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件策略”的高中生物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途径

2022-03-18 06:20钱建伟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疫苗新冠病毒

◎钱建伟

“事件策略”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借助与生物学科相关的事件,或有目的地设计事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分析并解决学科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基于“事件策略”,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提炼事件内核。事件往往是由不同的问题引起的,因此,教师基于“事件策略”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提炼事件内核。以全国上下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人们在抗击疫情初期的工作重心是控制病毒的传播。随着对病毒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清了该病毒的生物本质(RNA病毒),并通过免疫学方法,从康复者体内提取抗体用于应急性治疗。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利用基因工程及细胞工程技术,制造出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用于新冠病毒的检测。抗击疫情步入常态化后,国家免费为国民接种疫苗。总的来说,该事件比较复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提炼事件内核可围绕该病毒是什么,疫苗是什么,疫苗如何生产等展开。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陈薇等科学家研发新冠疫苗的故事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等教育。

第二,拓展和事件相关的大量事实。拓展和事件相关的事实,能够丰富教学情境,完善知识学习素材,促进迁移运用。教师可将能引起肺炎的肺炎双球菌与新冠病毒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视角加深对新冠病毒致病方式和防治措施的理解;同时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了解、分析与比较事件材料,让学生将学习健康卫生知识同认识社会、解决健康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可利用事件中丰富的情境考查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科关键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如,202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4个“需要关切”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以此事件为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和乙肝病毒,分析前两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变异,而后者变异概率低的原因,并由此判断针对这三种疾病的哪种疫苗更为有效。同时,人们为了能及早检测病毒,是采用病毒抗原检测还是病毒抗体检测更有效?二者有何区别?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一般会对可疑人员进行“交叉双检测”,这又是什么原因?基于事件教学,教师通过比较创设的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宽其知识学习范围,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遵循科学研究途径,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挖掘科学研究中的材料,让学生了解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思路、操作途径,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科研人员研制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快速、简便、精准的核酸检测方案。科研人员采用的RT-PCR荧光探针法与普通PCR法对比有什么优点?在检测过程中,有以下步骤:①分析PCR扩增结果;②从病人组织样本中提取DNA;③利用PCR扩增DNA片段;④采集病人组织样本。以上步骤的正确操作顺序是什么?为了检测该疫苗制剂是否有效,科研人员选取30日龄幼鼠若干只,将之均分为两组,第1组每只注射3mL疫苗制剂,第二组作为对照应如何处理?其后,两组幼鼠应如何处理?通过观察什么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通过体验真实的科学研究,尝试在复杂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钱建伟,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 南通 226300)

猜你喜欢
疫苗新冠病毒
病毒
感冒病毒大作战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聚焦新冠肺炎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病毒,快滚开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