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分析

2022-03-18 06:20杨春燕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脑血管颈动脉缺血性

杨春燕,魏 伟(通信作者)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850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致残和死亡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方式较多,其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脑显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1]。但是受到条件的限制,上述方法的应用并不广泛。CT血管成像是临床常用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方式,诊断效果较好。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因素繁多,其中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是导致该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2]。基于此,本研究对颈部血管超声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重庆市武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男、女分别为43例和37例,患者年龄为45~75岁,平均56.82岁;有高血压病史患者23例,冠心病病史10例,糖尿病病史9例,高血脂病史5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存在脑缺血症状,颅内血供代偿不足;②全部患者及家属均为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出血倾向者;②存在检查禁忌证者;③检查前两周接受血管扩张剂、抗凝剂等药物治疗者;④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使用飞利浦4排螺旋CT对全部患者进行检查,血管造影机选择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剂量为100 mL,通过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注射速率保持在3~3.5 mL/s,合理控制延迟时间为10~20 s,完成扫描后对原始图像进行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平面重组。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使用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全部患者均采取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扫描过程中嘱咐患者保持平卧位,同时完全暴露颈部,将患者颈部下垫软垫,嘱咐其头部偏向一侧。超声检测仪的探头频率保持在5 MHz~10 MHz,明确扫描顺序,分别为颌下角、锁骨上角、枕后角以及胸锁乳突肌前缘,同时对患者血管壁的厚度、椎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频谱等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式对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效果,主要包括椎动脉病变、颈内动脉狭窄、颈外动脉狭窄、颈总动脉狭窄的诊断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颈部血管彩超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病变、颈内动脉狭窄、颈外动脉狭窄、颈总动脉狭窄的诊断检出率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效果比较[n(%)]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指患者脑部血流供应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血管壁发生病变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异常情况,引发组织缺血、缺血等不良情况,脑组织软化或者坏死,引发短暂性、弥散、局部脑损伤,进而导致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症相关症状[3]。另外,颈动脉狭窄以及闭塞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如果病变严重可导致血管壁发生变化,甚至产生血栓。如果患者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疾病[4]。颈动脉硬化形成的斑块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因为斑块缺乏稳定性,导致其厚度较薄,整体坚固性不佳,易发生破裂等不良情况。同时因为血流动力对斑块造成较大影响,破裂斑块脱落会导致远端血管受阻,病情加重。合并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较高,高血压患者存在平滑肌细胞肥大以及结缔组织增生等情况,导致血管内膜变厚,糖尿病患者存在血小板凝血功能障碍问题,导致血栓,形成斑块。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硬化斑块一旦形成后,必然会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动脉管腔堵塞;②斑块破损或者脱落后随流动的血液对血管远端形成栓塞;③斑块表面不具有光滑度,质地粗糙,导致血栓出现;④动脉管壁的增厚导致血管直径变窄,进而导致远端动脉的压力下降,患者颅内局部血液循环明显下降,使其出现脑血管病相关症状。因此颈部动脉血管是否存在硬化情况、硬化的程度、发展情况以及粥样斑块情况对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展情况有重要影响。近些年来,该疾病的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早期阶段对患者进行及时诊治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式较多,主要包括CT检查、磁共振成像、CT血管造影术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金标准,能够提供清晰的影像信息,但是该方法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大,伴随一定的风险,另外无法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多层螺旋CT也是目前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不仅能有效显示脑血管的立体走形,并且能够实现对血管内径的测量,帮助临床医师观察血管内的病变情况,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即难以提供脑组织血流力学的影像信息,并且需要注入对比剂,伴随一定的过敏风险,动脉与静脉互相干扰情况严重,时间分辨率有待提高,另外图像重建阶段存在数据信息遗失的风险,数据量较大,图像处理复杂[6]。因此探索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检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彩超技术得到了临床诊断工作的广泛应用,该方法具有无创性,对相关疾病患者的颈部动脉血管病变诊断效果确切。对患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主要是对颈部进行检查,对得到图像的结果进行全麻分析,采取三维影像处理方式,能够有效观察血流是否存在中断信号、充盈缺损等情况,并且通过对频谱形态进行观察,对血流速度进行测量,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有效评估动脉硬化情况以及狭窄的程度,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7]。另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苹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依据。颈动脉超声图像具有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将颈动脉管壁的三层结构清晰显示出来,主要包括内膜、中层和外膜结构。其中内膜在超声图像中的主要表现为回声低、纤细光滑等特征,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连续性,主要表现为细线状态。中层在超声图像中的主要表现为暗区带,外膜在超声图像中的主要表现为明亮光带。斑块的表面形态主要包括溃疡型、扁平型与不规则型等,具有脂质斑块、钙化斑块以及纤维化斑块等多种斑块类型。斑块内存在表现不规则、不均匀的低回声,反映斑块内存在出血的情况。斑块的表面表现为壁龛影,反映溃疡形成。除此之外,颈动脉彩超也是目前临床诊断血管狭窄程度的一项可靠指标,如果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情况,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能够发现狭窄段的流速增加,同时流速的增加和狭窄程度具有密切关系,表现为正相关。相关研究显示[8],如果颈动脉存在重度狭窄或者闭塞的情况,颅内血流动力学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患侧血流的速度明显慢于健侧。

该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无创性,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操作简单,检查阶段对患者造成的辐射较小,在床旁也可以使用这一检查方法,在动态情况下有效判断患者颈部血流情况,如血管包膜斑块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管的狭窄和闭塞等。并且采取该检查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血流的二维平面分布情况,有效体现血流运行方向,分辨静脉、动脉情况[9]。在颈部超声检查的过程中,可以集合患者血管狭窄、斑块的检出情况,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有效判断。但是颈部彩超检查存在灵敏度不高的情况,伴随一定的漏诊、误诊风险[10]。如果仅通过颈部彩超检查难以有效确诊疾病。在实际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理,需要进一步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有效确诊疾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使用,需要在患者的双侧颈动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X线片检查。对于连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来说,获得患者颈动脉的动态特征,了解血管的形态,具有极高的分辨率,避免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11]。现如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使用的造影剂会对迷走神经形成一定的刺激,导致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因此该项技术并不适用于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12]。在早期诊断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无创的检查方式,颈动脉超声检查方式便是一种良好的选择,能够准确、高效检出疾病病变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之后联合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确诊疾病,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性。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两种检查方式对椎动脉病变、颈内动脉狭窄、颈外动脉狭窄、颈总动脉狭窄的诊断检出率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这也说明对患者实施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效果确切。但是该方法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为椎动脉椎体段因为受到骨性结构遮挡,对检查造成影响,同时椎动脉多位于起始段,并且其解剖结构十分复杂,导致超声图像无法清晰显示,对周围组织结构的识别存在局限性[13-14]。除此之外,该方法对椎动脉形态的观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无法有效观察到完整的椎动脉形态及内壁,导致其检出率较低[15]。另外,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加以注意,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使用彩超技术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急需进行优化和改进,主要表现在超声检查过程中的血管形态结果、血管狭窄程度不全面,对于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医务人员在使用彩超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度,保证技术应用的合理性,最大程度避免发生操作失误情况,减少误诊、漏诊风险。因此颈部血管超声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为临床医师制定科学合理的诊治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可作为一种优选诊断方案。

综上所述,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该方法对椎动脉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实际诊断过程中还需要联合其他诊断方式,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脑血管颈动脉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或只一步之遥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亲吻会致死,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