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临床分析

2022-03-18 06:20张希侠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下腔脑血管病脑血管

张希侠

(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心功能室 山东 郯城 276100)

急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中中又被称为脑卒中或中风,主要是由脑血管受损导致,临床表现为呼吸紊乱、心肌缺血坏死、心力衰竭等,医学上将以上症状统一称为心脑综合征。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影响下,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会严重损伤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同时会直接损害到心脏功能,引起心电图异常,且通常情况下,患者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项目就越多。相关研究发现[1],心电图异常改变同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发生、发展、预后具有密切关联,可将其作为对预后进行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明确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可为防治本病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本文收集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50例作为观察样本,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9月—2021年6月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50例作为观察样本,其中男性患者84例,女性患者66例;患者年龄为43~79岁,平均(57.2±3.6)岁。14例(9.33%)蛛网膜下腔出血,75例(50.00%)脑梗死,61例(40.67%)脑出血,分别设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脑梗死组、脑出血组。纳入标准:①记录心电图异常发生情况;②总结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表现;③总结意识形态不同的情况下,心电图变化情况;④总结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的心电图改变情况同预后的关系。全部病例均进行CT或MRI确诊;②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③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者。排除标准:①有冠心病史、心律失常史的患者;②精神疾病、意识不清、认知障碍患者;③无法配合,依从性不佳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 h内进行麦迪克斯12导联心电图检查,5 mV为设定的分辨率,走纸速度为25 mm/s,采集率为1000/s。定标电压设为10 mm/mV,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应进行24 h心电监护。对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时,安排具有丰富心电图工作经验的2名医生负责,连续进行2周治疗后需要复查。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运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

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中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有13例14 75 61(92.86%),脑梗死组中心电图异常的患者共42例(56.00%),脑出血组中心电图异常的患者共60例(98.36%)。蛛网膜下腔出血组、脑出血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脑梗死组(χ2=36.007,P=0.000<0.05)。

2.2 心电图异常表现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改变均有1~4项,其中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复极变化的占比最高,其次为心肌损伤,最后为心律失常,见表1。

表1 心电图异常表现分析[n(%)]

2.3 意识状态同心电图变化间的关联性分析

意识浅昏迷患者、意识深昏迷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均显著高于意识清醒患者(P<0.05),见表2。

表2 意识状态同心电图变化间的关联性分析[n(%)]

