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继前修征程远
——序李斐《初唐诗格律演变研究》

2022-03-17 23:31鲁国尧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王力格律王先生

鲁国尧

(南京大学,南京 210008 )

人,应该有担当,有识见。

陈寅恪先生是史学大家,令学界景仰。他的百篇论文中竟有三篇是关于语言学的,其中之一是《从史实论切韵》,堪称考据语史学的经典。不揣谫陋,踵继前修,18年前,我曾经发表过一篇《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今虽垂垂老矣,意犹未已,我又在琢磨隋初开皇年间“长安论韵”的问题。再次读《隋书》,不由得对隋代名相高熲的敬意增加了好几分:其人“立德”“立功”,为隋代第一人,即使在整个中国史上,如高熲这样的政治家也很罕见。《隋书·高熲传》:“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昇平,熲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隋书》谓高熲立身行事,“以天下为己任”,我认为,我中华民族古代贤者的这种担当精神应该大力颂扬。北宋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颂千年而不衰,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

能够称得上“先贤”的将相们有他们的阔大的胸怀和热烈的担当精神,自然为常人所不能企及。但是,我以为“位卑”的我辈书生也应有此担当和识见。我是语言学工作者,从上大学起知学志学治学,几十年来,“埋头拉车”,到老年时,“抬头看路”,环顾语言学的大多数分支学科,至二十一世纪初,都有长足的发展,能不令人欣慰?有些如中古、近古词汇史研究的丰赡成果尤足骄人。但是,也有个别分支学科竟如荒漠,从无人顾及,此即“中国语言学思想史”,中外研究汉语的专门家,即使在境外自视甚高、俯视他人的某些学人亦若寒蝉,无只字道及。另有一些学科,虽然存在,但进展迟缓,如“汉语诗律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中国是个诗国,绝无疑义,中国诗歌创作,从公元前的《诗经》时代开始,绵延至今,灿烂辉煌。事物总有规律,诗歌必有格律。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一书,气势恢宏,巍然巨著,总揽古今,涵盖周赡。此书是王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所著,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垂六十载,是公认的汉语诗律学的经典著作。王先生还浓缩完成了科普作品《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两类书的陆续面世,使得诗律学成了莘莘学子众所周知并喜爱的一门学问。

王力先生除了著书立说以外,还口讲亲授,这是研究诗律学史的学者们,如李斐学友没有注意到的,我在此叙述一段历史。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门化55级的学生,1958年,王先生为我们开了一门新课,即“汉语诗律学”,每周两学时,讲一个学期。王先生总是准时上课,准时下课,无一句闲言,无一句废话,全程都是学术。最后的考试试题是作一首诗或填一首词,我填了一首词,词牌名忘记了,当时伊拉克军人政变,推翻了国王,我只记得我的所谓“词作”里,有一句就是“王冠落地”。

我们高兴地看到,六十年来坊间出版的有关诗词曲格律的书,有几十种之多,这对于普及古典文化,厥功甚伟。但是若论学术,汉语诗律学的进展并不理想,不少书只是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的仿制品,他们将引证的古诗词换换例子,学术上无多进展。本世纪初,我思考,我忧虑,一个学科几十年进步甚微,是不太应该的。诗律学需要推进,要推进,就需要培养后继者。1981年,我们中国也建立了学位制度,那就可以培养少量博士生从事诗律学的专业研究。可是,诗律学,严格说起来,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跨文学和语言学两个大学科,而语言学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的专业方向、论文选题往往着眼在正宗的语言学范围内,如某个时代的语言现象的探讨,某本专著的语言现象研究,等等,这令人犯难。我认为,为了中国学术的承传和发展,带博士研究生的教师,应该有担当,有识见,有作为。我所从事的专业主要是音韵学,音韵学这门学问跟诗律学关系很是密切,诗律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有两项与音韵学有关联,即用韵与平仄。经思考后,我认为,作为音韵学的导师,我应该担负起诗律学人才的培养任务!这就要物色人选,从年轻的博士生中选拔人才。2003年,李斐从教育部直属的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考入南京大学攻博。在他学习过程中,我们熟悉了,我看出他的品行、素质、悟性都较好,就建议他以诗律学为专攻方向,他接受了我的建议。仅举一例,他将逯钦立先生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三厚册的大书中的南北朝及隋代部分近600位诗人的诗作以及《全唐诗》中初唐时期的2400多首诗的每个字都标注出中古声调,这需要毅力,需要恒心!他的博士论文通过了答辩,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仍然念兹在兹,继续“磨剑”14年,终于成就了这本《初唐诗格律演变研究》专著,可嘉可嘉!

