实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设定伦理情节等进行分析,则会事半功倍。如中成药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消肿止痛、活血通经等功效,其配伍的中成药处方高达《全国中成药处方集》总处方数的11%以上。但麝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猎捕麝和收购被全面禁止。为保护麝资源,保护麝的生命,科研人员研发出人工麝香作为天然麝香的替代品。当然在注重生命伦理讨论的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尊重和敬畏珍惜自己的生命。伦理问题贯穿在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过程,药学生与研究者要不断学习生命伦理教育,不断强化“生命至上”理念。

4 “生命至上”理念培养在药学教育中的实践

如前所述,“生命至上”理念的培养在药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教育的推进是药学专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时刻思考的课题。

4.1 以专业课程作为依托,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药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其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学生可以从医药学视角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力量。内化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生命价值。例如,生理学课程可以使学生认识人的最小单位,即细胞,了解人体最小的生命体单位存活的复杂过程,了解生命体的神奇魅力;在系统解剖学中,学生可感知人体的构造,了解身体复杂的生命活动,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了解作为承载生命的身体的珍贵;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同病原体、机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分析药物和疾病诊断与防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研究氯丙嗪的安定作用时,小白鼠需要被通电刺激、注射氯丙嗪、原电压频率刺激,以记录其激怒反应时间变化,使学生认识生命的脆弱性和有限性。在专业课程课堂中,营造生命教育氛围,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珍贵与独特,了解学科使命,深化“生命至上”理念。

4.2 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阵地,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而对药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有意识地结合授课对象专业,进行生命教育的适时引导。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思考与分析各种生命现象,从而扩大学生的思想视野,培养他们关爱生命。比如,教师可引用“毒胶囊事件”“齐二药事件”“长生疫苗事件”等危害生命的药品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引导学生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引用“帝拔癲”婴幼儿伤害案、《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中落实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医保高额药品报销等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分析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切身领会生命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药学人员的职业精神与发挥“生命至上”理念的行为更可作为教学案例,分析国家在疫情防控中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和应对措施,引导学生领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教师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使学生明白人的生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4.3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环境’、校园‘氛围’、校园‘生态’,就是校园中弥漫着的文化精神,乃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灵魂”。[10]药学院校的校园文化,要贴合“健康中国战略”,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类文化建设载体,宣传与营造“生命至上”氛围与环境,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比如,学校可围绕生命教育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诠释“生命至上”理念,进而增强学生对“生命至上”理念的理解;校园广播、校园期刊等开展生命教育专栏,分享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对生命的理解;利用校园公众号,校园微博,校园运营APP等,师生分享“生命故事”,分享药学人员的优秀事迹,介绍药学发展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比如李大魁、屠呦呦,阮鸿献、陈克恢等,以他们的精神、行为、思想等影响、感化、引导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教师利用第二课堂、人文社团等组织学生观看先进人物的影片、录像或者纪录片,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学生一起感知、体验和分享。在校园生命文化建设的环境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渲染,增强尊重自己、他人、一切生物生命的意识。

4.4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敬畏生命

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在《本草衍义》中提出:“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于人命,用药亦然,一误便隔生死。”精湛是药学从业者的专业追求,“生命至上”是药学从业者的价值审判,学校是药学行业职业道德培养的主要阵地。药学职业教育是药学生人生教育的主课堂之一,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是药学职业道德的应有之义。以药学职业道德内容为主线,从课程教育、实践及实习方面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明确道德准则,增强学生自觉性,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在课程教学方面,加强各种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综合化、系统化体系,开办生命教育、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深刻体会作为病患的情感,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实践学习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见习活动,积极参与药品研发与检测过程。在实践中感受疾病的复杂、生命的脆弱,树立时限观念,培养“只能药品等患者,而不是患者等药品”的意识,加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在专业实习方面,采用“理论—实践—理论”模式,积极推进学生走进医院、药企、检验所等,创造学生与病患交流的平台,促进医患双方和谐发展;认识疾病的个体性差异,深化对生命的理解,敬畏生命、敬畏科学、敬畏使命。树立恃药律以保生命之责,强化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系统性推进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药学教育,使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认同“生命至上”理念,敬畏包括自我生命在内的一切生命。

培育药学生“生命至上”理念,旨在让学生闻生命之道、成救死扶伤之责。医药院校加强对学生关于“生命至上”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需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增强药学生“生命至上”意识,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重大使命,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助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

猜你喜欢
药学药品理念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