2.4 心电图改变同预后间的关联性分析

给予119例心电图异常患者多次心电图检查和相应的治疗,76例(63.86%)病情好转,27例(22.69%)恢复正常,16例(13.45%)死亡,其中死亡病例表现出显著性的心电图异常。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情性质属于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之一,其会造成神经系统结构、心脏功能受损的严重后果[2]。脑血管损伤的影响下,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状态,容易使心脏动脉流量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不仅如此,脑组织损伤很容易导致脑水肿,并对脑内神经形成压迫,增高颅内压,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儿茶酚胺大量聚集的情况下会使心脏功能出现改变,导致心律失常[3]。通过对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确定与以下因素具有密切关联:①当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对心肌产生双重支配作用以后,心肌活动的高级中枢集中在下丘脑、脑干、边缘系统等位置。一旦脑部出现病变,那么就会抑制调节心脏的功能,而调节失衡或者紊乱就会增加脑心综合征发病的可能[4];②如果神经体液原本具有的调节功能出现紊乱,那么发生脑血管病时,机体应激状态与程度极其严重,此时患者体内无论是肾上腺素水平,还是儿茶酚胺水平均处于明显升高的状态,导致冠脉痉挛,进而引起心肌缺血,不断增加的心肌自律性以及异位起搏点兴奋程度,很容易引起心律失常[5];③颅内压在不断增高的情况下,脑缺氧或脑缺血均会对脑干心血管运动产生直接性影响[6]。截止到目前,人类致死的三大原因总结为肿瘤、心脏病、急性脑血管病。当前辅助性检查手段包括脑脊液检查、CT、MRI、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心电图、心肌损伤检查等。不同检查方法具有不同的临床价值,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病情需要进行科学性选择。急性脑血管病在病情发作过程中所导致的电解质紊乱会对心脏功能产生直接性影响,随之有心电图异常的情况出现[4]。临床方面因急性脑血管病原因而发生心电图异常变化的患者,统称为脑心综合征。临床研究发现[5],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心电图异常变化的具体表现不仅能够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反映,且可以评估预后效果。临床学者现阶段探讨的急性脑血管病继发心电图改变的机制具体如下:①中枢神经发生损伤情况以后,经神经液机制影响心肌复极,使整体心肌复极顺序有所变化,延长心肌复极时间的同时,使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ST-T段改变;不仅如此,神经体液调节紊乱时会增高机体肾上腺素水平、儿茶酚胺水平,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收缩,增高血压,加快心率,损伤心肌,改变心功能,导致心律失常[7]。②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损伤颅脑调节心脏活动的效用,血液脑脊液严重刺激下丘脑,使丘脑下部有缺血性软化、水肿情况发生,并对植物神经调节功能产生影响[8]。文献报道[9],对下丘脑外侧进行刺激,会增高动物血压,导致心电活动发生改变。③急性脑血管病会因为早期进食困难、给予脱水剂等使机体出现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并且会改变血流动力学,低钠、低钾等会影响心肌,延长QT期间,降低T波,严重缺钾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甚至会导致室颤、死亡[10]。④脑部病变会导致内脏效应,这和脑钠素释放具有直接关系。且急性脑血管病以老年人为主,其往往伴随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所以会有心电图改变的情况出现[11]。

相关文献报道[12],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改变以低钾、心肌缺血为主要表现。而此种心电图异常与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表现出来的心电图异常类似,属于完全可逆的一种改变,病情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心电图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如果患者心律失常呈现出顽固、严重的特点,则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存在心衰的情况,则给予强心剂治疗。除此之外,急性脑血管病变容易继发心脏损害的问题,严重者会出现二联律、窦速、房颤、多形性室早等,需要在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基础上给予心肌酶谱检查联合,如果患者具有明显的心肌酶谱变化、心电图变化,需要给予心电监护,以免出现脑卒中后猝死的危险。如果动态监护结果显示患者心电图严重病变,需要给予β受体阻滞剂或者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治疗,与此同时还要对心脏病、脑血管病进行治疗,切实提高临床疗效,控制和减少患者的死亡情况[13]。总体而言,急性脑血管病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时需要高度警惕心脏疾病,原因是急性脑血管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脏疾病的发病危险,尤其是急性脑血管病处于发病的急性期时,其往往会使患者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心肌缺血的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正因为如此,临床医生需要准确分析、诊断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积极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关于心脏的各种必要性检查均需要开展,尤其是心电图检查必不可少,对患者心脏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存在,需要马上调整治疗方案,通过整体化治疗对患者死亡情况进行控制,有效改善生存质量和预后[14]。

本次研究纳入的1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后,119例(79.33%)显示心电图异常。脑出血组的心电图异常率为98.36%,脑梗死组的心电图异常率为56.00%,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心电图异常率为92.86%,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三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改变均达到1~4项,而复极变化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的119 例患者经过多次心电图检查以及针对性临床治疗后,结果发现76例患者病情好转,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复极变化,其次为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给予119例心电图异常患者多次心电图检查和相应的治疗,其中病情好转76例(63.86%),恢复正常27例(22.69%),死亡16例(13.45%),死亡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的报道类似[15]。

综合上述分析,心电图异常改变能够反映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两者呈现正比关系,病情好转时心电图异常项目即可逐渐恢复至正常,有利于评估临床治疗情况和预后情况,值得借鉴和采纳。

猜你喜欢
下腔脑血管病脑血管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脑血管病知多少
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科普一下:脑血管病诊断中CT与MRI的优劣!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