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是诗律学的开山著作,继起者宜作精细化(或“精密化”)的工作,看来这是学术史研究的一般规律,例如作为通史的《中国文学史》出版后,继起登场的应该是断代史《汉代文学史》《宋代文学史》和分体史《中国诗歌史》《中国散文史》之类。李斐撰作的《初唐诗格律演变研究》是地道的断代诗律史,这就是精细化的体现。这本书叙述的是汉语诗律由六朝过渡至盛唐的中间阶段的状况。李斐又将他所研究的初唐时期,分作三个阶段,逐一缕述,其细密,非“精”而何?我希望李斐及其他研究诗律史的朋友乘胜前进,继续研究、撰作《盛唐诗律史》《宋代诗律史》,等等,使诗律学蔚为大国,在学术园地里绽放更多的鲜艳的花朵。

我读李斐的书稿,读到他提出的“平仄等量说”,不由兴奋起来,默言“深得我心”。我近十多年来,“衰年变法”,我的学术思想与学术实践,由具体研究进到理论升华,力求“两手硬”。李斐提出的“平仄等量说”即是具体研究的理性升华,令我引为同道。写到此处,我借为李斐写序的机会,“推销”我的探研汉语诗律学的一点心得,不妨自我标榜,称作“理论”,即“诗律偏重(或‘偏爱’)平声说”,简叙其涵义:(1)近体诗绝大多数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极少,如宋金之著名诗人王安石、范成大、元好问三人所作近体诗都在千首以上,王安石、范成大全押平声韵,元好问唯有两首押仄声韵;(2)忌孤平,即不得只有一个平声字;(3)“拗救”:为了表情达意等原因,不得不出现孤平,此即“拗”,如此则须在该字之后或下句救之,就是救孤平;(4)忌“三平调”。以上四点我在好几年前评郭芹纳教授《诗律》一文中提过。但是我退休后在杭州任教时花了八个月的时间,读了十几本美学的书,如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我是逐字读的,因此对美学的大致路数有所知晓。现在我试用美学来解释上述的若干现象,是否可以这样说:忌孤平,讲拗救,忌三平,综而论之,其底层存在一个美学原则,借用我中华至圣的“过犹不及”之言,我试作引申,“过犹不及”,不及犹过,唯中庸为正。孤平与拗,不及也;三平,过也,中庸为美。

书此就正于李斐学友及方家。

李斐此书的最后一章是“ 《汉语诗律学》刊谬补缺”,如果王先生生前看到,一定会高兴的。我曾经写过一篇回忆文章,略叙于下。1965年上学期,王力先生要我做他的助教,某日我到王先生家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毕,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对先生说:“您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似乎有个问题,……”王先生打断我的话说:“等一等。”他起身上楼,不一会儿,登,登,登,王先生左手拿着本书,右手执一支笔,下楼来坐下,翻开书说道:“请讲,哪一页?什么问题?”听我讲完,王先生都记下了,然后合起书来:“以后发现什么问题,什么错误的地方,随时告诉我。”半个多世纪逝矣,然此情此景,历历在目。

我再唠叨几句。当代研究汉语古代诗律学者,不外乎两种学人,一是汉文学史家,另一是汉语言史家。前者之作,可以两字概括,曰“空灵”,优处在兹,负面也在兹。后者亦可以两字概括,曰“平实”,开山之著《汉语诗律学》,踵继之作《初唐诗格律演变研究》皆是。何谓“平实”?现迻录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第二册语:“ 《颜氏家训》的佳处在于立论平实。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穷尽搜讨后的数据、精确的统计不就是“平实”的体现?

李斐这本书,许多章节,我有兴趣,无奈精力衰敝,视字昏眊,奈何奈何?书中的胜义必多,惜我未能抉发、揄扬,望李斐原谅。今后我不再为人作序了,因为掩没他人大著的靓点,罪过罪过,虽然不是有意。

此序标题为“踵继前修征程远”,其义有二:作为王力先生的再传弟子踵继太老师,李斐积十数年之功成此专著,可贺。又,较之太老师的名山之著,李斐此书自然还是很“嫩”。相信李斐会锲而不舍,力争上游,故以“征程远”赠之。

其实,这“踵继前修征程远”亦是我自励自勉之语。

序,写到最后,兹引朱子语作结:“老来始觉读书有味,所恨来日无多,光阴真可惜也。”

猜你喜欢
王力格律王先生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保险理赔知多少
不速之客
王力手迹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艺术百家:王力
为王力先生一辩
寻狗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