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2022-03-18 06:20王保刚万玉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腕关节磁共振螺旋

王保刚,万玉珍

(酒泉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甘肃 酒泉 735000)

在医学中,人体腕关节主要由桡尺骨远端、掌骨近端第1~5掌骨和8块腕骨组成。腕关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可以方便人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系列的弯曲、伸展等动作。可以说,腕关节确保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组织,由于近年来临床上收治的腕关节损伤患者不断增加,导致该损伤的临床患病率也不断提升,并且已经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腕关节损伤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暴力打击或劳累过度导致,临床表现为疼痛、关节肿胀等,治疗不及时易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因此,应尽早对疑似腕关节损伤的患者进行检查。腕关节有着比较复杂的组织解剖结构,因此在对腕关节患者进行诊断时,容易出现误诊与漏诊情况,从而导致患者腕关节损伤后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诊断与治疗,一旦病情延误,则很容易导致患者腕关节功能永久性丧失,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诊断[2]。对于腕关节损伤患者开展有效的临床治疗,其前提就是需要正确诊断损伤类型,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便于提升患者的治疗疗效。通常情况下,患者发生腕关节损伤之后常常借助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等手段了解其具体损伤情况,以便帮助医生做出正确判断。多层螺旋CT与MRI检查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前者成像清晰度高、扫描速度快;后者分辨率高、无辐射,在临床中的应用均较为广泛[3]。基于此,本文将选取80例疑似腕关节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单一CT、MRI和CT联合MRI对其进行检查,并对三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腕关节损伤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患者中男女比例为52:28,年龄32~80岁,平均(61.45±2.45)岁。

纳入标准: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腕部疼痛等症状的患者;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CT或MRI检查禁忌证的患者;碘对比剂过敏者;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

1.2 方法

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iCT 256层螺旋极速CT机进行检查。将仪器电压设置为120 kV,电流设置为200 mA,厚层为3 mm,重建厚层0.75 mm。对患者骨性结构形态变化、骨折范围及骨折线走向进行检查。

MRI检查:采用飞利浦3.0T-TX多源发射磁共振仪进行检查,选择腕关节相控线圈。相关参数: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成像,重复时间为3 800 ms,回波时间为100 ms;矢状面、冠状面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成像,重复时间为500 ms,回波时间为17 ms;冠状面脂肪抑制技术STIR序列,重复时间为2 500 ms,回波时间为20 ms。层间距均为0.1 mm,厚层为5 mm。对患者的腕关节的骨性结构形态信号的改变、关节形态和移位、韧带损伤、关节囊形态和囊内信号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CT、MRI、联合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及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篇文章中的相关数据均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MRI、联合检查结果

本次研究纳入的80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出的阳性与阴性分别有65例、15例。经CT检查出的真阳性与真阴性的比例为56:9,误诊6例,漏诊9例;MRI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与真阴性分别有56例、9例,误诊6例,漏诊9例;联合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共64例,真阴性14例,误、漏诊各1例,见表1。

表1 三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 单位:例

2.2 三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比较

CT联合MRI检查的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CT、MR检查,漏诊率显著低于单一CT、MRI检查(P<0.05);诊断特异度高于单一CT、MRI检查,误诊率低于单一CT、MRI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对比[%(n/m)]

3 讨论

近年来,腕关节损伤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人体该部位的损伤机制十分复杂。腕关节损伤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当人体腕关节受到强力压缩或外力冲击时,结构极易发生变化,使人体腕关节受到损伤,从而导致患者腕关节疼痛,运动受阻。正常情况下,腕关节患者的损伤往往是混合的,伴有软骨损伤、关节脱位、骨折等。该种疾病引发的关节疼痛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干扰日常生活和活动,腕关节损伤患者需要临床准确诊断,确诊后,才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在临床上对腕关节损伤的诊断中,由于该种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对后续的诊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进行干预。既往研究中,往常临床多是采用X线对腕关节损伤患者进行诊断,该检查方式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均较为广泛,但该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辐射性,检查时极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患者的接受程度较低[4]。

