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鸥外《歌日记》中的中国书写

2022-03-18 09:30孙艳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日记

孙艳华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许多日本近代文人作为随军记者或以游客的身份到访过中国,留下诸多关于中国的描述,例如夏目漱石的《满韩漫游》、国木田独步的《爱弟通信》、德富苏峰的《中国漫游记》与《七十八日游记》、田山花袋的《第二军从征日记》和《满鲜行乐》、正冈子规的《阵中日记》和《从军纪事》、森田思轩的《访事日录》和《北京纪行》、二叶亭四迷的《游外纪行》、永井荷风的《上海纪行》和《十九岁的秋天》、田冈岭云的《战袍余尘》等。这些游记或战地报道对当时的中国贬多褒少。日本近代文学巨匠森鸥外曾两次随军来到中国,第一次是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时期,第二次是日俄战争(1904—1905)时期。森鸥外在随军出征期间留下一本记录和两部日记,分别为《日清役自纪》《徂征日记》和《歌日记》。《日清役自纪》可谓官方记录,是森鸥外作为军医部长日常记录战事与军务情况的文献。两部日记作为森鸥外的私人记录,成为了解森鸥外中国体验与中国认识的最直观的资料。《徂征日记》中也有汉诗、短歌、俳句等文学作品,但“看不到多少作为文人的观点。”[1]24相对《徂征日记》而言,《歌日记》的诗歌形式多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更兼具美学价值。《歌日记》中抒发个人情感与思考的诗篇颇多,从中不难看出作为文人的森鸥外对中国的认识。

《歌日记》共分“歌日记”“陨石”“梦语”“杂诗”“无名草”五个部分,由331首短歌、168首俳句、58篇新体诗和9篇长歌构成。森鸥外在战场上创作的诗歌收录在“歌日记”中,占《歌日记》内容的近70%。本文所说的《歌日记》即指“歌日记”这一部分。本文通过剖析《歌日记》中描写中国风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诗句,以期描绘出森鸥外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探究森鸥外对中国所持的态度与立场。

一、《歌日记》中的中国风景

(一)自然风光

森鸥外眼中的中国,风景如画,仿佛世外桃源。他吟诵了中国东北大地四季的风物诗:仲春,春风吹拂大地,扬起漫天黄土;即将融化的浑河,冰面白中泛黑。晚春,春雨中夹杂着细雪和软雪,青柳冒出黄芽,耕犁往返于“悠闲”的垄沟上,一幅大地复苏的景象;在茅屋横梁上筑爱巢的燕子双宿双飞,微风徐徐吹拂玉米田;油菜花阵阵飘香,石墙环绕民舍,袅袅升起的阳焰中,一座小庙伫立于山丘。

森鸥外于1904年5月8日在董家屯书就的题为《梨花》的诗中细致描写了他眼中的春色:

黍田片片隔杨柳 石屋座座巧堆成

星光稀疏洒村落 月光朦胧透窗棂

银花朵朵挂枝头 梨树两棵向夜空

这首诗采取了远、近景交替及时间跨越的描写方法。首先,着眼于白昼的远景:一片片玉米田之间,青柳丛生,一座座石屋玲珑、质朴,仿佛是孩童玩耍时搭建的。之后,森鸥外的思绪飞驰到夜晚,“稀疏星光洒落村庄”。随之,镜头拉近,“朦胧月光照射进室内”,画面最终定格于窗外两棵高耸的梨树,月光下簇簇怒放的白梨花泛着银光。

在四季中,森鸥外似乎更喜欢中国东北的夏季,赞美夏季的诗篇最多,充满诗情画意。

森鸥外眼中的中国,山河壮丽无比。他形容广袤的东北大地“一望无际,万里一色的黄土地”①;“高粱稈一日一尺,郁郁葱葱,如树林一般。竹林新叶繁茂,与黍田的绿色相连,仿佛一张铺开的大绿网”。

森鸥外以诗歌做画笔,点缀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可爱的迷烟浓雾中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罂粟花,远处村庄柳成行,近处身边柳絮舞,嫩叶掩映庙宇红”;“山野上,孤傲的红色凤仙花独一支,娇媚待放;高高的雁来红未戴红冠,生机勃勃。俯首低姿的山丹,悠闲自得的虞美人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日本天剑”。此外,栀子花之白,榆树荚之黄,马兰花之紫,石竹花之红,小草之绿,可谓绚烂夺目。

