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大类招生背景下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18 09:30张明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科学专业

张明明

(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大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指各高校以一级学科或系为类别,按照大类专业进行高等教育人才录取[1]。通过1~2年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各二级学科的了解和学习兴趣,以双向选择方式进行专业分流。这种招生模式能让学生避免因对专业理解不足而盲目报考的现象[2]。大类招生可以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困惑,使其全面地了解本系各专业,从而理性地选择专业。目前大类专业培养模式初见成效,广大学生深获其益[3]。但随着大类招生举措的推广,一些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逐渐在课程教学中显现出来[4]。因此,如何对大类招生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有效改革,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地理科学类本科专业的地貌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揭示当前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野外实践等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地貌学课程的定位与改革的必要性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地貌学课程的定位

地理科学类专业是为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合并招生而设置的。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培养阶段主要针对地理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为期一年。包括两大类课程体系:一是公选必修课,如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如地质学、地貌、水文学等。学生在大一学年结束后以双向选择方式进行专业分流,并开始第二个培养阶段,即分专业进行学习。这一阶段学生主要进行本专业核心基础课与选修课的学习。第二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一样,但大类学科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非大类招生模式下,不同专业对地貌学课程的定位有所差别。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地貌学课程是学习后续其他课程,如第四纪地质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土壤学等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地貌学”也是必修课,但其定位是完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貌学知识点;而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地貌学”是选修课,重要性略小一些。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地貌学课程作为地理科学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给学生普及地貌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貌学分析思维;二是为地理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提供认知各专业的视角,指引其后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地貌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许多院校地理科学类专业的地貌学课程一直按照大类招生前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反馈结果显示,传统的教学模式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学生甚至对地理科学产生了抵触情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地理科学类专业的生源中有不少理科生,而地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更贴近文科专业,以记忆性学习为主,许多理科生不适应;另一方面是地貌学课程配有野外实践,但主要在偏远地区进行,学习过程比较艰苦,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产生了“十分艰苦,没有前景”的印象。地理学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学科,而“地貌学”是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接触较早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概况,培养专业兴趣,对所学专业有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地貌学课程进行改革,使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地理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正确引导其认知地貌学在不同专业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当前地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地貌学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构造地貌、火山地貌、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和海岸带地貌等。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每种地貌的定义、特征、分类和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地貌学课程的知识零散,信息量大,且以记忆性内容为主。以“黄土地貌”为例,该章节涵盖黄土的定义、特征、分类及成因,其中黄土的类型包含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貌、黄土谷坡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等,共计23种次级黄土地貌类型。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固然是上述知识点,但只进行理论解释或强调记忆,会导致学生逐步对本课程失去兴趣。此外,地貌学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没有对地理科学研究的启发,没有阐明人文地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地貌学的关系,对这些专业在地貌学领域中的应用也没有相应的介绍。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为学生开展后继课程学习提供启蒙,难以达到让学生通过本课程了解各专业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院校的地貌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该课程的相关内容仍以授课教师直接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通过PPT中的文字、图片和授课教师的口头描述学习各种地貌类型的定义、分类、特征与成因。简单的语言解释和图片描述难以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事实上,教学方法包括任课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目前学生仍主要以课上听讲和记录的方式进行地貌学课程的学习。由于本课程的学习具有多文字和记忆的属性,一些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学习本课程,甚至产生了该课程与今后所学专业无关的错误认识。

(三)野外实践存在的问题

野外实践是地貌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的地貌学野外实践与其他课程,如地质学和水文学等课程联合进行。这样的野外实践内容繁杂,导致各实习路线有关地貌学的实践较少,针对性不强。即便涉及地貌学实践,也往往缺少与人文地理学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的讲解,导致学生提不起听课兴趣。虽然联合实习持续的时间较长,但针对地貌学的实习时间比较零散,时长不足,不能使学生充分辨析和认知地貌学相关内容的野外特征。野外授课环境相对空旷,多处于比较嘈杂的环境,学生容易出现走神和不听课的情况,这既加大了授课教师的教学负担,也降低了学生的实习效率。此外,多数实习指导教师只具有地貌学专业背景,对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了解较少。因此,实习指导教师的讲授内容和视角常仅局限于地貌学,忽视了与其他专业的串联和引导。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地貌学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内容

优化和精选教学内容是开展大类招生背景下地貌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学校应该针对具有不同专业兴趣的学生开展地貌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筛选和设计。以“河流地貌”为例,针对有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倾向的学生,应该在该章节中适当引入最新的河流地貌研究成果,让学生充分了解河流地貌的最新发展动态。此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在课上讨论一些常见且需要运用地貌学理论进行解释的河流发育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地貌学原理。对于有学习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倾向的学生,应该在“河流地貌”章节中增加一些基于遥感技术的大型河流区域动态重建等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遥感技术在地貌学中的应用。对于有学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倾向的学生,可以在该章节中设置河流摆动对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影响等内容。

(二)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授课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地貌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各种地貌现象进行解释。随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解释进行总结,并详细讲授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荒漠地貌”时,可以从“撒哈拉大沙漠的形成”入手,引发学生对荒漠地貌的成因、类型和特征的思考。

其次,应该将案例教学引入地貌学课程,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地貌单元的特征和成因,培养描述地貌特征和运用地貌学理论解释地貌现象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火山地貌”时,可以在本章节添加分析讨论环节,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点分析“长白山天池火山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它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此外,可以通过课前讲座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地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不同专业视角针对一种地貌类型的特征、分类和成因进行总结,并在课前以讲座形式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地貌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其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最后,针对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开展课外研究型教学。这种方式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地貌学相关知识和实验技术方法,从而完成一个地貌学研究专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地貌学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革野外实践

首先,学校应该组织专业的地貌学野外实习,与其他课程的实习分开,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地貌学的野外实践效果。

其次,授课教师在每次实习前应实地踏勘各条实习路线,优化地貌学实习内容;同时深度挖掘野外环境中的地貌学内容与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关联性,整合地貌学课程与不同专业的融合点,从而提高有不同专业倾向的学生对地貌学实践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应适当扩充地貌学野外实习授课教师数量,确保每20名学生配备1名实习教师,从而减轻授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提升学生的实习效率。

最后,地貌学实习指导教师应当主动进行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内容的培训,了解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常规研究方法,挖掘地貌学与这些学科方向的交叉点和关联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兴趣。

四、结语

传统地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野外实践已经不适合地理学大类招生背景,实行地理学大类招生是高校地理学本科教育的必然趋势。地貌学课程的定位应该增加“为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专业认知,指导其后续的专业选择”等内容。地貌学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野外实践在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应该针对地貌学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野外实践进行有效改革,从而充分发挥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优势,培养优秀的地理学人才。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科学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