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art平台的英语漫谈绿洲农业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2022-03-18 09:30彬,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漫谈微课教学模式

唐 彬,厉 欣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将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依托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掀起一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热潮。“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被公认是最佳的教学方式,也被国际教育界公认是正在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最先进的新型教育思想”[1]。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集成了单一课堂或网络教学的优势,获取了 ‘1+1大于2’ 的优势效果,实现了教师在指导、启发和监督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主动性学习之间的最佳平衡”[2]。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同时也要求教师主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素养提升要求,其中之一就是信息素养。教师们要“主动顺应信息化技术发展潮流,把握好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趋势,变革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切实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3]。英语漫谈绿洲农业课程是基于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生源特点以及社会需求,面向农林院校大学生开设的用英语介绍新疆特色农业的文化素质拓展课程,旨在利用语言的工具性使学生掌握相关农业知识,了解农业相关文化。本研究依托iSmart 平台,探讨英语漫谈绿洲农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一、教学准备

混合式教学的开展首先要借助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目前,适用于混合式教学的智慧学习平台有很多,如U校园、iSmart、雨课堂、课堂派、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这些平台各具特色与优势。iSmart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研发的外语智能学习平台,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如学习、测验、活动等。教师可以利用平台上丰富的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进行线上教学设计和教学互动,也可以上传教师自主录制的微视频供学生在线学习;通过平台的在线测试功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测验等;平台的问答、投票、展示等功能可以实现与学生实时互动。除此以外,iSmart还具有一个特色功能:DIY。教师可以DIY自建课程,上传自己录制的微课、音视频资料,还能够发布自编练习、测试题。平台中试题的形式也很多样,选择、填空、匹配、翻译、改错、作文、听力、口语跟读等都包含其中。利用iSmart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大大强化了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不再受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通过平台学习数据随时关注学生在线学习情况。 本研究运用iSmart平台的功能特点,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线上学习资源的建设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条件。英语漫谈绿洲农业课程属于一门新建课程,线上相关学习资源比较少,相关慕课、微课几乎没有。因此,该课程要实施混合式教学首先要有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英语漫谈绿洲农业课程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分工协作完成了五大主题的微课视频:新疆特色沙漠经济、水利灌溉、生态旅游、特色林果以及特色农业产业,每个主题有3~4个微课视频。每个微课有与之相配套的辅助资源,保证每个微课的学习前有导学练习,学习后有测试检测。导学练习素材库包括教师收集的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音视频素材,让学生通过收听音频或观看视频的方式先进行一个热身,然后进入微课的学习;在微课视频学习后有相应测试题,通过翻译、改错、口语复述等形式检查学生微课学习的情况。

二、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混合式教学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为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重新构建[4]。首先,教学环境的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将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重新整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与能力的提升。在教师构建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基于混合学习的设计要求,任务设计要体现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特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对任务的整体规划,合理安排课前、课堂和课后的任务序列,使之既适应不同学习环境的特点,又能保持一定的关联度,符合教学整体的目标要求[5]。再次,教学方式的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是按照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活动,而是将其翻转——先学后教。学生先自学自测,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反馈答疑,从而构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教并重”的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从教师一言堂变成学生满言堂。最后,教学评价的设计。混合式教学评价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习平台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每个学习环节都对学生进行评价,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教学实施

英语漫谈绿洲农业课程采用课前线上任务驱动、课中成果汇报展示、课后巩固拓展的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英语漫谈绿洲农业课程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三个章节,每个章节的课前有三项线上学习任务:课前导学、微课视频、课后小测。线下课堂教学主要围绕以微课主题设计的教学活动展开。课后以巩固所学内容为主,形式多样。下面以该课程第一单元第一章节“What is Desertification?”为例,具体阐述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课前以学生自主线上学习为主。 教师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提前将学生需要完成的线上自主学习任务发布在平台上,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内容,以此保证学生在进教室上课之前已经完成课前预习的各项任务,从而为后续阶段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进行“What is Desertification?”这个章节的课堂教学前,学生需要在iSmart平台上自主完成三个在线学习任务:课前导学、微课视频、课后小测。首先,课前导学是一道看视频做听力的练习,学生需要观看一段5分钟左右的关于荒漠化的纪录片,然后根据所听内容完成听力填空练习。学生需要填写的单词、短语或句子都是谈论荒漠化主题时必不可少的一些关键词,反复听这些单词可以使学生熟悉与荒漠化主题相关的词汇及句型表达。学生完成填空练习后就可以看到完整的文本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朗读文章并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结构及主旨大意,从而对荒漠化的概念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其次,对微课视频的学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一步加深对荒漠化的理解,比如荒漠化的定义、危害、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等。最后,通过在线小测,检测学生对本章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以在iSmart平台的问答区进行提问,可以向教师提问,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提问。教师可以回答,也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解答、互相督促借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在线学习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利用平台的dashboard功能可以查看学生在线学习数据,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时长、学习进度、小测成绩等在线学习情况。

