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子宫腺肌瘤与子宫肌瘤中的诊断价值

2022-03-18 06:20高天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肌层多普勒肌瘤

高天玲

(淮安市淮安医院超声科 江苏 淮安 223200)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二者在病因上有所不同,其中子宫肌瘤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高达20%~25%,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机体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引起子宫平滑肌增生而形成子宫肌瘤[1]。子宫腺肌瘤则是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肌层内的疾病[2]。二者症状相似,难以简单区分,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还可测定参数情况,并为临床医生提供特异性的诊断依据。子宫腺肌瘤多发生在子宫后壁,形态欠规则,界限欠清,宫腔线多前移;而子宫肌瘤可发生在子宫的任何部位,超声表现为形态规整,界清,周围可见假包膜回声,临床可以据此特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影像手段来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0月于淮安市淮安医院超声科接受诊断的2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与2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别设为子宫腺肌瘤组、子宫肌瘤组。子宫肌瘤组:年龄23~57岁,平均(40.26±11.64)岁;孕次1~3次,平均(2.07±0.21)次;流产1~2次,平均(1.52±0.10)次。子宫腺肌瘤组:年龄24~56 岁,平均(40.21±11.69)岁;孕次1~3次,平均(2.05±0.23) 次;流产1~3次,平均(1.64±0.11) 次。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瘤、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性,子宫肌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主要有:子宫肌瘤可发生子宫任何部位(如前壁、后壁、侧壁),肌瘤大小不等,形状多为圆形,内部回声呈旋涡状,边界清晰,肌瘤周围见假包膜,并有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子宫腺肌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主要有:腺肌瘤并非真正的肿瘤,无包膜,无明显占位效与《妇产科学(第3版)》[3]中子宫腺肌瘤、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均相符,可有腹部不适、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异常等临床表现并有子宫增大等体征,经手术病理活检确诊者;②无其他妇产科疾病者;

排除标准:①患有心、肝、肺、肾严重病变者;②既往有子宫手术史或病史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④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⑤妊娠哺乳期女性;⑥因精神障碍、认知障碍、依从性差等原因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设备选择美国GE公司研发的Logic E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 MHz~7.5 MHz。先为患者开展经腹部检查,在检查前告知患者饮用0.5~1.0 L的水,使膀胱适度充盈。患者取平卧体位,暴露下腹部,将频率为2.5 MHz~5.0 MHz的探头置于患者下腹部,对子宫及附件区进行多切面的扫查,发现宫区有异常回声包块后,首先观察其大小、形态、内部回声以及瘤体血流参数并进行记录。然后让患者排空膀胱,嘱患者取截石位,将套有避孕套、涂抹有消毒的耦合剂、频率为5.0 MHz~7.5 MHz的探头置入阴道内,对子宫及附件区进行全面扫查,在检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探头方向,对病灶进行多切面扫查,直至获得满意的超声图像,并与腹部进行对比观察。最终作出确切的临床诊断报告。

1.3 观察指标

应,病灶与肌层分界不清,内部以稍强回声多见,分布不均匀,见条索状或短线状强回声,有时可见小囊区域,一般无钙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周边血供不丰富,分布较为分散且混乱[4];内部血供可稍丰富,有时可见正常的血管走行。

②对比子宫腺肌瘤、子宫肌瘤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获得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血液流速。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涉及的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19.0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比较

子宫肌瘤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0%,与子宫腺肌瘤组的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子宫动脉血流参数

子宫肌瘤组子宫动脉阻力指数低于子宫腺肌瘤组,搏动指数和血液流速均高于子宫腺肌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对比(x- ± s)

3 结论

3.1 子宫腺肌瘤

子宫内膜向肌层发生良性浸润,以弥漫性方式生长,被称作子宫腺肌瘤。主要特点就是在子宫肌层中出现异位内膜和腺,并且其周围出现肌层细胞增生和肥大,故被称作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差异,主要相同点就是都会受到卵巢激素的影响。

子宫腺肌瘤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其一为痛经,生育年龄女性主要出现渐进性、继发性的痛经,这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异位于肌层子宫内膜会随着患者月经周期而发生改变,内膜异位的病灶也会随之发生周期性出血、水肿、充血,而出血则会被肌层包裹起来,肌层的扩张情况会受到限制,张力较大,这会导致子宫出现痉挛性收缩,进而出现严重的痛经表现。同时,痛经与肌层被浸润的深度有关,一般浸润达Ⅲ级的患者,约有83.3%会出现痛经;浸润达到Ⅱ级的患者一般发生痛经的比例仅有4.3%左右。痛经与内膜异位病灶出血情况存在一定关系,一般有出血症状病灶的患者会出现痛经,而没有出血症状的患者痛经症状比较轻微。其二为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加,经期延长,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在子宫增大的情况下,子宫腔的面积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出血量增加。根据目前的了解,肌层被浸润的范围越是广泛,月经量增加的可能性就越高,一般浸润较轻的患者月经量增加的发生率约为23.3%,而浸润程度严重的患者月经量增加的发生率约为82.3%;如果患者为腺肌瘤合并肌瘤,那么月经量增加的幅度会更加明显。②因为在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子宫肌层的收缩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月经过多的情况。③子宫腺肌瘤患者的雌激素水平普遍较高,从而引起月经过多或者时间延长。

