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

2022-03-18 21:48袁超汤新能杨龙霍振升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稳定性分析滑坡

袁超 汤新能 杨龙 霍振升

K81+750段左侧含软弱夹层高质边坡,对含软弱夹层边坡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对防治方案前后进行了计算研究。对比不同计算方案结果,综合考虑滑坡规模、安全风险、施工条件、工程造价等,坡面均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格+支撑渗沟防护,坡体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护,可以有效防治含软弱夹层边坡失稳。

关键词 山区高速;软弱夹层;滑坡;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2)04-0105-03

0 引言

研究区高边坡位于设计桩号K81+420~K81+750段左侧,小里程端处为天桥,大里程端连接路基段。2020年2月前该段已完成开挖,路堑墙基本施作完成,由于非法开采该路段煤质土,左右侧边坡发生大面积的坍塌破坏,并形成天然集水坑,浸泡路基使其松软。1月20日左侧边坡发生坍塌破坏,K81+620左侧路堑墙已被推翻,多处路堑墙出现错台现象,左侧坡顶发生开裂下沉,最外侧纵向开裂距边坡顶约120 m,纵向裂缝连续长度约400 m。该段边坡顶及左侧房屋裂缝存在持续扩大的迹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为了满足拟建线路设计要求,使工程顺利进行,亟需查明影响线路的滑坡问题,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岩土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对滑坡体进行了专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1 工程地质条件

项目区属低纬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分布不均,具有夏季多雨、降雨连续集中、强度大、突发性强等特点,是诱发本区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之一,对该边坡工程建设影响较大。根据地质调绘、钻探及施工揭露,滑坡区覆盖层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煤层及残积粉质黏土组成,下伏基岩为第三系上新统泥岩等。

滑坡区地貌单元属构造剥蚀山地地貌区,坡度18~40°,滑坡中部及上部较平缓,坡度约14~22°,坡脚较陡,滑坡下方即为设计道路,坡脚处线路走向约302°,两者接近直交。

2 滑坡基本特征

2.1 滑坡变形特征

滑坡主体为自然边坡,平面面积4.4×104 m2,主滑动方向约37°,滑体后缘厚度约8~16 m,中部约15~25 m,前部约10~18 m,平均埋深约17~22 m,滑坡体方量约8.1×105 m3。前后缘相对高差约21 m,坡体中部-后缘地形较缓,坡脚范围地形较陡,局部坡度超过40°,平面呈平舌状,剖面上呈近似折线型。

滑坡上方后缘位置处有开裂点,大部分地段见裂缝,在钻孔周围见大范围塌方变形,局部变形十分严重。受暴雨及削坡的影响,边坡产生了坍塌滑动变形,降雨导致岩土体抗剪强度显著降低,边坡出现了明显的失稳滑动迹象。滑坡基本上以后緣及两侧位置处开裂点和裂缝线为界,滑坡整体呈平舌状展布,剪出口位置位于设计公路上方。

2.2 滑坡成因分析

滑坡是由外界环境改变导致岩土体性质变化,致使坡体剪切破坏产生的。当岩土体自身力学平衡被打破,边坡就会产生变形破坏。滑坡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岩土体自身性质、外部降雨及人工扰动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着边坡力学平衡[1-3],具体致灾机理分析如下:

首先,从物质构成上看:滑坡地层主要由残坡积粉质黏土夹煤层构成,滑动软弱面基本上分布在黏土层及煤层中,土层受长期或者突发强降雨影响后,软弱土黏结强度及抗剪强度下降,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上部覆土层重量不足以产生下滑,裂隙逐渐贯穿至一定深度后,加上坡脚削坡,上部滑体失去支撑而发生滑动破坏,继而发生牵引式整体破坏,从而形成滑裂面。

其次,从坡体变形活动历史上看,当形成软弱带后,局部的微变形是持续进行的,土体的抗剪强度大为弱化。人工削坡过程中,坡脚开挖深度范围内的抗滑力逐步消失,变形明显,表现为各类滑坡裂缝(拉张、剪切、鼓胀)持续发展,滑坡下移加剧。由此可见,人类工程活动及降雨的影响,是滑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外在因素。

从滑坡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滑坡处于山坡中下部,有利于坡面地表水汇集,该区域表层的粉质黏土渗透性较弱,局部中等。降雨是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地下水位频繁的升降,改变了上覆土体的状态和强度,降雨入渗作用使得边坡土体抗剪强度急剧下降,进一步弱化了滑动面的抗剪性能,加剧了滑坡发生可能;另外降水还直接增加了滑坡体重量和降低滑动面抗滑力,局部含黏粒较高的部位易形成包水带,亦增加了下滑力,同样加速了滑坡的形成与发展。

