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病人的中医治疗进展综述

2022-03-18 01:44宋黎黎 黄容岩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4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宋黎黎 黄容岩

摘要:在临床医学中,急性脑梗塞是常见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属于急重病。局部脑组织受到缺血缺氧的影响出现坏死或软化以及机体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是急性脑梗塞的主要发生机制,临床中常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常见的有降纤、溶栓和抗凝治疗。近年来,中医文化的广泛推广,使得中医药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不仅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促进其生活质量提高,还能够减少致残率、复发率,并使恢复期后遗症减少。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具体情况,本文主要通过急性脑梗塞发生机制,并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提出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方法,以期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4--02

引言:临床脑血管疾病中脑梗塞较为常见,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领域。就急性脑梗塞而言,中医学理论将其归属于“中风”“卒中”范畴。该病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而且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1]。我国传统医学很早就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做出了解释,最早出现在《内经》中的“厥证”,该病的主证较多,主要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未见昏迷但存在呙僻不遂症状。该病具有疾病急的特点,所有症状变化多且迅速,该症状与自然界中之风性善行的相关变数具有较多相似,我国古代许多医家,对脑梗塞的认知均是从广义角度分析,故将其称之为“中风”,同时该病发生突然又称为“卒中”,头部是脑卒中主要病变位置,故将该病称之为“脑卒中”[2]。就急性脑梗塞而言,在其发生和发展特点影响下,严重的患者治疗后难以见效,但症状轻者可治愈。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提出中医治疗的相关方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急性脑梗塞是西医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命名,最早我国《内经》中就有急性脑梗塞的相关发生机制阐述且较为详细,但未有脑梗塞病名。中医学理论认为烦劳暴怒以及感受外邪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其他传统医学名著上也对该病的发生原因做出了解释,如“阳气者,大怒则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该理论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另外相关古籍中提出,该病的发生与人的体质、饮食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理论可见《素问·通评虚时论》。

据我国近代相关报道指出,中风的主要发生原因以内虚为主,其症状表现为上实下虚,其本质为肾阴虚,其标为气血逆乱、肝阳暴张。另有学者认为,中风发生的内在因素中,络脉空虚和正气不足为主要原因,而外在原因则是外风侵袭。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中风的发生特点,认为脑脉痹阻及气虚则血行瘀滞可认定为中风[3]。此外,部分学者认为中风的发生根本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发生之标为瘀、痰、火,导致中风的关键因素为瘀、痰,存在于该病起始和结束。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在中风始终均有痰淤互结的表现,但该病具有较多诱发因素。

2 治则治法

2.1活血化瘀法

近年来,关于脑梗塞的中医治疗研究较多,大部分学者对该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作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在脑梗塞的治疗中活血化瘀法占据重要地位,相关研究中表明,脑梗塞患者接受活血化瘀法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疗效显著。在对脑梗塞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发现该方法不仅能够使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液粘稠度,且抗凝血栓的效果也十分显著[4]。此外,有部分学者将脑梗塞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比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和活血化瘀法的效果,研究结果得出采用活血化瘀法的患者其临床症均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且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得到改善,整体疗效高于常规治疗方法。有血症选择地龙、天麻、蜈蚣、钩藤、全蝎和黄芪自拟治疗方法,应用后发现可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2.2化痰祛瘀法

部分学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与化痰祛瘀法进行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并分析治疗结果,得出结论如下:接受化痰祛瘀法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效果以及血浆蛋白水平和中医疗效、症候积分均优于内科常规治疗[5]。另外还有学者对脑梗塞急性期采用化痰祛瘀法进行治疗,发现能够改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效果十分显著,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效果优势明显[6]。此外,部分学者研究过程中,选择痰淤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一部分患者采用化痰祛瘀法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进行分析,其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化痰祛瘀法治疗具有良好效果。

2.3益气活血法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给出结论,表明采用该方法治疗后,患者的脑梗塞面积可得到縮小,且该治疗方法无毒副作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明显。另外有学者在对脑梗塞患者分型后,采用化瘀通络法联合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该方法治疗后的患者其生活能力得到提高,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评分以及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益气活血法在治疗急性脑梗塞中具有明显效果[7]。此外,有学者根据益气活血法,对进展性脑梗塞患者采用自拟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通脉方的方法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益气活血法治疗时,其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采用鼻饲或口服的方法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2.4补肾化瘀法

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有研究表明,采用补肾化瘀法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该方法的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疼痛、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等症状,还能够对语言障碍进行改善,其效果十分明显。部分学者在治疗急性期脑梗塞患者时,依据补肾化瘀法的指导,应用化瘀益气丸进行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以及神志和语言均得到缓解,临床治疗效果也高于常规治疗方法。部分学者在脑梗塞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认为该病的发生机制与肾虚血瘀有较大的联系,采用补肾化瘀汤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2.5通腑化瘀法