“蓝天下,披着露珠的黍田里,一头黄牛沐浴着朝阳;旭日下,低矮的高粱丛中,一位身穿藏蓝衣裳的人在除草”,这首诗勾勒出的乡村景象,既宁静又安详,使森鸥外暂时忘却了战争的残酷与现实的无情。

森鸥外描写的中国东北夏季的景致中也透着生活的情趣:“僧人摘来紫色丁子草,插入佛坛,衣袖留香,是油菜花的香气飘过吗?”他从刘家屯到荣家屯沿途看到的风光色彩绚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之象:“河边柳树高低错落,化成两条绿线,延伸向天边。春风中,播种人拍打着器皿,杏红,李白,柳绿。村庄桃花盛开,兵站货物成山。飞马十里,一只黄蝶如影相随”。他形容青麻收割后的耕地是“红色褪尽,秫秸剥去”。不仅植物,一些小生命也出现在鸥外诗中,如一对儿鸽子和幼鸽、雨过天晴后沉寂的青蛙、河边草丛中无精打采的蝼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灶马蟋、蟋蟀和蝈蝈等。

除夏季外,森鸥外还以“黍红豆黄,十三里”“夕风吹拂高粱穗,白帆滑过穗浪尖”来描写东北的金秋。他以“枫叶黄,寄生木树尖枯”来描绘东北的深秋;以“宛如摘掉了头饰”渲染“片片收割后的田野”;以“倒挂的旱烟仿佛土黄色的帘子”形象地刻画东北秋季特有的一道风景;以“铃铛花现身烟波中,山羊消失断垣后”点缀出生活感;以“蓼草的红茎上雪花点点,似脸颊上点缀的薄云”烘托出东北大地深秋飘雪的美景。

冰花和麻雀是中国东北地区冬季的一道风景,在森鸥外的诗中多次登场,如:“冰霜覆盖旷野,枝头盛开冰花”;“鸡鸣声悠远,火车车窗冰花现”;“觅食的麻雀,低声鸣啭的幼雀,飞落地面,在雪中拍打翅膀”。东北的冬季气候严寒、生活艰苦,但在森鸥外的笔下依然充满情趣:“雪地上,旭日投下影子;窗棂外,麻雀啾啾不停”;“晨光照耀斜靠院墙的粟稈堆,调皮的小狗抖掉粟稈上的积雪”;“梳发后,放下梳篦,不觉间梳齿已生薄冰”。

在森鸥外的笔下,中国东北的四季有色彩,也有温度,美好且饶有情趣。这些诗歌凸显了森鸥外作为诗人的浪漫气质,我们也从中感受到诗人充满柔情的目光。

(二)战火中的风景

与自然风光相比,森鸥外描写战火中的风景并不多,共有两类:一类是客观描写,如“入海口的冰面上旭日东升,闭塞船船头水鸟飞旋”“手指所向皆为炮台的寒山(203高地)”“爆破后,岩石磊磊(二龙山)”“携弹片归,衣袖寒”,从中可以嗅到战火的味道。

另一类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此类诗歌较多,例如:“是飞溅的血迹吗?草丛深处的抚子花啊”,“比斑斑血痕更耀眼的是小草的嫩绿”,将红色抚子花比作飞溅的血迹,将小草的嫩绿与血痕相比较。森鸥外凭借独特的想象力与表现手法暗示战斗的惨烈。下面两首诗则更深刻地体现了战争之悲惨:“军马死尸伏地,谁抱马鞍哭泣?……死尸裹着无缝的黑衣,是苍蝇。”“寒风横扫,旷野印下云影;收割后的大地,寒风空手而归;喜鹊栖息的树木,落叶纷纷;落叶的影子深暗,胜过冬日的树丛。耀眼阳光落在白草上的枯野,一只空罐闪闪发光的枯野,轨道蜿蜒曲折的枯野,火车如爬虫般穿行的空旷的枯野。落日染红枯野的天空,似血海”。后面这首诗先是着墨东北大地深秋的景色——寒风,落叶,空旷的枯野。继而笔锋一转,以“落日染红枯野的天空,似血海”道出了这片大地饱经战火蹂躏、无数生命流血牺牲的悲惨境遇。

