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进展思路构建

2022-03-18 00:48张青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肠功能

张青

摘要:腹部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对其身体恢复产生重要影响,而影响患者胃肠道功能因素也相对较多。为促使患者身体高效恢复,本文将主要分析影响胃肠功能主要因素及对应改善措施等。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肠功能;代谢功能

针对胃肠道功能改善的护理措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临床中护理措施主要包含药物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按摩护理等,本文将对各种护理措施作用性进行全面分析,促使患者可及时接受各种护理措施,促使身体高效康复。

影响肠胃功能因素

麻醉方式

手术治疗时,麻醉方式有多种,主要可分为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通过研究发现全麻患者苏醒时间明显长于局麻患者,而患者苏醒时间越长,对其身体影响越大,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越高。因此,在手术及患者身体素质允许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局麻,尽可能降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

止痛药物

患者术后通常会产生剧烈疼痛感,对患者情绪、病症恢复等造成严重影响,阿片类药物是临床中较为常见止痛药,可通过麻痹患者灰质、脊髓中痛觉神经进而促使患者疼痛感高效缓解,但同时此药物对患者肠神经组织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抑制肠蠕动,促使患者肠胃功能紊乱。近年通过相关研究发现,若医护人员合理使用吗啡药物不仅可高效缓解患者疼痛感,同时还可促使患者肠蠕动功能及时得到有效改善,促进患者肠胃功能恢复,避免患者产生肠胃功能紊乱。

手术方式及患者身体素质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经常规腹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肠胃功能障碍发生率、肠胃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均高于、强于经腹腔镜术治疗患者;常规腹部外科肠胃功能障碍发生率、肠胃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均高于、强于妇科;老年群体中肠胃功能障碍发生率、肠胃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均高于、强于年轻群体,由此可知月先进手术方式、患者年龄越小,胃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率越低,症状越轻微。

促进患者肠胃功能恢复的护理措施

药物护理

药物是改善患者肠胃功能教委高效方式之一,临床中常用药物种类较多,包含含钾类药物、维生素B1注射液、呱啶苯酰胺衍生物、開塞露等,护理人员在实施药物护理时需及时根据药物特性选择适宜护理措施。相关研究发现术中、后及时进行有效补钾可高效降低低血钾发生率。针对此护理人员在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补钾护理时,需先引导患者进行肾功能检查,在患者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患者实施静脉补钾。常规状态下人体内维生素B1存量相对较少,而其可通过降低乙酰胆碱水解度、抑制胆碱酯酶等可促使患者十二支肠蠕动功能显著增强,患者术后需禁食,进而促使患者体内维生素B1含量进一步降低。护理人员可及时通过患者足三里穴注射适量维生素B1,促使患者胃肠道功能显著改善。呱啶苯酰胺衍生物可选择性的促使患者肠肌层神经丛节后处乙酰胆碱释放水平提升,进而胃肠道运动功能、消化功能等显著增强,且此药物不易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可充分保障患者安全性,护理人员可在术后12h引导患者服用此药物。

饮食护理

在一定条件允许前提下越早引导患者进食、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补充等,对患者创口愈合、肠道蠕动、肠黏膜屏障保护、降低分解代谢等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针对实施腹腔镜非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可在患者术后6h完全清醒且生命体征稳定状态下对患者实施流食护理;针对实施肝切除手术治疗患者,待其肠鸣音恢复后且无任何不良反应产生时则可对患者实施流食护理及肠内营养补充护理。部分患者在完全清醒后产生恶心呕吐症状,护理人员需及时秉承少食多餐的护理原则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通过相关临床观察可知,患者经早期饮食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且具体症状较为轻微,对患者身心影响较小。

中药护理

针对腹部手术后需进行胃肠道功能回复患者在对其中药护理时,中药通常需遵循“健脾理气”的基本原则,常规成分所包含炒白术、枳实、陈皮、广木香、厚朴等各10g,益母草30g,莱菔子与淮山药各15g,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有效改善。在具体应用护理时还需充分考量患者手术种类,若为胃肠道手术,护理人员需实行鼻肠管注药或空肠造瘘管注药;若患者为非胃肠道手术时,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进行经口喂养,促使患者症状有效改善,同时还可避免其产生不良症状,促使护理质量性、效率性及安全性等均得到高效保障。

腹部按摩护理

通过对患者腹部实施按摩,可有效刺激患者相关神经组织,促进血液循环,胃肠道功能也因此而显著增强,患者可尽早实现排便、排气。护理人员需及时引导患者保持平卧位,护理人员将四指并拢,将肚脐作为中心点,避开切口,对患者顺时针按摩,再对患者实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轻及重按摩,手法力度需以患者可承受为标准,需避免对患者进行切口垂直方向张力增加,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身体可高效恢复。

5、热敷护理

护理人员及时将中药包进行加热,针对有感知障碍、糖尿病患者,可将温度加热至45-50℃,针对无特殊症状患者,可将温度加热至60-70℃,将其贴于患者神阙穴、脐部等,热敷时间通常为20-30min,促使患者胃肠功能及时有效改善。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及时询问患者身体变化,对热量承受能力等,并告知患者热敷时间,在热敷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身体乱动,进而促使热敷效果显著提升。

小结

患者在术后肠胃功能至关重要,其不仅关乎患者基本身体营养需求保障,同时对并发症、患者身体康复等也产生重要影响。针对此护理人员在对术后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时需充分保障患者胃肠道功能常规化,促使患者代谢功能、循环功能等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王慧,何淼淼,桑敏丽.小儿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研究进展[J].饮食保健,2019,006(008):294-295.

[2]蔡诗艳.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018(055):129-131.

[3]王慧欣,张广清.艾灸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7,032(009):1372-1374.

2468501705284

猜你喜欢
腹部手术胃肠功能
益生菌与常规抗病毒治疗联用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疗效及对机体胃肠功能的影响观察
系统化护理对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
延续护理干预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预防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拟行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咽喉疼痛的研究
枳术丸汤剂结合针刺疗法对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效果及其防治探讨
大腹皮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不同麻醉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