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在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3-18 00:48张建鑫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4期
关键词:监护室心血管内科

张建鑫

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心血管内科监护室的患者实施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对患者的住院情况进行分析,提升护理满意度。方法:研究筛选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共66例心血管内科监护室患者为对象,都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入本院治疗,以平行对照法为原则分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为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监护室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用时短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对于心血管内科监护室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可以进一步总结应用,分享与推广。

关键词: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心血管内科;监护室

【中图分类号】 R714.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4--01

心血管内科属于急诊急救的主要科室之一,且配备了专门的监护室,在当下老龄化社会越来越明显,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类型多样,也加重了心血管内科的负担。如何完善科室护理制度,提升临床疗效增强治疗的舒适性,降低医患纠纷也是当下所研讨的重点方向。心血管疾病作为多发病,临床上患者多有呼吸气短、端坐呼吸、心慌、晕厥等相关情况,随时可能造成致命威胁,病情在发作数小时内会造成患者死亡【1】。鉴于此,研究筛选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共66例心血管内科监护室患者为对象,都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入本院治疗,以平行对照法为原则分组。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筛选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共66例心血管内科监护室患者为对象,都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入本院治疗,以平行对照法为原则分组。对照组年龄区间35岁~76岁,中间值(52.17±5.01)岁,男女例数各计18例与15例。观察组年龄区间36岁~77岁,中间值(52.51±5.17)岁,男女例数各计17例与16例。所有患者在心功能等级上属于三级,体力活动受限,日常生活中存在乏力,胸痛,气短等情况。客观比较上述每组资料,达到研究标准,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做好监护室的常规工作,为患者建立性静脉通路,按医嘱用药。观察组患者为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后为其普及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情况,由专业定岗管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追踪记录。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院内治疗的相关制度,熟悉病房及周围环境。在治疗前要为患者开展心理辅导,针对其情绪不稳定问题进行调节。同时做好家属和医师之间的桥梁,当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反馈。同时在患者病情稳定时可增强健康教育对风险事件进行提示。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进行患者监护室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的统计。此外,在护理满意度上,结合照顾的多个方面,如护理态度、护理流程、护理内容等方面进行调研,均为患者出院前夕。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異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就数据中看,观察组患者的监护室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用时短于对照组,即为(5.44±2.13)d和(14.89±2.34)d,对照组则为(7.76±2.98)d和(20.21±3.87)d,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心血管病在社会上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的医学领域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临床医生也在不断地探讨如何能够及时地挽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类型多样,风险性高,且患者容易受情绪影响,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由此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引导,通过入院科普以及疾病的追踪服务,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协助。

在患者入院之后需要护理人员的主动关心,由于其面对的环境十分陌生且受疾病治疗的影响,缺乏安全感,对疾病的认知度相对较差,对疾病有明显的悲观情绪。医护人员的安抚能够缓解其焦虑情绪,建立治疗信心。由此我们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医院环境、医师专业性、疾病基础知识、治疗方案等多项内容的介绍,消除不必要的顾虑【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监护室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用时短于对照组,可进一步说明,在医护人员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特别是针对重症患者,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手术等方案控制疾病,还能给予其心理安抚。在护理期间,应当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预防并发症干预措施,给予患者满意的护理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

综上所述,采用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对于心血管内科监护室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可以在总结、借鉴中推广。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纳入样本量有限,更确切的研究结果尚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以证实。

参考文献:

[1]王妮.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应用的效果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09):1233-1234.

[2]袁婷婷. 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1,31(02):127-128.

[3]张瑛,管玉香. 我国心血管护理研究的热点及趋势——基于共词聚类及多维尺度分析法[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1,23(11):73-79.

2922501705397

猜你喜欢
监护室心血管内科
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细节管理在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8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护理体会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胺碘酮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