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分析

2022-03-18 06:2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卧位曲度侧卧位

刘 卫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济南 250132)

腰椎疾病在临床极为常见,患者通常以慢性腰腿疼痛及功能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给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显示,我国腰椎疾病患者已达2亿之多,且受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影响,其发病率还处于持续增长趋势并有年轻化趋向。可见腰椎疾病的治疗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腰椎疾病治疗难度大,临床主张早期发现、早期诊治,以延缓病情进展和改善生活质量[2]。X线检查是临床诊断腰椎疾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技术,不但能帮助医生对患者病情作出有效判断,且还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等优势,患者接受程度较高[3]。增强X线拍片体位选择准确率,可有效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4]。为了进一步完善腰椎疾病患者的X线检查摄影质量,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对腰椎疾病患者站立位与卧位X线检查时腰椎曲度各参数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各测量参数的相关性,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86例患腰椎疾病需行X线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先行腰椎侧位片检查,确定腰椎生理曲度无异常者;②既往腰部疾病有手术史者;③合并骨折、感染、肿瘤、重度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④神经疾病患者;⑤有吸毒或药物滥用史;⑥精神类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意识障碍等原因所致不能有效交流和沟通者。86例患者中男性46 例,女性40例;年龄31~75岁,平均(52.67±9.38)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2.98±0.73)年。对照组选用我院体检中心的86名健康人群。对照组中男性45例,女性41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5.78±8.60)岁。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试纳入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均对本研究相关情况清楚知晓,自愿加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腰椎生理曲度有异者;

1.2 方法

设备及参数设置拍片机为飞利浦0811TFCIPH,由广州市皓洋仪器进出口有限公司提供,KODAK-CR 800图像处理器;CR后处理工作站,影像板IP为35 cm×35 cm(14 英寸×14英寸),参数设置为:管电压90 kV,管电流100 mAs,拍片距离为100 cm。

拍片:站立位拍片:指导患者站在拍摄位置上,双上肢往上,双手抱头,两脚稍稍分开,双下肢尽量伸直,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拍片架保持平行,腰椎棘突向前6 cm的位置放置于拍摄架正中线上,中心线为经髂嵴向上6 cm处垂直摄入。卧位拍片:指导患者在拍片床上选择侧卧位,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平行,腰椎棘突向前6 cm处置于床面正中线上,双下肢屈曲,以缓解腰部的屈曲度,从而保持身体呈平直状,中心线为经髂嵴向上6 cm处垂直摄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体位拍片的以下几项指标,包括:①拍片耗时;②弓顶点位置(L3上份、L3中份、L3下份);③各参数测量结果(Cobb角、骶骨倾斜角);④腰椎曲线指数;⑤前凸指数;⑥站立位与卧位测量的各参数的相关分析(时间、腰椎曲线指数、前凸指数、Cobb角、骶骨倾斜角)。常用参数Cobb角:Cobb法测定,经L1上终板与S1上终板延长线作垂直线的夹角。骶骨倾斜角:Ferguson法测定,由S1上缘作直线与水平线相交的锐角。两名主任医师在后台各自进行参数测量,若测量结果有异,则共同重新测量,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SPSS 22.0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站立位和侧卧位参数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体位拍片耗时比较

结果显示患者站立位耗时显著短于卧位(P<0.05),见表1。

表1 不同体位拍片耗时比较(x- ± s,s)

2.2 不同体位弓顶点位置比较

结果显示两种体位下,患者弓顶点位置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同体位弓顶点位置比较[n(%)]

2.3 不同体位各参数测量结果比较

结果显示患者站立位时下Cobb角、骶骨倾斜角均显著大于卧位(P<0.05),见表3。

表3 不同体位下个参数测量结果比较(x- ± s,°)

2.4 不同体位腰椎曲线指数结果比较

结果显示患者站立位时下腰椎曲线指数显著大于卧位(P<0.05),见表4。

表4 不同体位腰椎曲线指数结果比较(x- ± s,cm)

2.5 不同体位前凸指数结果比较

结果显示患者站立位时下前凸指数显著大于卧位(P<0.05),见表5。

表5 不同体位前凸指数结果比较(x- ± s,cm)