现场调查表明,坡脚处见路堑墙倾覆,滑坡后缘位置处见有开裂点,大部分地段见裂缝,在钻孔周围见大范围塌方变形,局部变形十分严重。受暴雨及削坡的影响,随着坡脚开挖、卸荷力逐渐增大,导致坡脚抗滑力不断减少,在上部岩土体下滑力持续作用下,坡体局部出现变形、蠕动,内部较薄弱层逐步形成贯穿型裂缝,坡脚重载扰动、降雨等作用都加剧了滑坡的变形发展,直至失稳破坏。

3 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计算剖面的确定

结合现场踏勘和地质资料,类比K81+420-K81+750滑动所分析滑面,滑坡稳定性分析采用传递系数法分条块计算滑坡各段剩余推力,根据钻孔揭露地层情况绘出滑坡最危险滑动计算剖面。

试验选用K81+520剖面、K81+620剖面和K81+680剖面作为计算剖面,根据实测地面线和潜在滑面线进行条块划分,为计算剩余下滑力提供数据。根据地勘钻孔及地质调查成果,对三个断面现状潜在滑面进行反演,以暴雨工况稳定系数0.95~1.05为反演条件,参考当地经验数据及接近滑坡体中滑动土所取试样的试验数据,确定滑带土力学强度取值。天然重度取19.5 kN/m3、饱和重度取20.0 kN/m3;滑面抗剪强度指标:正常工况粘聚力25.40 kPa、内摩擦角5.76°;暴雨工况粘聚力23.50 kPa、内摩擦角4.6°。上述岩土体重度为取样试验值,通过对比,计算所得的抗剪强度参数与取样试验值基本一致。

3.2 计算工况

正常工况:自重;非正常工况Ⅰ:自重+暴雨;非正常工况Ⅱ:自重+地震。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对抗震稳定性计算的有关规定,选择的计算安全系数如下:正常工况安全系数取1.25,暴雨工况安全系数取1.15,地震工况安全系数取1.05。计算查阅规范,得出水平地震作用系数为0.06g。根据边坡区的破坏边界条件和可能失稳方式,滑坡沿最危险滑动面滑动,按此破坏模式,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传递系数法公式计算[4-5]。

根据图1、图2、图3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正常工况,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及地震工况,滑坡处于欠稳定或不稳定状态,因此需要对该滑坡进行治理。

设计采用方形抗滑桩对滑坡进行治理。K81+420~K81+680左侧滑坡后缘裂缝距离边坡坡顶较远,在10 m平台上设置双排1.5*2.0 m方形抗滑桩、梅花形布设,桩后平台宽2 m、桩间距5 m、桩长25 m,共103根;K81+680~K81+750左侧滑坡后缘裂缝距离边坡坡顶较近路段,在10 m宽平台设置1.5*2.0 m方形抗滑桩、桩间距5 m、桩长25 m、共14根。由于滑坡导致K81+44处的车行天桥桩基变形,为了确保车行天桥右侧桩基的稳定,在K81+440天桥右侧一级平台中部布设1.5*2.0 m方形抗滑桩,桩间距5 m,桩长25 m,共5根。防护后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在后缘裂缝距离边坡坡顶较远路段最大剩余下滑力为1 523.65 kN/m,后缘裂缝距离边坡坡顶较近路段最大剩余下滑力为829.73 kN/m,布设抗滑桩均满足桩身配筋和桩顶位移工程要求。

4 结论

对于含软弱层的边坡应采用“裂缝封闭,外围截水、前缘排水及路基引水”的综合处治原则,坡面已产生的地表裂缝采取封填夯实,防止坡面水直接由裂缝下渗;对挖方路段设置截水措施,路基左侧开挖坡面及坡体设置深层排水孔;滑坡体内存在上层滞水,应加强坡脚部位的引、排水设置;利用滑坡周界范围外边沟,引流坡面水,使之不进入滑坡区。坡体防护设计采用抗滑樁进行强支挡,坡面防护时,边坡采用放坡、平台加宽,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格+支撑渗沟防护。

参考文献

[1]王志勇. 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 2003.

[2]杜明庆, 王旭春, 王宁. 基于ABAQUS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2(4): 10-14.

[3]刘立平, 杨实君, 李英民. 软夹层参数对边坡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5): 31-34.

[4]刘明维, 郑颖人.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确定滑坡多滑动面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8): 1544-1549.

[5]郑颖人, 赵尚毅.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土坡与岩坡中的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19): 3381-3388.

1059501705244

猜你喜欢
稳定性分析滑坡
某停车场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夏季大山里的隐形杀手——滑坡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高耸钢结构施工关键控制技术分析
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支护结构及其应用分析
浅谈边坡稳定性地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种基于区间分割的时滞系统的镇定控制
有关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滑 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