此外,森鸥外在《歌日记》的《自题》中特意提及中国东北具有代表性的作物——高粱:“铺开当床,燃烧作柴”。可见,高粱的意象深深地印刻在森鸥外的记忆中。通过观察诗歌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亦可对森鸥外的情感和态度略窥一斑,例如:“(中国东北)大地广袤,好生羡慕(ゆかし)”;当草丛中的菇茑映入眼帘时,感叹“满洲的山野也是温柔之乡(やさしきところ)啊”;对被战火摧毁的景物表示惋惜,如“移栽的樱花树尚新,塞北之花终将凋落,无人可阻止。不是风吹落,而是被战火烧毁,一想到战争倍感可惜(をしき)”;对于士兵,森鸥外则流露出悲悯之情:“士兵躺在高粱稈下,好可怜(あはれ)”;因迟迟不能归乡,森鸥外吐露内心的忧愁:“隆冬将至,一想到要蛰居,胸中便平添了一丝哀愁(憂のこも一重添ふ)”。森鸥外更是以下面这首诗来直抒胸臆。

没有和平!

听着失去了和平的争吵,凝望白云。

天空泛白的东方,橘色彩云愈发亮丽。

无风的夏日,飘渺的白云,似茜草。

我心,似裹着闪电的黑雨云。

黑暗的田野,黑暗的村落,黑暗的树木,黑暗之上是红彤彤的晚霞。

这首诗创作于1905年6月20日。同月9日,美国总统向日俄双方劝和,拉开日俄两国讲和的序幕。该诗反映了两国为各自利益而争吵不休、和平遥遥无期的现状,也表现出森鸥外为此感到焦虑、祈求和平早日到来的迫切心情。

二、《歌日记》中的中国人

森鸥外在《歌日记》中刻画的中国人群体有百姓和马贼。他看到百姓在田地里忙碌的情景感到高兴,也为梳着长发的送葬队伍、哀叹命运无常的百姓而心痛。他笔下的马贼则是神出鬼没,所到之处,人去庄空,马蹄踏践,血溅村庄。

森鸥外所描写的中国人个体则各个淳朴、可爱,如向森鸥外询问花名的村童、皮肤透着健康颜色的十四五岁的女孩、头插艾蒿的少女、梳着直径达1尺的圆发髻的少妇等。在森鸥外的印象中,辽东以前不曾有琵琶乐,“如今弹琵琶的少女,咿咿呀呀歌声不断”。森鸥外尤其钟意可爱的小和尚:“送来白茄子的小和尚,一双小脚红润漂亮;释迦堂顶鸽子晒着被打湿的羽毛,堂中身着浅蓝衣裳的小和尚伶俐可爱”。

《歌日记》中的《罂粟,人粪》最为详尽地描写了中国人。森鸥外以大量笔墨记录了少女服毒直至获救的始末。穿红袍、佩黄带的少女,因蒙羞受辱而吞食了大量罂粟。母亲得知后,为使女儿吐出罂粟而给女儿灌下粪便,结果未奏效。翻译闻讯,告知森鸥外。森鸥外给少女服用呕吐药,救了少女一命。关于这一事件,森鸥外写道:“雨夜倾听少女倾诉,窗外兔鸣马嘶。明知罂粟是毒药,却说自己只配死去的孩子呀,格外令人惋惜”。森鸥外虽对少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在诗中并未提及少女被何人侮辱,也更谈不上对将少女逼上绝路者进行口诛笔伐。这或许成为森鸥外心中的痛,促使其回国后写成小说《鼠坡》。小说中插入了日俄战争期间名为小川的日本记者强奸中国少女后将其杀害的事件,罪魁祸首小川最终暴毙。这或许是身为日本军医部长的森鸥外对受辱少女的最大程度的告慰吧。

三、《歌日记》中的中国文化

《歌日记》中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的痕迹,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风俗文化、中国古建筑和古典文化在诗歌中得以凸显。

