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心搏骤停的研究进展

2022-03-18 01:18梁兵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院前急救

梁兵

摘要:心搏骤停是一种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的心脏疾病,主要指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收缩功能及泵血功能突然停止,机体血液循环功能障碍,从而导致部分器官出现缺血、缺氧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院前急救是此类患者获得救治的关键,主要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针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通常给予心肺复苏,但目前我国受到抢救时间的延迟及现场条件的限制,院前急救成功率较低。对此,临床进行了多项研究,针对院前心搏骤停的抢救原则、应用药物、相关措施进行不断的分析,为院前心搏骤停选择较为合适的急救措施,从而达到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目的。本文现针对院前心搏骤停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应用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院前心搏骤停患者选择较为合适的急救措施。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搏驟停;心肺复苏;心脏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4--01

院前心搏骤停是一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任何职业、任何家庭的心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的特点,多由心脏疾病、急性中毒、电击伤、急性呼吸衰竭、脑外伤、休克等原因引起[1]。由于院前心搏骤停多发生于院外,从而使患者死亡率增加,而及时地进行院前急救,给予患者心肺复苏,可帮助其心脏恢复搏动,从而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安全,但受到抢救时间的延迟及现场条件的限制,院前急救成功率较低[2]。为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临床需针对抢救原则、步骤、药物等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为院前心搏骤停患者提供有效、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措施,降低其死亡率。本文现针对院前心搏骤停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主要综述内容如下。

1.早期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院前心搏骤停患者急救过程中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可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及自主循环,通过胸部按压使患者位于胸骨与脊柱之间的心脏受到挤压,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及房室瓣的关系,从而使血液向肺动脉及主动脉流动,而在放松时,心脏则由于舒张再次充盈,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3]。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4],心搏骤停后至心肺复苏的时间与生存率之间呈现负相关,当心博骤停后至心肺复苏的时间小于4min,患者生存率为43%~53%,心搏骤停后至心肺复苏的时间大于8min时,生产率为10%,若超过10min,生存率为0%。经过调查显示[5],目前我国医院急诊从呼救到达急救现场的时间较长,平均约为10~13min,而国际固定的最佳时间为5~7min。因此我国针对这一现象还需采取有效措施,可通过向市民普及心肺复苏,指导其学会正确的心肺复苏等措施,使患者发病时能够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2.早期除颤

电除颤是一种通过电流冲击心脏,使室颤终止的方式,最常见的除颤方式为直流电除颤法,临床根据不同情况将其分为胸内除颤及胸外除颤,胸内除颤主要指在已开胸的状态下,将电极板直接放置于心室壁上进行电击,胸外除颤则是指未开胸的状态下,将电极板放置于胸壁进行电击[6]。

3.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主要分为气道控制、呼吸支持等环节,在气道控制环节中通过气管内插管、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等方式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进行人工通气,起到减少气道阻力,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缓解缺氧症状的目的;呼吸支持以吸氧为主要措施,使患者血气指标得到有效改善,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在心搏骤停发生后,及时维持呼吸道通畅,解除患者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保证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氧气供应是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步骤,因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多于心肺复苏同时进行。但根据相关研究显示[7],气管插管作为较为常见的气道控制方式,虽然在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辅助患者呼吸方面具有显著价值,但气管插管器械较为繁琐,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且所需通气建立耗费时间较长,针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应选择更为简便、操作简单、装置简易且有效的辅助呼吸方式。

4.尽早建立静脉通路,合理使用复苏药物

肾上腺素可通过兴奋α受体,使除冠状动脉及脑血管以外的外周血管收缩,从而有效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关注和心、脑血流量。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8],使用肾上腺素作为复苏药物时,首剂标准剂量应为1mg,且在抢救过程中需每隔3~5min重复注射1次,同时需采用1mg、3mg、5mg递增的大剂量使用法,使自主循环恢复率得到有效提高。而在成人心博骤停时给予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是最适宜的治疗方式,在有效抢救患者的同时避免因大剂量肾上腺素蓄积在体内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恶化,降低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同时减少了中毒性高肾上腺素状态发生风险,降低临床病死率。

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应用于存在严重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此类患者引起心搏骤停的因素多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因此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效控制。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9],针对高度阻滞患者因迅速进行经皮起搏,并在等待起搏期间给予患者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期间可重复给予患者阿托品注射,但总剂量不应超过3mg,针对阿托品无效的患者需立即起搏,并输注肾上腺素或多巴胺。

5.建立良好的急救体系

由于心搏骤停发病急骤,因此患者可在任何地方发病,且发病后的10min为抢救最佳黄金时间,在此时间段内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使临床救治成功率大大提升,因此临床通过对心搏骤停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建立良好的急救体系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①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大多数心搏骤停患者多在家庭中发病,因此通过对高危患者家庭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家属学会正确的心肺复苏方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救治,从而为医护人员获得进一步实施救治的宝贵时间。②建立社区或乡村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乡村内大多数老年人均为留守老人,同时社区内也存在大多数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均为心搏骤停高危人群,因此通过利用社区及乡村内的地域优势,建立良好的院前急救体系,能够极大地缩短呼救到达现场时间,同时对社区或乡村内的急救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心搏骤停院前复苏成功率大大提高[10]。

6.小结

院前急救针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救治措施,通过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及尽早建立静脉通路,合理使用复苏药物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但目前我国存在呼救至心肺复苏治疗之间较长的问题,此类问题是造成抢救无效的重要因素,因此需提出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因此我國需广泛开展院前急救相关知识宣教,如进行礼让救护车、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及应用方面的宣教,培养社会群众意识,使其了解在日常交通中礼让救护车对患者的影响,同时院内需针对患有心脏病、慢性疾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家属,指导其学会正确的心肺复苏,使其掌握救治措施后,能够在患者发病第一时间给予有效救治。就目前临床现象来看,院前急救在院前心搏骤停患者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需进行不断改进及完善。

参考文献:

[1]吴晓,华薇,芮琳,等.CCP与ICP用于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对生存预后的影响对比[J].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1):866-870.

[2]曾涌,唐国强,赵金川.不同心肺复苏术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功能、血气指标、神经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12):969-973.

[3]周瑞云,李方航,杨丽娟.珠海市院前心搏骤停流行病学特点及救治情况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4):3382-3384.

[4]王兴磊.肾上腺素在创伤性心搏骤停患者中的价值[J].重庆医学,2021,50(13):2314-2318.

[5]刘洪伟,王耀辉,孙伟,等.基于Utstein模式下秦皇岛地区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链现状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3):172-175.

[6]刘万萍.CCP与ICP院前急救模式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及预后效果影响[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2):120-124.

[7]吴婷婷,李红,穆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院内心搏骤停前8小时生命体征变化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8):926-931.

[8]司瑞瑞,杨国峰,汤秀敏.郑州新郑国际机场21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急救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10):704-706.

[9]王永红,王婕,吴国兰,等.腹部提压装置在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急救中的效果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1):115-117.

[10]许俊,索源,柏晓奇,等.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49-52.

2446500520352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院前急救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探讨车祸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方案的应用效果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以组织建设促急救工作发展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