课中以线下课堂面授方式进行,以多元学习活动为主。由于学生通过课前的线上学习任务对相关主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教学中不再重复已学内容,而是通过多样化学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理解及应用。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配音、辩论、采访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拓展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如第一章节“What is Desertification?”的课堂教学以学生进行小组课堂展示为主。学生按照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收集相关资料,制作PPT并进行课堂展示汇报。在本章节的课堂教学环节,共5组学生进行了课堂展示。第一组展示荒漠化对人类的危害,第二组介绍世界防治荒化和干旱日的由来,第三组介绍世界防沙治沙的典范——宁夏沙坡头,第四组介绍中国治沙英雄——刘铭庭,第五组介绍麦草方格治沙法。在每组学生展示前,教师要求做课堂展示的学生给其他同学提出两个思考题,请同学们在展示后进行回答。展示前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参与度的提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环节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质疑、思考及讨论,在讨论中再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各组做完展示后是学生讨论、点评环节,要求学生从主题内容、语言表达、PPT制作及整体效果等方面对各组的展示进行点评[5]。学生的点评可以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点评,学生可以了解各组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今后作进一步改善。学生完成点评后,教师根据小组展示、学生讨论情况和学生点评情况作总体评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发挥引导、组织及辅助作用,适时引导学生引申主题,一步步达到知识强化及能力拓展的目的。课堂教学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课程思政。例如在学生做课堂展示时,老师可以巧妙地结合学生汇报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如本节课的思政点我们聚焦在第四组讲述的扎根荒漠62年,被称为“刘红柳”的世界著名治沙富民专家刘铭庭的故事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谁是刘铭庭”“他做了什么”“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等问题,了解刘铭庭的治沙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胡杨精神,思考大学生可以为祖国做什么,从而做到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的有机统一。

课后以巩固练习为主,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平台发布复习任务,如写作、翻译、测试等对学生单元总体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和巩固。如第一章节“What is Desertification?”的课后巩固练习是在iSmart 平台上完成一篇题为“Desertification in China”的作文,要求学生用本单元学到的荒漠化相关单词、短语、句型及课堂展示中讨论的相关内容,完成不少于200字的作文。课后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次梳理,并进行相应的语言输出。二是每个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写课后学习总结与反思。总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图表、文字、思维导图等;反思自己在本单元中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学会,或者分享自己本单元的学习心得。教师通过学生的测试成绩以及学生写的总结反思,进一步了解学生本单元的学习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师的课堂反思,争取在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查漏补缺,弥补课程设计方面的不足。

四、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以终结性期末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以考核知识的理解掌握为主,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6]。而混合式教学提倡采用包含平台评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测评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评价体系。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课前视频学习与课堂面授教学相辅相成的模式,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网络学习的评价;不仅对学生终结性考核结果进行评价,还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过程和平时表现进行评价。

英语漫谈绿洲农业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70%)与终结性评价(30%)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客观评价。形成性评价成绩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学习成绩构成。线上成绩以iSmart平台提供的学生学习时长、进度、小测成绩及在线互动交流情况等数据为参考;线下成绩以学生的课堂展示、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及学习总结反思等为依据。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轨迹都有相应的评价。线上以客观数据为标准,线下以学生实际的课堂表现为依据,评价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如学生各组的课堂展示成绩不是由教师决定,而是由学生的自评成绩、互评成绩及教师点评成绩三项的平均分决定。该课程终结性评价成绩由学生期末考核成绩构成。本学期英语漫谈绿洲农业课程的期末考试由五道大题构成,五道大题分别是围绕本学期该课程的五大主题内容设定的。每道大题包括两小题:第一小题考核学生对本单元主题基本概念的理解,第二小题则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针对第一单元荒漠化主题出的考试题为“什么是荒漠化?对于荒漠化治理,我们应该优先考虑控制预防沙漠化的形成还是应该将沙漠当作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比如发展沙漠旅游?为什么?”这类半开放性问答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还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能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评价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客观性、科学性和多样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五、效果评价

英语漫谈绿洲农业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一学期之后,课程团队以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形式,对本学期参加本课程的100名学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课程团队成员采用自编问卷针对授课班级进行调查,学习满意度包括对该课程混合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共13题。本次问卷有效填写人数95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7%的学生表示,比起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该课程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好;58.9%的学生认为多样化任务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比较好;44.2%的学生对该课程目前采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表示非常满意,51.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51.5%的学生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表示非常满意,46.3%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42.1%的学生表示学习该课程后很有较大的收获,46.3%的学生表示比较有收获。通过与学生的深度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比较认可,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完成各项课堂展示活动中收获很大。

六、结语

基于iSmart平台的英语漫谈绿洲农业课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表明,相比传统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有很多优势[8]。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管理、监督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借助学习平台的在线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从而实现了“教”和“学”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漫谈微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主编漫谈
玉螭龙漫谈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漫谈雾和霾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