子宫腺肌瘤患者的体征为子宫增大,且形状多为球形,子宫的大小一般不会超过孕周12周时的大小。临近月经期时进行检查,子宫会有触痛感。如果患者的病灶属于局限型,子宫则表现为不规则的增大,有结节且不具有平整性,与子宫肌瘤合并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在月经期内,由于病灶呈现充血、出血以及水肿状态,子宫可能会增大,质地变得柔软,压痛症状与平时相比更加明显;月经期之后再次进行妇科检查,此时可发现子宫缩小。患者身体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诊断子宫腺肌瘤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如果患者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则会出现子宫固定、增大、后倾以及骶骨韧带增粗等症状,或者是子宫陷凹处可存在具有疼痛症状的结节。

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药物治疗,配合饮食干预,但治疗的前提是保证诊断的准确性,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疗,减轻疾病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保证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时,改善其生活质量。

3.2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子宫肌瘤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有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会以支持组织的形式存在,故而也称之为子宫平滑肌瘤。根据子宫肌瘤生长的部位分为宫体肌瘤和宫颈肌瘤,其中宫体肌瘤的发生率约占90%。根据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壁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等。根据现阶段对子宫肌瘤的了解,其发病原因和机制还没有明确,可能与性激素水平、遗传易感性、肝细胞功能失调存在一定关系。①遗传因素:如果母亲是子宫肌瘤患者,那么其女儿的患病风险升高;单卵双胎女性患病率高于双卵双胎女性;约有40%~50%的患者有染色体异常症状;病情的进展情况与严重程度,与种族关系较为密切;细胞凋亡、酶异常等因素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关系密切。②性激素:对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病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还不明确,是否是发病的启动因素还存在一定争议。一般情况下,性激素分泌旺盛的育龄期女性发病率较高,青春期之前发病的风险较低,而在绝经后一般会出现肌瘤缩小或者停止生长等;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会升高,增加子宫肌瘤患病风险;使用激素补充治疗等外源性性激素的摄取会增加肌瘤体积;能够对性激素分泌进行抑制的药物也能够促使子宫肌瘤变小。③单克隆平滑肌细胞增殖。

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肌瘤发生的部位、肌瘤变性以及生长速度关系较为密切。初期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仅在超声检查或者盆腔检查时可能被发现;有多个浆膜下肌瘤的患者也不一定会出现症状,而一个较小的黏膜下肌瘤通常能够引起阴道不规则流血,有时会出现月经量过多,导致贫血,部分黏膜下肌瘤因缺血坏死而脱落,并从阴道排出,所谓“瓜熟蒂落”。子宫肌瘤患者常见典型的症状有下腹包块、经期延长、经量增加、压迫症状以及白带增多等。不同部位的肌瘤会出现相应的症状:白带增多时患者会出现坏死、溃烂以及出血症状,且出血时会有脓血性或血性、恶臭的阴道流液;长期出现月经量增多现象时,患者可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此外,患者还会出现腰酸背痛、下腹坠胀等症状,身心的舒适度、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临床上需要提高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性,以便及时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措施,控制子宫肌瘤的生长,对有明显贫血患者或者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应进行手术治疗。

3.3 子宫腺肌瘤与子宫肌瘤诊断

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具有相似的症状体征和病理表现,临床很难通过症状区分开二者,同时,两种疾病的高发群体均为30~50岁的女性,因此临床也很难结合患者的年龄进行判断[5]。但是,两种疾病在治疗方法上的不同却要求临床必须清晰区分二者,否则错误的治疗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也会延误治疗的时间,因此尽管二者为良性病变,临床仍需要区分二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妇科检查方法,其因为操作简便、短时间内可重复检查不会给患者带来创伤,并且价廉而受到临床医生应用,其应用于子宫腺肌瘤和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不仅可以提供病灶数量、大小、内部回声等信息,还能反映病灶周围的血流状况,进而对子宫腺肌瘤和子宫肌瘤进行准确诊断[6]。本文为2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和20例子宫肌瘤开展了经腹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结果可以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瘤、子宫肌瘤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95%、90%),同时从彩色多普勒超声展示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可以发现,子宫肌瘤组子宫动脉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子宫腺肌瘤组,搏动指数和血液流速均显著高于子宫腺肌瘤组(P<0.05),可见临床可以通过子宫动脉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血液流速三项指标进行子宫腺肌瘤、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在徐媛媛[7]的研究中,经阴道+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4.92%,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6.72%,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肌瘤患者在搏动指数、阻力指数、血流速度等子宫动脉血流参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王志敏[8]的研究中,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瘤、子宫肌瘤分别有97%和95%的诊断准确率,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二者的子宫动脉参数——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在王丽楠[9]研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有94.68%的诊断准确率,对子宫肌瘤有96.81%的诊断准确率,且子宫腺肌瘤患者与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本文结果与以上研究均有一致的趋势,可见本研究结果结论真实可靠。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瘤、子宫肌瘤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临床可以将其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进而实现对二者的针对性治疗。

猜你喜欢
肌层多普勒肌瘤
经阴道超声造影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海扶刀对比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治疗子宫肌瘤视大小及位置而定
什么样的子宫肌瘤需手术
《多普勒效应》的教学设计
五花八门话憩室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诊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