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莱克修斯一世时期东罗马帝国的外交政策

2022-03-18 10:48权春燕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修斯雇佣兵借力

权春燕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罗马帝国曾盛极一时,后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于476年就被日耳曼人所灭,而东罗马(又叫拜占庭)却存在了一千多年,是中世纪历史上有着辉煌文明的帝国。但到了11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面临西方诺曼人、北方佩彻涅格人、东方土耳其人的威胁。在帝国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081年,前任皇帝尼基弗鲁斯三世赏识的将领阿莱克修斯一世(1081—1118在位)夺权即位,“亚历克修斯①在登基以后发现军营无兵国库无钱”。[1](P419)面临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帝国,如何重振帝国基业、解除危机?阿莱克修斯让其母亲主持内政稳定国内,自己则全力以赴对付周围的巨大威胁。[2](P83)他采取了富有策略性、灵活多变外交政策,为其帝国的稳定统治奠定了基础。下文将对其外交政策进行剖析。

一、东罗马帝国的外交政策

阿莱克修斯时期帝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借力外交、金钱外交、防御型外交等,凭借这些外交政策,使阿莱克修斯在风雨飘摇的重重危机中披荆斩棘,维护了帝国的利益与生存。

(一)借力外交

1.制造对手矛盾或倒戈借力。制造对手矛盾或倒戈借力,即:“在敌人之间制造矛盾,以坐收渔利”。[3](P239)在与蛮人作战中,阿莱克修斯经常使用这个办法。如:阿莱克修斯得知劲敌罗伯特暴病死后,就写信劝说阿马尔菲人、威尼斯人和外国雇佣兵,让他们主动献城,并许诺将给他们丰厚的报酬,[2](P133)他想通过这一方式轻松收复了迪拉希伊。这种借力还表现在联合弱小的敌人对付强大的敌人上,如:阿莱克修斯先与土耳其首领阿布尔·卡西姆签订和约,当勃尔苏克攻打土耳其时,阿莱克修斯出手援助,共同击退了真正强大的敌人。[2](P143)而当土耳其丹塔帕尔与图图施内讧时,阿莱克修斯说服信使乔什倒戈效忠他,并利用乔什帮他驱逐(东)罗马临近土地上的土耳其官吏。[2](P138-139)在拉里萨之战中,阿莱克修斯利用收买、分化等策略,打败了博希蒙德。[4](P23)这种分化对手或制造对手倒戈或制造对手矛盾的借力效果比较明显,显示了阿莱克修斯借力外交策略的高明和其卓越的外交才能。

2.使用雇佣兵借力。阿莱克修斯即位时,拜占庭帝国处于非常危急的状态,面对西部罗伯特的征讨,帝国当时不仅没有足够数量的军队,而且多是老弱病残,他只得招募外国同盟者和雇佣兵。[2](P86)阿莱克修斯借外国雇佣兵之力来为自己效力。

3.寻找外援同盟借力。即:“利用某一国的力量去打击自己的敌人(以蛮制蛮),以减少本国的战争负担和经济压力是一条通用的规则。”[3](P242)面对西部劲敌诺曼人罗伯特,阿莱克修斯希望能找到同盟者来打击敌人,特别当他清晰地知道罗伯特军队的数量及强大后。[2](P108)阿莱克修斯与诺曼人罗伯特交战时,曾向苏丹求援了七千名有作战经验的士兵。[2](P115)同时,还找来德国国王当同盟,让其进攻罗伯特后方,他则集中兵力攻打罗伯特在伊利里亚的军队,没料到罗伯特与罗马教皇结盟使得这一计划破产。[2](P110)尽管如此,阿莱克修斯仍坚持同盟借力外交,与罗伯特海战中,他曾两次请威尼斯人帮忙,沉重打击了罗伯特的海军,特别是第二次,他以大方的承诺作为条件,[2](P130)最后威尼斯人帮他俘虏了罗伯特的儿子和妻子,他兑现承诺奖赏给威尼斯人爵位和很多礼物,甚至在君士坦丁堡、迪拉希伊等地专门为威尼斯人划出商业街区,还给予其免关税的特权。[2](P131)东罗马帝国周围的帕臣涅格人威胁着帝国安全,特别是1083年三十年合约到期后,帕臣涅格人勾结海姆斯山脉南麓基督教异端社区反对帝国,阿莱克修斯一世曾于1087年发动海姆斯战争,结果全军覆灭,他侥幸逃脱。1091年,帕臣涅格人深入色雷斯兵抵君士坦丁堡城郊,阿莱克修斯抓住了帕臣涅格人不愿同库曼人结同盟的有利时机,说服了库曼人,借用库曼人同盟力量最终在雷文农战役中摧毁了帕臣涅格人。[5](P431)可见,寻找外援同盟借力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外交策略,尽管这种外交也有其弊端。

(二)金钱利益外交

在阿莱克修斯帝国时期,阿莱克修斯用金钱收买人心为其效力,其形式多样,收效明显。如:罗伯特和他的儿子勃埃姆恩德从海陆两路围攻迪拉希伊,阿莱克修斯为获得土耳其苏丹和威尼斯人帮助,他承诺如果能战胜罗伯特会满足他们提出的一切要求。[2](P94)最后,威尼斯人帮助他大败勃埃姆恩德军队,还追杀到罗伯特的兵营。又如:阿莱克修斯用重金和爵位拉拢并收服了勃埃姆恩德手下的几个伯爵[2](P119-120)他还曾试图用金钱收买入侵的斯基泰人。[2](P152)面对帝国东部以苏莱曼为首的土耳其人在尼西亚设营帐四处劫掠,阿莱克修斯采用突袭加赠厚礼的金钱外交方式,暂时稳定了帝国东部局势。[2](P89-90)

