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对比剂用量、智能低辐射剂量CT技术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价值

2022-03-18 06:20单海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造影剂用量剂量

单海滨

(高密市人民医院CT室 山东 高密 261500)

冠心病属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脏心肌供血障碍为主要病理机制,是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性损伤的情况下所引发的临床症状。尽早诊断并对症治疗冠心病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形成遏制与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不良结局预防的主要方式[1]。而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是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唯一标准,但此检查方式具有侵入性且医源性创伤大,需要患者机体耐受,而且无法重复检查并对病情进行动态性评估,所以临床推广受限。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TA)手术属于一个成熟的影像学技术[2-3],已经成为现代临床上神经血管疾病诊断的一个首选项目,现代化的CTA技术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能够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并显示出一些微小的结构,这些结构在以往都需要通过侵入性的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才能够显现[4]。基于64排CT机的普及应用,在临床诊治心血管疾病中冠状动脉CTA检查逐渐替代DSA。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冠状动脉CTA检查方案十分有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高密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88例,按照入院序号划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41~64岁,平均年龄(50.16±8.25) 岁,体质量50~82 kg,平均体质量(65.88±8.49)kg。试验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40~62岁,平均年龄(50.13±8.22)岁,体质量50~83 kg,平均体质量(65.87±8.47)kg。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为可比。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无参与意愿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检查时均使用64排Philips螺旋CT机与配套Uirich高压双筒注射器,将碘海醇注射液作为造影剂。两组患者均联用CT智能最佳管电流调节技术和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

对照组应用常规对比剂用量,对比剂剂量标准为0.8 mL/kg,流速为5 mL/s。

试验组应用个性化低对比剂用量,即根据患者体质量对对比剂使用剂量进行个性化调整,而对比剂流速为λ×体质量。因该组患者平均体质量为(65.87±8.47) kg,常规的注射流率是5 mL/s,所以λ取值大约为0.07 mL/ kg/s,对比剂注射总量就是对比剂流速×(5+s)。s表示的是扫描时间,也就是注入造影剂之前CT平扫期的扫描时间,通常控制在5~8 s,而平均扫描时间是6 s。

在扫描之前,需对患者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和屏气呼吸训练,告知其注入造影剂以后的常见反应,以免患者过度紧张而在检查中心率与心律发生以上变化。扫描时患者需仰卧位足先进扫描且上肢上举,安装并且连接心电门控装置以获得心电图基线,对心率进行观察与监测。如果患者心率不低于70次/min,则要求服用倍他乐克对心率加以控制,直到心率低于70次/min后接受检查。临床扫描的范围是器官隆突下方到心脏膈面,在扫描参数与注射器参数设置完成后,选用对比剂示踪技术触发扫描,在CT值为100 HU的情况下课将扫描的时间自动延长5 s[5]。在对原始影像资料获取后,借助滤波反投影方法重建图像,将重建层厚设置成0.75 mm,层间隔设置成0.5 mm,并且选用心动周期75%期相数据,向工作站传输重建图像以后实施相关处理,并交由影像科诊断医师负责阅片并诊断[6]。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对比剂用量、受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价进行评估。受辐射剂量包括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CTDI);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AO根部噪声、LM近端管腔CNR、RCA近端管腔CNR、AO根部管腔SN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表示为(x-±s),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比剂用量分析

试验组对比剂用量为(43.31±5.71)mL,少于对照组的(54.14±6.54)mL,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比剂用量比较(x- ± s,mL)

2.2 两组患者受辐射剂量对比

试验组ED、CTDI数值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受辐射剂量比较(x- ± s)

2.3 两组图像质量评价比较

组间各项质量评价指标对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价(x- ± s,分)

表3 (续)

3 讨论

冠心病在目前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冠心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这种疾病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进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冠心病患者在发病后患者的机体功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当患者冠心病进入晚期后,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的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若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西药治疗,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额外的不良反应[7]。冠心病是临床中很多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近几年该病的患病率为上升趋势。伴随如今人们生活形式的改变,膳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程度的变化,从而致使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8]。依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有约3亿人患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并且该病一旦患病后的病死率明显要比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高,患病后如果不及时对疾病展开控制,则会错失最好的治疗时间,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9]。

目前,冠状动脉CTA已经被作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诊断与治疗评价的主要检查手段,安全可靠且无创性优势显著,成像质量高且准确,在冠心病辅助检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0]。冠状动脉CTA凭借其无创性、简单便捷性在冠心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愈加普遍。现阶段,人们对于电离辐射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更加关注,且临床证实剂量过高的X射线对于人体有潜在危害[11-12]。在CTA检查中,碘造影剂是关键药物,但对比剂渗透压、浓度和黏稠度等相关指标对于机体同样有危害,特别是肾毒性。为此,冠状动脉CTA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不仅要强调成像质量,同样要注重检查辐射剂量降低或者是降低造影剂使用剂量的作用。

CT智能最佳管电流调节技术和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属于Care(combined applications to reduce exposure)技术[13],类似于心电图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在扫描定位以后可结合患者体型与胖瘦对扫描条件进行调整,使管电流与管电压水平得到智能化调节,最终实现减少辐射剂量的目的。个性化对比剂用量的选择则以患者体重为参考对造影剂使用量进行计算,可在成像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合理确定对比剂用量和注射时间,进而实现对比剂使用量减少的目标[14-15]。影像融合技术能够应用于诊断性的DSA检查以及介入操作中,在DSA以及介入操作时,通过常规检查,能够获得准确的主动脉弓造影,为后续的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提供良好的血管路途,并且还能清晰观察患者的血管异常以及动脉硬化和动脉开口部位的狭窄程度。通过所制作的3D-CTA,图像能够作为路线图,大大降低了主动脉弓造影的操作难度[16-17],并且还能有效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动态的3D路线图能够适应C型臂以及造影工作台的移动和调整患者,在接受诊断时,无需重新注射造影机或者制作路线图,在3D-CTA路线图的引导下,能够有效将导管和导丝或者弹簧圈置入目标区域,不仅能够有效减少造影剂和放射线的照射剂量,还能够应用于动脉阻塞的治疗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管功能。

研究中,两组患者行CTA检查期间全部选择CT智能最佳管电流调节技术和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但试验组对比剂的使用量采用个性化调整方法,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受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价方面,组间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并智能低辐射剂量CT技术和个性化低对比剂用量不仅能够使图像质量得到保障,同样可减少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的使用量,推广可行性显著。在理论层面分析,管电压降低即可使辐射剂量降低,若过度降低则会增加噪声且影响图像质量,所以对管电压与管电流的控制也是对CTA检查中辐射剂量与对比剂使用量有效改善的核心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比剂用量选择方面,需根据患者体重确定造影剂的用量,在确保成像质量的同时,需科学匹配对比剂的用量和注射时间,以减少对比剂实际使用量[18-19]。

总体来讲,将CT智能最佳管电流调节技术和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与个性化低对比剂用量联合应用于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价值显著,可使患者受辐射剂量与对比剂对于机体不利影响降低,使得冠状动脉CTA检查更安全更可靠,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造影剂用量剂量
中药的剂量越大、疗效就一定越好吗?
ICRP 第147号出版物《放射防护中使用的剂量量》 内容摘要
近地层臭氧剂量减半 可使小麦增产两成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造影剂肾病”能预防吗
潜伏着的“杀手”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发明速递
2014年阿瓦提县机采棉脱叶剂筛选试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