随着我国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多层螺旋CT与MRI检查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两种检查在腕关节损伤中各具优势[5-6]。多层螺旋CT具有成像清晰度高、扫描速度快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可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且该检查层间距和厚层较小,扫描后可清晰显示出腕关节损伤情况[7-8]。多层螺旋CT充分利用了锥形X线与多排探测设备,可通过提高扫描的速度和图像质量来获得多层图像信息,既增加图像质量的清晰度,又能提升疾病的临床检出率。与此同时,在运用多层螺旋CT的时候无需使用过多的造影剂就能图像信息实施三维重建,这样能够更加确定移位性骨折碎片,但这种诊断方式对于部分隐匿型加强的骨折患者,仅能显示出少量的骨折组织。MRI还能多方位成像,可获取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等位置的图像,使得病灶部位的各个角度都能清晰呈现出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误诊或漏诊的概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腕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10]。如果采取磁共振诊断,通过利用其磁共振的原理发射大量的电磁波,同时绘制清晰的图像信息,这种诊断手段的敏感性非常高,并且无辐射,分辨力也非常强,能够清楚辨别骨折线及骨组织,所以对于隐匿型的骨折以及软骨损伤、骨挫伤等易于确诊。磁共振的成像除了具有敏感度高、无辐射、较高分别率等优点之外,该诊断方式还能明确辨别骨折线与骨组织,所以常常被用于软骨损伤、隐匿性骨折、骨挫伤等患者的诊断。不足的是,磁共振为二维图像,难以准确定位移位性的骨折碎片,该技术的成像主要根据患者机体各个组织间氢离子的浓度差异来进行判断,虽然能够方对隐匿性的骨折以及软骨损伤、骨挫伤进行准确判断,但是在移位骨折方面,效果不佳,图像质量稍差,对于移位性的骨折碎片定位效果相对差。众所周知,在人体关节结构当中,腕关节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位,该部位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促进人体进行一系列的弯曲、环转、伸展等多种运动。但多层螺旋CT和MRI单一检查均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两者联合检查可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检查的弊端,避免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腕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率[11-1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单一CT、MRI检查相比,CT联合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更高,且有着较低的误诊率、漏诊率。结果表明,联合应用CT和MRI对腕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误诊和漏诊的概率较低,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从目前的诊断方式来看,影像检查的方式对于关节损伤患者最常见的诊断手段,传统的X线检查对于患者的骨折位置能够有效检出,但是腕关节受损的患者通常存在肢体无法活动的情况,因此在检出过程中取正侧位比较困难。所以临床上常常采取MRI以及多层螺旋CT技术对腕关节受损患者实施诊断。多层螺旋CT主要从表面成像、多平面重组、容积显示、曲面重组着手,充分应用锥形X线束并且通过提高扫描速度,提示图像的质量,进而确保获取清晰地多层图像信息,这种方式可获得较高清晰度的图像质量,对于损伤的检出率较高。与此同时,多层螺旋CT进需借助商量的造影剂辅助诊断,还能够对获取的图像实施三维重建,准确地定位移位性骨折碎片。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纳入病例中的阳性与阴性分别有65例、15例。CT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与真阴性的比例为56:9,误诊6例,漏诊9例;MRI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与真阴性的比例为56:9,误诊6例,漏诊9例;联合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与真阴性分别有64例、14例,误、漏诊各有1例。CT联合MRI检查的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CT、MRI检查,漏诊率显著低于单一CT、MRI检查(P<0.05);诊断特异度高于单一CT、MRI检查,误诊率低于单一CT、MRI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是因为多层螺旋CT能够将腕关节损伤后的脱位和腕骨骨折情况有效反应,不过单独使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是很难将细微骨折情况准确的发现,所以很容易出现漏诊以及误诊情况。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断层成像,能够将人体的电磁信号有效获取,以此来进行人体图像重建,是能够将物理量的密度空间分布进行良好显示,同时还能够将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获取,不仅有着较强的分辨率,而且能够有效区分骨组织与四周组织的骨折线,能够将骨挫伤、软骨损伤、隐匿性骨折清晰的诊断出来。两种诊断方法联合使用,能够获得比较全面的影像,在对图像进行处理后,能够将患者的受伤状况全方位地展现出来,为之后的治疗提供良好的诊断依据。将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使得两种诊断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且有效弥补了彼此的不足之处,不但可以准确定位骨折的碎片,同时又能对隐匿性骨折给予清晰诊断,进而起到显著提高腕关节损伤检出率的效果,避免出现漏诊问题。

综上所述,针对腕关节损伤患者,联合应用CT和MRI对其进行检查,其灵敏度较高,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还能及时明确不同颅脑肿瘤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便临床医师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腕关节磁共振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腕部外伤别只看骨折不看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