(三)防御型外交

防御型外交是一种相对被动的外交方式,这种外交不以武力强大为炫耀资本,而是采用外交方式解决问题。“只要能够用外交解决问题,拜占庭总是避免用兵。”[3](P239)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勃埃姆恩德朝见阿莱克修斯皇帝,阿莱克修斯知道勃埃姆恩德的野心,但还是以礼节和重金赏赐来对待他,当外交实在解决不了时,他才用兵最终使勃埃姆恩德签订了条约。对戈德弗里公爵也是如此,阿莱克修斯多次请公爵来朝见他,但公爵不肯信任他,多次反复之后,他才命令与之交战。再如:阿莱克修斯训练新兵教他们如何列阵射击和埋伏,[2](P110)这也是防范敌人和应对强大的蛮人威胁而采取的措施。

二、帝国外交政策的实施原因

采取借力外交的原因,与阿莱克修斯即位时帝国内外交困的局面密切相关。当时“(东)罗马帝国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军队的无力和国库的贫困。”[2](P108)另外,也与拜占庭帝国军区制瓦解有关。11世纪,军区制瓦解;12世纪,军区制完全取消;13世纪初几乎到了兵不能战或无兵可用的地步,只能依靠外国雇佣兵。[6](P213-214)由此可以看出,阿莱克修斯的借力外交,是他根据当时拜占庭的实际国情不得不做出的战略决策。面临帝国周围战事吃紧内里虚弱,军区制衰落无法供给需求兵力,他不得不借用外力,使用雇佣兵、寻找同盟、挑拨关系,利用一方敌人攻击另一方敌人,在夹缝中寻找机会。

至于金钱外交,我们知道,金钱外交需要金钱做支撑,一旦金钱匮乏,这种外交策略就会失去原有的效果。然而,阿莱克修斯登基之初国库空空,财力甚乏,他如何能制定金钱外交?国库空虚,钱又从何而来?阿莱克修斯曾向莫诺马哈特请求金钱帮助,遭到莫诺马哈特的拒绝。[2](P87)于是,他向母亲兄长等求援,母亲、岳父和妻子拿出了家里的金银器皿捐给国库;皇家铸币厂的所有金银和其他金属也都被拿来熔炼,阿莱克修斯认为这还不够,必须要有尽可能多的钱,对雇佣兵必须出手大方才行。[2](P108)阿莱克修斯向教会求援,征集教堂里多余的器皿用具重新锻造;[2](P109)他向教会发放清单,按清单索取财物;甚至动用了埋藏有大批金银财宝的皇后陵墓所在地安提丰尼特地区秘密埋藏的财物;连历代皇帝献给圣母的哈尔科普拉季伊教堂里的皇家金库也被打开取用。[2](P128)除此之外,他立法取消了教会享有的免税权;同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6](P217)一系列操作使拜占庭帝国经济危机得到缓解。由于金钱外交的效果非常显著,所以阿莱克修斯才会大量使用金钱外交。如:他大方承诺让威尼斯人帮自己俘虏了劲敌罗伯特的妻子和儿子。史料中有多处显示他曾用重金从敌方赎买被俘的重要人物。

对于防御型外交原因,与帝国长时期密集的战事有关。正如徐家玲教授所说的,“在长期多方面作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拜占庭发展了比较成功的防卫型战术。”[3](P239)阿莱克修斯登位之初,帝国西、东、北都面临外族入侵的危机,战事较多,他忙于应对,就容易形成被动的防御型外交。加上东罗马帝国在阿莱克修斯皇帝继位前,宫廷政变内讧比较严重,皇帝更替频繁,从1025年到1081年的五十六年里,就更换了13位皇帝,平均每位不足5年,叛乱与宫廷政变成为家常便饭,[2](P6)而阿莱克修斯也是通过政变登上皇位的,他亲历或目睹了王朝的更替,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下成长起来的阿莱克修斯很容易形成较强的防备心理,这是他采用防御型外交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阿莱克修斯一世登位之初,帝国内外交困,如何走出困窘,使风雨飘摇的帝国得以稳定,主要得力于阿莱克修斯一世的内外政策,他采取对教会征税,取消教会贵族免税权,搜集皇室墓葬埋藏财宝,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等办法解决了财政危机,并以财政金钱为依托,招募外国雇佣兵和寻找同盟者力解帝国兵力不足等问题,其魅力卓著的外交政策和才能,将一度危机重重的东罗马帝国从三面外敌威胁中暂时解救出来,他的借力外交、金钱外交、防御型外交使他在诸多危机与战事的夹缝中得以缓解,为帝国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稳的空间。

研究阿莱克修斯一世时期的帝国外交政策对于今天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在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的抗疫中,我国在保障全国人民生命安全上、在举国抗疫的团结协作方面都优于世界其他国家,抗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难,企图以各种理由制裁中国,压制中国企业发展,限制中国留美学生,挑唆香港的反动分子闹事,支持印度与中国的摩擦对立等。而研究阿莱克修斯的外交政策,对于我国处理纷繁复杂的外交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亚历克修斯和阿莱克修斯系同一人,书籍翻译版本不同。

猜你喜欢
修斯雇佣兵借力
借力使力 巧解难题——以简谐运动为例
忒修斯之船与系统视角
泰德·修斯儿童诗的发展
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境内的雇佣兵
竭力与借力
借力大数据 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
论泰德·修斯的战争诗与教育疗伤机制
用生命铸就诚信品牌
借力上合,山东绘出更大“朋友圈”
瑞士银行的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