(一)风俗文化

森鸥外在《抬头见喜》中记录了东北农村的土炕、被煤烟子熏黑的墙壁及墙上贴着的写着“抬头见喜”的大红纸。“抬头见喜”的红纸,反映的是中国过春节时贴春联及福字等祈福纳祥的习俗。在同一首诗中,森鸥外还依据中国“福、禄、寿”的典故抒发感想:“喜欢蝙蝠外形的我会笑话喜爱蝙蝠读音的人吗;画在墙上的鹿非妻子所言之鹿,官人不解情趣;长寿之人如果连生命都贪婪的话那将十分悲哀”。从这些解释中可知,森鸥外熟知中国的传统风俗文化。对于中国东北农村独特的耕作习俗,森鸥外也有所提及,如《薯苗》描述了春寒料峭之时东北农村在土炕上堆土育苗的习俗。喝高粱酒是中国北方独特的酒文化,《大野缝殿之助》描写了士兵在金州南关外树下喝高粱酒的情景。此外,森鸥外还在诗中道出东北村庄命名的典型特点,即经常以“窝棚”和“屯”来命名。在驻扎大连期间创作的诗歌中,森鸥外记载了大连的特产海蛎子以及大连莺歌燕舞、餐饮业发达的城市文化。在森鸥外的笔下,富于季节感的传统民俗也跃然纸上,如“农历5月初5,门插菖蒲草,杀猪过节”。森鸥外还指出东北地区菖蒲草少、艾蒿多的特点。

真实而生动地描摹东北人生活的诗作非《声音》莫属。《声音》描写了十里河的民众在隆隆炮声中的日常生活:“我住宿的房子与小杂货铺一板之隔。下雪天,裹着羊皮袄坐在火炕上,耳边终日传来各种声音,很有趣。近处是窗外的鸡鸣,高处是屋顶上的炮声,磨粉的声响中夹杂着如炒豆般的枪声,驴、马、骡同辕驾驭的货车碾压地面的声音,车把式挥动鞭子的声音,‘不亏本’‘很贵’——讨价还价的声音,拂袖而去的声音,鞋子敲打门槛的声音。傍晚,喜鹊展翅归巢的声音,有节奏地数着数拨动算盘珠子的声音,马匹催要饲料的声音,雪花拍打窗户的声音,打瞌睡时梦中响起的故乡的钟声。”森鸥外通过各种声音鲜活地再现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画面。鸡鸣、石碾磨粉、车把式挥动鞭子、讨价还价、拨动算盘珠子等中国村镇特有的景象与习俗,亦在森鸥外的诗歌中被赋予了灵气。

(二)中国古建筑

森鸥外对中国文化的关心也体现在他对古建筑的关注。在军务繁忙中,森鸥外偷闲前往寺庙和陵园参观,并赋诗:“朦胧月光照射在昭陵的黄瓦上”(昭陵);“榆树冒芽春不远,温雨打湿赭红喇嘛寺”(实胜寺);“春风中,钟楼和鼓楼并肩而立”(关帝庙)。此外,他的诗歌中还出现了沈阳故宫、福陵、宁古塔及多处无名小庙。森鸥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之憧憬可略见一斑。

另一方面,森鸥外对寺庙宫殿的衰败流露出惋惜之情。他在古城堡不经意发现一个小城隍庙,外形与故乡的仓房相近,“佛龛中空无塑像,寒风吹进,唯有树叶哗哗作响”。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由于战乱,人们已无暇顾及民间信仰。

福陵,即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关于福陵的荒废,森鸥外写道:“陵园石阶的缝隙中开着紫花地丁”;“石马伫立于春草的嫩绿中,赑屃身负、螭吻守护的白石神碑,高三丈,不知春来到。”对于沈阳故宫的衰败,森鸥外更是心痛:“插着八旗旗幡的宫殿荒芜,瓦罐碎片散乱,雕龙台阶缝隙中的小草干枯。太祖太宗扬威二十载,号令百官的崇政殿啊,龙椅蜘蛛编网,积尘覆面。”

