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盆底超声检查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前盆腔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2-03-18 06:20谢丽玲陈燕玲薛文娴陈清连邓群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耻骨剖腹产盆底

谢丽玲,陈燕玲,薛文娴,陈清连,邓群清

(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超声科 广东 珠海 519000)

女性的盆底肌是很重要的组织部位,由于盆底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总称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临床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其发生与妊娠、分娩密切相关。产妇分娩之后极易出现盆底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各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早期以前盆腔功能异常为主,其中轻度尿失禁较为常见[1-3]。分娩方式主要有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两种,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两种分娩方式均对孕妇的盆底结构和功能有影响[4-5]。盆底肌康复锻炼能够改善产后的一系列症状,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和再孕率,同时还可帮助产妇恢复身材,及早行产后康复治疗可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产后42天至1年是修复盆底肌的关键时间,产后半年内是修复的黄金期,产后应及早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产妇存在的盆底功能障碍进行尽早确诊非常重要[6]。盆底超声能对盆腔各脏器功能及位置进行更好的观察,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手术效果评价、盆腔器官脱垂临床诊断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且备受临床关注,盆底三维超声是评价盆底肌损伤的首选方法[7],以往临床所用的传统盆底超声检查方式可能存在手动测量耗时长、人为误差大等弊端[8]。采用智能盆底超声评估产后盆底功能的研究较少[9]。智能盆底超声以耻骨联合与经耻骨联合下缘的水平线夹角为45°作为超声测量的参考线,智能识别盆底超声需测量的各项指标,较传统盆底超声测量简便快捷,降低操作难度、缩短检查时间。本次研究分析初产妇及未生育妇女244例的智能盆底超声检查各项指标,旨在探讨智能盆底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前盆腔盆底功能的影响,为指导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提供更快捷的检查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9月在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患者24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为19~36岁,平均(26.4±5.2)岁。244例患者中已生育者214例,均为初产妇,其中经阴道分娩146例(阴道分娩组),剖腹产68例(剖腹产组);未生育者30例(对照组)。阴道分娩组及剖腹产组检查时间为产后30~50 d,平均(43.2±3.4) d,对照组检查时间为非经期。阴道分娩组患者年龄为20~34岁,平均年龄(27.3±4.2)岁;孕次1~4次,平均(2.4±0.6)次;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7~28 kg/m2,平均(22.6±2.3)kg/m2。剖宫产组年龄为19~36岁,平均(29.6±4.4)岁;孕次1~4次,平均(2.8±0.6) 次;BMI为16~28 kg/m2,平均(23.1±2.4)kg/m2。对照组年龄为21~35岁,平均(27.3±4.2)岁;孕次1~3 次,BMI为17~30 kg/m2,平均(23.5±2.4)kg/m2。三组临床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生育组纳入标准:初产妇、足月;单胎、无妊娠期并发症、无妇科疾病史及盆腔手术史者。未生育对照组纳入标准:未育、无妇科疾病史及盆腔手术史者。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存在盆腔手术史及妇科疾病史者;多胎孕妇;有难产史者。

1.2 方法

采用迈瑞DC-80超声诊断仪,DE11-3E经阴道三维容积探头,配置智能盆底检查软件包,探头频率为4 MHz~8 MHz。嘱患者检查前排空大、小便,膀胱残余尿维持在50 mL左右。患者取截石位进行检查,探头表面涂予无菌耦合剂,外覆探头套,在患者的阴道口及会阴尿道外口进行扫查,获得正中矢状位平面后,将探头扫查角度调整好,清楚显示尿道、膀胱颈及耻骨联合后下缘,启动智能盆底测量,确定静息状态耻骨联合后下缘S、耻骨联合中轴线远端P、尿道膀胱结合处U、尿道中轴线E、膀胱后壁近尿道处R及膀胱后壁最低点V。让受检者开展最大Valsalva动作,启动智能盆底测量,确定Valsalva状态耻骨联合后下缘S、耻骨联合中轴线远端P、尿道膀胱结合处U、尿道中轴线E、膀胱后壁近尿道处R及膀胱后壁最低点V各点,仪器自动分析得出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及膀胱最低点至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智能盆底超声表现分析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且能够有效配合Valsalva动作,静息状态时,盆底超声检查能将盆腔器官位置清楚显示出来,最大Valsalva时,盆底超声检查显示盆腔内脏器移动至背尾侧,确定Valsalva状态耻骨联合后下缘S、耻骨联合中轴线远端P、尿道膀胱结合处U、尿道中轴线E、膀胱后壁近尿道处R及膀胱后壁最低点V各点,仪器自动分析得出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及膀胱最低点至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

