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CT技术用于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价值

2022-03-18 06:2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低剂量结石噪声

宋 丽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2206)

尿石症为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疾病发作后一般会存在血尿及疼痛等症状表现,因此,临床一般通过超声、KUB等相关技术进行检查。伴随临床CT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其具备更快的扫描速度,能够有效实现三维重建技术,可在临床泌尿系结石诊断获得更加可靠的诊断依据,同时,螺旋CT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诊断率[1]。但应用过程中患者会接受较多的辐射剂量,因此如何帮助患者实现辐射剂量降低为现阶段医务工作者的重点关注问题[2]。本次研究利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及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可帮助患者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CT扫描剂量,本文对此种检查模式的有效性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5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30例疑似泌尿系结石患者。纳入标准:患者均存在排尿困难等临床表现,不存在认知、听力功能障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无法与医务人员配合者。30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22~74岁,平均年龄(50.85±3.04)岁。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进行扫描,指导患者将体表的金属异物清除,并在扫描前半小时饮用300 mL温水。患者保持仰卧姿势,扫描范围为沿胸12水平延伸至耻骨下缘部位,扫描过程中应叮嘱患者屏息。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 kV,应用自动调节技术将管电流设置为10~400 mA,转速为2 r/s,螺距控制为1.375:1。常规剂量检查噪声指数NI控制在13,低剂量CT检查控制NI为25。

常规剂量检查、低剂量CT检查图像均应用1.25 mm进行层厚重建,利用ASIR、滤过反投影技术实施图像重建,获取图像后将图像传送到工作站,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图像评估,对结石的位置、计数、形态、直径、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进行判定,如存在诊断意见不一致应由两名医师进行协商。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指标包括诊断特异度、漏诊率、灵敏度、准确性、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图像评分、噪声评分、辐射剂量、结石检出率。灵敏度=B/(B+L)×100%,误诊率=H/(H+K)×100%,漏诊率=L/(B+L)×100%,特异度=K/(H+K)×100%,准确性=(B+K)/(B+H+L+K)×100%,阳性预测值=B/(B+H)×100%,阴性预测值=K/(L+K)×100%。B为真阳性、H为假阳性,L为假阴性、K为真阴性。

图像质量:应用5分制为患者实施评分,分数区间为1~5分,分数越低表示噪声越大,伪影越严重,结构不清晰;分数越高表示噪声大越小,伪影越小,结构越清晰,符合临床诊断需要。图像噪声:应用3分制实施评分,1分表示图像噪声小,2分表示图像噪声一般,3分为图像噪声大。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3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28例(93.33%),两种剂量检查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检查结果 单位:例

2.2 常规剂量检查及低剂量CT检查效能对比

低剂量CT检查诊断灵敏度、准确性、误诊率、阴性预测值低于常规剂量检查,特异度、漏诊率、阳性预测值高于常规剂量检查,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结果见表2。

表2 常规剂量检查及低剂量CT检查诊断效能对比[%(n/m)]

2.3 低剂量CT检查、常规剂量检查图像评分及辐射剂量对比

低剂量CT检查图像评分、噪声评分均高于常规剂量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CT检查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检查(P<0.05),见表3。

2.4 两组检出率比较

低剂量CT检查的检出率低于常规剂量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结果见表4。

表3 低剂量CT检查、常规剂量检查医生主观图像评分、辐射剂量指标比较(x- ± s)

表4 两组检出率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尿石症属于泌尿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患者发作时通常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血尿、疼痛表现。以往一般为患者实施IVU、KUB、超声等相关检查,近年来,伴随临床螺旋CT技术逐步发展,能够实现患者疾病扫描速度,采用更薄的扫描层厚及三维重建技术为泌尿系结石患者进行检查,为患者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广泛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应用[3]。螺旋CT为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能够提高结石诊断率,但与此同时,其辐射剂量较高。因此,需要有效帮助患者实现辐射剂量降低,使患者临床诊断安全性提升,同样为医务工作者重点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临床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过程中需要结合管电流调节技术,在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CT图像质量要求前提下,应用低剂量CT扫描,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探究。

CT技术属于现阶段临床泌尿结石的诊断的重要方法,能够在发现结石的过程中实现结石的化学成分区分,为患者实现临床治疗指导。由于泌尿结石临床发病率较高,需要实施多次随访检查[4-5]。因此,辐射剂量问题逐步受到更多人关注,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成为近几年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降低管电流属于辐射剂量降低的重要手段。低辐射剂量能够有效实现管电流降低,螺距增大,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但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空间分辨率降低,容易遗漏小病灶。利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能够实现图像噪声水平提高,在CT扫描定位的过程中有效获取结石的密度、厚度等相关信息,可积极调节管电流,使各个断层的图像质量稳定,确保为正常的噪声水平,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够获取稳定图像质量[6-7]。

低剂量扫描图像噪声水平相对较高,利用不同权重的ASIR可进行重建,能够降低图像噪声水平,提高图像质量,有效满足临床诊断需要[8-9]。伴随ASIR权重不断加重,其中的SD值会逐步降低,使图像质量评分明显提高[6,10]。但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往研究过程中一般选择一体对照以及自身对照,由于个体差异,随访过程中会产生位置改变,不具备显著对比性,利用自身对照方法为患者实施低剂量及常规剂量,会引发患者接受较多辐射剂量,因此,可为患者实施长期随访复查,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10-11]。

本文研究显示,低剂量CT检查诊断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漏诊率、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分 别 为93.33%、100.00%、92.86%、7.13%、0.00%、100.00%、50.00%,与常规剂量检查的96.67%、50.00%、100.00%、3.57%、50.00%、96.55%、100.00%均 无 显 著差异(P>0.05);低剂量CT检查图像评分、噪声评分分别为(3.27±0.43)分、(2.27±0.42)分,与常规剂量检查的(3.24±0.44)分、(2.22±0.45)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CT检查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检查(P<0.05);低剂量CT检查肾结石、后尿道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86.67%与常规剂量检查的93.33%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实施低剂量CT技术为患者进行临床泌尿系结石诊断,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不会影响图像质量及噪声,能够获得清晰成像,为患者实施有效诊断,提高临床诊断安全性。

综上所述,临床泌尿系结石诊断中应用低剂量CT技术价值显著,具备较高的检查灵敏度及特异度,使患者检查过程中的辐射剂量降低,具备理想诊断效果,属于临床泌尿系结石有效诊断方法。

猜你喜欢
低剂量结石噪声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肺部疾病应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分析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探讨
CT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新冠肺炎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基于声类比的仿生圆柱壳流噪声特性研究
汽车制造企业噪声综合治理实践
自适应加权全变分的低剂量CT统计迭代算法
要减少暴露在噪声中吗?
得了胃结石千万不能随便喝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