(三)古典文化

森鸥外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颇深,《歌日记》中引用中国古典的例子比比皆是。

《歌日记》是“古今东西各种诗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2]313。森鸥外不拘泥于以和歌和俳句为代表的日本传统诗歌形式,还大胆地尝试创作了58篇新体诗。森鸥外在《自题》中以周郎自居,称:“我的诗粗野孤陋,缺乏音律,不要读给擅长诗歌的人听;我是门外汉自娱自乐,没有技巧,自恃才情的年轻人也别读。我拿起周郎的拨弦,拨弦晃动久矣”。“周郎的拨弦”依据的是“周郎顾曲”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意指周瑜精通音乐。“粗野孤陋”“缺乏音律”“没有技巧”“门外汉自娱自乐”是森鸥外的自谦,“周郎的拨弦”一句才是他的本意,暗示自己深得诗歌精髓。

《薯苗》讲述的是初春时农民在土炕上培育薯苗的故事。诗中以“壶公之壶”“王猛之畚”形容借宿的茅草屋中的家什。壶公为传说中的仙人,因触犯天规被贬下凡界,成为东汉时期的卖药人。据说他常悬一壶于市肆中出诊,市罢便跳入壶中,故称壶公。“悬壶济世”即出自壶公传说。王猛系前秦丞相、军事家、政治家,何法盛的《晋中兴书》载“王猛少贫贱,鬻畚为事”,意为:王猛年少时家贫,以卖畚为生。同一首诗中,还出现“敌国雪深,瑶台上棕榈叶翠绿欲滴”的词句。这里以“瑶台”和“棕榈叶的翠绿”喻指堆着黑土的土炕和薯苗。瑶台是夏朝末代帝王桀为讨妹喜的欢心而建造的,极度奢华。土炕本为睡觉之用,育苗也通常在户外进行,但因东北的初春仍十分寒冷,为了培育珍贵的种苗,房东不惜腾出半壁土炕。这对于薯苗来说,可谓奢侈。

《马影》中的“单于逃得无影无踪”,出自唐代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辽阳》一诗中的“北溟的大鱼”,援引自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的首句“北溟有大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古城堡》中的三个俳句“友人手龟裂,洗衣不间断,如西施浣纱”“怀抱暖炉,终老上阳宫”“腰佩利刃,似支遁之鹰般雄健”分别依据的是西施浣纱、白居易诗《上阳白发人》和支遁鹰的典故。森鸥外从友人洗衣联想到西施浣纱的故事。第二首俳句中的上阳宫即唐朝皇宫,位于洛阳西北的洛水高岸,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地处正宫紫微城以西,故称西宫、别宫。关于上阳宫,白居易曾作名诗《上阳白发人》。正如其序所云:“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上阳宫一度成为杨贵妃幽闭后宫佳丽的地方。《上阳白发人》描写了玄宗喜爱的一位美女遭杨贵妃嫉妒,被幽禁在上阳宫,直至迎来迟暮之年的故事。因此,上阳宫被赋予了孤寂、凄凉的意象。结合前一首俳句可知,森鸥外欲表达的是“西施的孤独与凄惨”。“支遁鹰”这一典故中的支遁为东晋高僧,因喜爱骏马与雄鹰而闻名。《建康实录》卷八《许玄度集》曰:“遁字道林,常隐剡东山,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放,人或讥之,遁曰:‘贫道重其神骏’”。苏轼也曾作诗:“莫学王郎与支遁,臂鹰走马怜神骏”。其中的“神骏”即形容良马﹑猛禽等姿态雄健。

此外,《歌日记》中还有“功不成名不就”“宵之春”“巢父”“包裹贵妃尸体的被褥”“督亢之图”“后羿之箭”“效仿狡兔的土窟”等明显出自中国古典的词句。“功不成名不就”“宵之春”“后羿之箭”“效仿狡兔的土窟”分别出自“功成名就”“春宵”“后裔射箭”“狡兔三窟”。巢父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森鸥外在诗中写道:“树梢处岌岌可危,难道是巢父的居所吗?”杨贵妃的故事在日本广为流传,“包裹贵妃尸体的被褥”中的贵妃显然是指被赐死的杨贵妃。“督亢之图”为荆轲刺秦时献给秦国的“督亢图”。

综上所述,中国东北独特的风俗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森鸥外。他饶有兴致地用诗歌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使俗文化登上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森鸥外所做的贡献不容低估。其次,森鸥外深受中国古典文化浸润,在《歌日记》中表达了对中国风俗文化的喜爱和对荒废的古建筑的惋惜。同时,在诗句中处处引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典故,显示出森鸥外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四、结语