2.2 各组间智能盆底超声检查参数对比

阴道分娩组患者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旋转角度、膀胱后角、膀胱最低点至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均大于剖腹产组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盆底超声指标比较(x- ± s)

阴道分娩组患者膀胱后壁膨出情况发生率高于剖腹产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前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比较[n(%)]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产妇分娩后的并发症,主要由于围妊娠期损伤、组织退化使盆底结构改变导致。若不采取及时的干预,该病易引发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并发症,也不利于产妇产后身体恢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和妊娠、分娩、体质量、年龄、绝经以及盆腔手术等因素存在关联,其中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因素,产后早期以轻度尿失禁较为常见,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出现对女性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10]。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三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及膀胱最低点至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由高到低分别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膀胱后壁膨出情况发生率由高到低为阴道分娩组、剖腹产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对孕妇盆底结构有着更大的改变作用。经阴道分娩过程中,胎儿经阴道顺利生产,这必然挤压母体盆腔及临近的组织和器官[11-12],生产过程中对盆底肌肉及筋膜组织造成了机械性损伤,肌力下降,盆腔脏器支撑薄弱,造成盆底脏器的功能和解剖异常[13]。

剖腹产较阴道分娩,保护了周围组织,对孕妇盆底结构功能的改变相对较小,本研究剖腹产组各项盆底指标均低于阴道分娩组也得以证实。但是这种开放性的分娩方式无疑对孕妇的身体损伤更大,术后愈合时间更长,同时可存在疼痛、胀气、感染等术后后遗症。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妊娠本身也是盆底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14-15]。本组研究与以往研究一致,经阴道分娩组和剖腹产组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及膀胱最低点至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膀胱后壁膨出情况发生率亦高于对照组。这也表明妊娠本身会改变盆底功能,不管是阴道分娩还是剖腹产均可引起PFD,剖腹产对盆底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只能降低PFD的发生率,却不能避免其发生。妊娠期女性的一系列改变在产后7~8周才能恢复至孕前状态,及时有效评估盆底功能障碍程度及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16]。

经阴道分娩及剖腹产是主要的分娩方式,这两种方式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盆腔损伤。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常见。对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往临床多是采用磁共振对其进行检查,该检查方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等优点,但价格较昂贵,且不能重复检查,也无法动态监测患者的盆腔功能。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完善,超声设备等更新,盆底超声逐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相较于磁共振检查而言,盆底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检查等优点,通过对盆腔展开多方面的扫描,获取较为清晰的检查图像,能够准确评估盆底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盆底超声观察盆底组织及结构状态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产妇生活质量。盆底三维超声是评价盆底肌损伤的首选方法,但传统盆底超声检查方式可能存在手动测量耗时长、人为误差大、参考线难以确定等弊端,智能盆底超声通过智能测量软件可完成盆底需测量的各项指标,较传统盆底超声测量简便快捷,降低了操作难度、缩短检查时间[17-19]。本研究亦表明智能盆底超声检查可有效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前盆腔盆底功能产生的影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耻骨剖腹产盆底
CT三维成像技术研究肌耻骨孔解剖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耻骨联合分离的痛,您了解多少?
孕产妇要小心耻骨联合分离
剖腹产率高,因为医生少
耻骨联合分离症
别把剖腹产当作分娩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