在急性中风病的治疗中,有学者采用通腑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水肿得到了改善,且颅内压明显降低,同时患者的脑循环改善明显,且能够将毒素排除。患者体内痰浊严重的情况下应用化瘀法进行治疗,可促进其有效排出,同化痰淤,促进肾络通畅,对脑髓的培补有良好作用,所以在脑梗塞的治疗中通腑化瘀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8]。另外,部分学者认为急性脑梗塞的主要病机为腑气不通、痰淤互阻、毒损脑络,对此治疗时已使用通腑化瘀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另外有研究表明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采用通腑化瘀法进行治疗,不仅能够对患的脑循环进行改善,还能够使腑气通畅,利于痰热清除,同时还能够使脑组织耐缺氧能力提高。在该方法的基础上采用30g赤芍、12g大黄、30g大黄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外,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还可采用化痰熄风法、化痰祛瘀法治疗。有相关研究对急性脑梗塞采用分型辨证治疗方法,利用化痰祛瘀通络方法加减治疗,发现,该方法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使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同时还能够对患者脑细胞缺氧和缺血状态进行缓解。有相关研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采用通络化痰汤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在患者远期功能恢复中起到良好作用。

3 中医药治疗

3.1中成药治疗

既往研究中有部分学者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心电检查,其中部分患者伴有心电异常,此时采用宁心悸颗粒治疗,结果发现患者接受治疗后大部分心电图得到了改善,而且患者的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良好改善[9]。另外,部分学者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时,采用通脉颗粒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患者的各项指标得到良好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尤为明显,临床效果显著。除此之外,针对脑梗塞患者还可采用脑心通胶囊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明显改善。

3.2中药注射治疗

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还可采用重要注射治疗方法。治疗过从中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有明显效果。有学者采用该方法进行患者的治疗,并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患者接受中药注射治疗后,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另外,对于脑梗塞急性期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无过敏反应发生,其临床效果良好。在脑梗塞患者治疗期间,黄芪注射液的应用也较为常见,该药物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3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学可将脑梗塞分为多种证型,依据不同证型采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具有良好效果。有学者将急性脑梗塞分为4种证型,分别为阴虚风动型、风瘫阻络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方法。阴虚风动型使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针对风瘫阻络型采用天麻钩藤饮进行加减治疗;对于气虚血瘀型采用补阳还无汤进行加减治疗;对于痰热腑实型采用星蒌承气汤进行加减治疗,不同证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急性脑梗塞还有其他证型,如气血亏虚型、肝阳上亢型、痰湿困阻型、肝胆火旺型,依据上述证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对于气血亏虚型采用十全大补汤进加减治疗;对肝阳上亢型采用羚角钩藤汤进行加减治疗;针对痰湿困阻型采用藿补夏苓汤进行加减治疗;针对肝胆火旺型采用龙胆泻肝汤进行加减治疗,上述方法的应用均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还有采用中风痰淤汤加减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气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肝肾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阴虚风动型,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4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除了上述内治方法外,中医治疗中还有较多外治方法,具有应用范围广、方法多样且灵活、简单等的特点,按实际应用中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在危重症脑梗塞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可采用鼻嗅法或直肠给药更方法。同时还可采用烫熨、敷贴、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上述方法的应用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中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可采用针刺法进行患者的治疗,《内经》中对于中风的治疗采用针刺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扩张患者的血管,提高血氧供应量,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相关指标,实现脑保护的目的[10]。针刺方法已成为急性脑梗塞治疗中常见的配合治疗方法之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中医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相关研究数量也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中医治疗能够起到良好效果。但临床治疗方法尚未统一,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林,李红波,吴粤湘,刘永瑞,叶伯鑫. 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02):261-266.

[2]汪文英,刘司琪. 规范化护理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4):237+243.

[3]肖宵,余瑶,赵明芬. 脑梗塞中医药治疗进展[J]. 新疆中医药,2020,38(06):94-96.

[4]屠静静,裘丽媛,俞臻赟. 中风通脉汤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12):3050-3053.

[5]譚元奇,蔡浩,师帅,孔莹.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06):130-133.

[6]周媛,牛淑芳,张秋菊. 针灸对急性脑梗塞神经功能、血清SES及PAC-1水平影响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2):414-416.

[7]张智勇,王精忠.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03):61-63.

[8]付晓芳.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32例[J]. 现代中医药,2019,39(04):54-56.

[9]张忠伟. 活血抗栓汤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0):1914-1916.

[10]王华政,马健,王玉祥. 通窍活血汤联合针刺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8,37(07):18-19.

[11]王若男. 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9.

3681501908291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塞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GNSS-PPP算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CHI3L1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通乳颗粒结合乳房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
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在急性脑梗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急性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效果观察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