2.6 站立位与卧位测量的各参数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腰椎曲线指数(cm)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605,P=0.01。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前凸指数(cm)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105,P=0.04。

2.7 站立位与卧位测量的各参数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所用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764,P=0.000。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Cobb角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505,P=0.01。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骶骨倾斜角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305,P=0.04。

3 讨论

X线为临床较常使用的影像检查方式,与CT、MRI等影像检查相比较,价格较为低廉,等待的时间也较短[5]。虽X线检查的范围较小,也难以对椎体骨折的周围情况进行直观的显示,但对腰椎生理曲度变化和腰椎侧弯的征象却能清晰显示,尤其是对于前韧带和后韧带的情况,可为医生提供良好视野[6]。因此,在进行腰椎曲度测量时,X光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临床以矢状位曲度测量应用最广。

脊柱结构较为复杂,且具有屈伸性,在生理状态下,脊柱空间运动范围较大,但单个节段的运动幅度相对较小,且不会出现独立运动的情况,所有运动均由椎骨、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及韧带等结构共同完成。本组资料中的86例患者,无论选择何种体位,X光线下的弓顶点均位于L3椎体上,且在L3椎体上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在进行腰椎曲度测量时无论选择何种体位,均可着重对患者弓顶点L3中份进行检测。

Cobb角、骶骨倾斜角是临床常用的描述腰椎曲度的参数。人体站立时,身体平衡多需借助脊柱弯曲,其可将作用在椎体小关节的剪应力从上至下传导,以使整个脊柱保持稳定状[7]。脊柱曲度的影响因素较多,摆阔脊周肌群的协调、韧带及椎间盘的弹性、椎骨的力学性质等,当其中某一因素发生改变时,曲度则不能较好维持[8]。本组资料中,86例腰椎疾病患者站立位时下Cobb角、骶骨倾斜角均显著大于卧位(P<0.05),提示不同体位下腰椎矢状面曲度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躯干力学的改变。腰椎的曲度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脊柱内部与周围组织之间整体力学关系的直接体现。患者进行站立位X检查时,脊柱呈负重状,且重力向下,当双下肢伸直时,重心位于机体的中心,腰椎间盘及腰椎小关节的应力分布随之发生变化。同时脊柱在负重状态时,两侧腰背肌的紧张度明显增加,脊柱呈现静态平衡的状态[9]。当选择侧卧位时,脊柱负重状态得以改变,重力对其影响微乎其微,腰椎所承受的压力明显减小,两侧腰背肌牵拉腰椎,新的静态平衡状态形成。另外,侧卧位拍片时,为了保证脊柱在检查过程中一直处于稳定状,患者往往需要将双下肢尽量靠近腹部,背部伸直至最大限度,此时,矢状面垂直于拍摄床,这可能也是导致两种体位下腰椎屈曲参数产生差异的原因[10]。站立位X线检查时,患者更容易摆正体位,不用拍片医师对被检者进行体位调整,不但能较好地减少行动不便、无法平卧或上下床困难者的阻力,且还能有效缩短检查时间[11-13]。本组资料中患者站立位拍片耗时显著短于卧位(P<0.05)。结果显示患者站立位时下腰椎曲线指数显著大于卧位,前凸指数显著大于卧位(P<0.05)。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所用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764,P=0.000。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Cobb角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505,P=0.01。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骶骨倾斜角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305,P=0.04。结果显示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腰椎曲线指数(cm)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605,P=0.01。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时,前凸指数(cm)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r=0.105,P=0.04。

综上所述,对于腰椎疾病患者而言,行站立位X线检查虽比卧位检查耗时更短,但腰椎屈曲度各参数值存在较大差别,两者不能相互替代,故应根据病情临床需要和检查目的选择体位。

猜你喜欢
卧位曲度侧卧位
3类人要避开的危险睡姿
颈椎曲度的改变对缺血性头晕的危险因素分析
颈椎曲度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研究
侧卧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研究
睡姿须讲究 侧卧益健康
找回消失的“颈椎曲度”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躺着就心痛!卧位型心绞痛怎么破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睡姿不对,当心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