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内涵、意义及培养路径

2022-03-18 06:20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 徐 澄

为全面深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通过学科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其中,“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深入研究“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既有利于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也有利于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一、“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E.H.卡尔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2]换言之,现在与过去永无休止的对话,就是今人对古人行为的看法和解释。具体来说,“历史解释”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主要涉及历史事实、历史分析、历史评价三个方面。

历史事实。历史一定是具体时空框定下发生的事件或出现的事物,“一个事实必须满足唯一一个条件才能成为历史:它必须真实地发生过”[3]。更为严格地讲,只有那些未经过人工润色的史料才被称为“历史事实”,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史料可能体现部分的“历史事实”。因为年代久远,即使是权威的历史学家搜集整理的史料也可能会和真实的历史事实有所偏差,但这种偏差原则上不会违背基本事实,否则就是歪曲史实了。历史事件是历史上客观发生的事情,例如武王伐纣、七国之乱、王莽代汉、玄武门之变、土木堡之变等。

历史分析。不同于历史事实,历史分析是基于历史事实,对历史事实进行解释的主观表达。进行历史分析,需要弄清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背景”是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前提条件;“影响”是指历史事件结果对后世产生的作用。

历史评价。历史事实着重于考察客观历史的真实虚假,历史分析着重于探索历史的因果联系,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判。也可以说,历史不可再现,但历史可由后人解读,因此,历史评价更加偏向主观化、个体化。

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作为五大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一定程度上看,可以视作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核心。“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既包含了对基本史实的梳理和把握能力,又彰显了个人的思辨能力,体现出了对历史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不可再现,但也不能随便任人演绎,随意解读。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思辨的意识与能力。虽然解释历史要以掌握一定的历史史料为基础,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绝对全面的史料,因此进行历史解释之前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有这样才能尽量恢复历史的原貌,接近真实的历史面貌。思辨基于客观与理性,成于严密的逻辑与表达,因此,进行历史解释时要有逻辑地推理,否则有关历史的解释便难以让人信服。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位一体的整体促成。其中,唯物史观是核心理论,史料实证是核心方法,时空观念是核心思维,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是核心观念。从五大素养的关系来看,前两者是隐性的历史解释,后两者属于显性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在历史解释中得以理解,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又是在解释历史下得以感悟。如若要进行历史解释,必然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客观看待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事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在头脑中将史实置于时空框架内,这样学生才能对历史知识形成更加准确的理解,最终也会在历史学习中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国家的认同。

第三,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会理性思辨和独立思考,以后能够鉴往知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能受到启发,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勤于研究,获得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一手的史料。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以学生自主认知、教师引导为主,两者都有利于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教学相长。

三、“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合理运用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能够帮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物,以此为统领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前置条件。在“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作为基本的研究范式,引导学生学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唯物史观的内涵以及其科学性,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解释。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应当以唯物史观为基本立场,根据唯物论为指导对历史事物的偶然性以及必然性进行有效分析。

重视历史语言表达。历史语言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有力推手,能够将口语化表达转换成历史语言,从而科学地阐述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严谨性、逻辑性、简洁性,保持“一份史料说一句话”的态度,遵循语言逻辑的表达结构,言简意赅地点明课程主旨。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保持严谨学习态度,规范表达学习成果,通过使用历史语言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记忆,进一步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着重呈现多元史料。史料是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的桥梁。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尝试挖掘新颖的史料,又要提醒学生注意鉴别史料的角度、立场和动机,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不同于寻常角度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多视角省察历史,深化其对相关历史主题的理解,使其在与史料交互中碰撞出思维火花,最终能够养成从多角度、多层次解释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进而获得独立构建历史解释的素养。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历史知识学习与现实联系,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与现实的解读能力。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现实资源,强化自身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情感,感受历史环境下相关事件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组建历史学习小组,开展对相关事件的调查活动,使其充分感受历史事件中的乡土风貌,进而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

(徐澄,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 250300)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