森鸥外亲身经历的中日甲午之战与日俄战争是日本掠夺殖民地、走向帝国主义的象征。作为两场战争的亲历者,森鸥外并未以殖民者的姿态自居,不像正冈子规等人对报道战况那般狂热,也未对落后的中国嗤之以鼻。《歌日记》以大量篇幅赞美中国东北大地的壮丽山河、质朴无华的民风民俗,刻画可爱的孩童与辛勤劳作的民众。森鸥外所展现的中国形象是美好的,这与众多明治文人书写的中国形象不同质。可以说,《歌日记》所描写的景致、人物与文化是经过森鸥外“过滤”的,他对中国充满善意。同为明治文人,为何森鸥外对中国所持的态度与大部分明治文人迥然有异呢?

一是因为森鸥外自幼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与情怀终生未变。森鸥外6岁背论语,7岁读孟子,8岁进入藩校学习四书五经、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等汉学经典。少年时代培养的汉学修养已融入森鸥外的血脉,成为决定其人格的根本因素。《歌日记》中对中国古典的大量引用足以说明森鸥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钟爱。

二是森鸥外同情饱受战火的中国民众。《薯苗》中,当士兵勒令房东撤去炕上的薯苗时,森鸥外加以阻止,因为他深知农民耕作之不易。他为命运无常的百姓而哀叹、心痛,救治欲轻生而服食罂粟的女孩。这些都说明了森鸥外对苦难的中国及中国人抱有同情。

三是与森鸥外对日本发动的前述两场战争所持有的认识不无关系。关于森鸥外的战争观,野岛刚指出:“从《徂征日记》中可以隐约看出,森鸥外一直无法认同日本与清朝开战的理由,可他只是点到为止而已”[1]24。在《歌日记》中,尽管有《第二军》《皇军凯旋》,以及题名为《辽阳》及辽阳战役获胜后在司令部举办的宴会上所作的诗作等歌颂战争的作品,但不过寥寥数篇。随着战事的延长,森鸥外思念家乡与亲人之情渐浓,忧愁日益加深。耳闻目睹同胞在战场上失去年轻的生命,森鸥外内心的撕裂可想而知。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些绝不能对父母和妻儿讲,只能深埋心底。因此,《歌日记》中涉及战争题材的绝大部分诗作或刻画战争的残酷,或描写战火中的风景。作为高级军官与惨烈场面的目击者,森鸥外很难以客观的视角审视、批判战争,但是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森鸥外对战争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于1905年元旦写下的诗句令人心痛:“战壕口竖起了门松,搭门松的人却于夜间死于枪下”。日本自古就有新年在家门口立门松迎神仙以求神明庇护的习俗。然而,立门松的人却不幸被打死,这是战争造成的人间悲剧。森鸥外在《新墓》和《春》中更是清晰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山麓上排列着新坟,坟头上的木桩林立,简陋的坟墓里躺着战友和曾经的敌人。凝视坟墓的刹那间,仇视消失殆尽,我为相同的新坟流下同样的眼泪”;“春天到来,山野上堆着为改葬挖出的新土,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无论是敌是友,均化作天边飘渺的同一色云彩。那些指责我是世界主义者的博学家们啊,不要责难我,本人一时的感悟不能成为说服世间的大道理”。在森鸥外的内心,没有敌友之分与仇视之情。他对战争亦产生怀疑:同为人类为何要在战场上相互杀戮?“那些指责我是世界主义者的博学家们啊,不要责难我”为我们诠释森鸥外的立场提供了启示,即森鸥外是赞同世界主义的。但其后的“本人一时的感悟不能成为说服世间的大道理”又道出了森鸥外身处体制之中的无奈。

作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森鸥外在《歌日记》中勾勒的中国形象不容小觑,它成为反观与反思众多明治文人所描绘的中国形象的重要参照系。

[注 释]

①引文“一望无际,万里一色的黄土地”中的“黄土地”采取了直译法,原文为“黄なる土”,这与我们通常以“黑土地”形容东北大地的表述习惯有所不同。

猜你喜欢
日记
学写假期日记
Learn to Write Vacation Journal学写假期日记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侦探日记
成长日记
侦探日记
侦探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