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2-03-19 01:27吴湘频
经济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高职

摘 要: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文章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分析了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该课程可融合的思政元素,并提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职 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F71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2-171-02

一、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国际贸易实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外贸业务操作,掌握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营销技巧,能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市场、具有较强商务沟通、谈判能力、具备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素质,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笔者所在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政类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三门课,共8学分,约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的6%,仅靠思政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直以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既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也包括职业素质目标。但在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更加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缺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实践,或者虽有结合国际国内时事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价值观教育,但却缺乏系统、统一的教学设计。

对《国际贸易实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谨慎、负责的外贸业务道德素质以及爱国、诚信、团队合作等素质。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了认识进出口业务、拟定出口报价条款、合同谈判与签订、出口合同履行、进口合同履行等。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内容和专业技能均属于国际范畴,课程可从爱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文情怀、职业操守、团队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可分为认识进出口业务、外贸业务洽谈、外贸合同履行、外贸业务纠纷处理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可融合的思政元素如下:

1.认识进出口业务。无论何时,要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上从事外贸业务。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勢,面对中外贸易摩擦,面对国外客户和外贸利益,要以国家尊严和国家利益为先,有原则地进行外贸业务。

2.外贸业务洽谈。在接待国外客户时,要坚持友善、文明的原则。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文化内涵,同时了解并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友善待客。在进行外贸业务洽谈时,要坚持自由、平等的原则。“强扭的瓜不甜”,只有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才有良好的外贸业务关系。同时要有自信,要对本土产品有信心,平等谈判,不卑不亢,才能维持长久业务合作关系。

3.外贸合同履行。要坚持诚信、敬业的原则。讲诚信,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的规定履行己方的义务,提交品质、数量、包装等符合合同规定的产品,按规定办理运输合同、保险合同等;爱敬业,热爱外贸行业,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客户。

4.外贸业务纠纷处理。要坚持和谐、公正、法治的原则。面对外贸合同争议和纠纷,最好通过友好协商处理,争取维持双方的和谐气氛;在无法协商或协商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应通过合法的途径公正地解决双方的纠纷,这样才能实现长久的合作和双赢。

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原有的专业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经验,不能把握思政教育的要点。为了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构建一支既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又懂思政教学方法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首先,专业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方法的使用中,发挥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各自的优势,将思政元素合理、充分地融合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各个模块中去。

(二)重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研究專业领域和思政领域的最新动态,结合职业岗位对人才的思政素质要求,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各个项目任务中,设计相应的思政育人目标,把《国际贸易实务》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在向学生传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国际贸易实务》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实现正确的价值引导和优秀的文化传承。

(三)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改革的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修订教材;结合课程特点,精选能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图片、视频和动画;建设课程网络平台、移动课程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查阅课程思政相关教学资源。

(四)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前分享,教师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精选能体现爱国、诚信、自由、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案例进行案例式浸润,提高思想教学效果;通过课程网络平台、移动教学平台、社交软件发布有关时事政治、热点新闻等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形成良好互动,进行价值引领。

(五)提供课程思政制度保障

要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学校要形成课程思政整体规划,制定课程思政标准,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规范化、标准化;学校可分阶段分批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进修,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学校应加大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提供经费保障,牵头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曹永平.高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04):30-33.

[2] 吕冬英.“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教育评论,2019(04):110-113.

[3] 魏少婷.高职“报关实务”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1):69-72.

[4] 王磬.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24):40.

(作者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442)

(作者简介:吴湘频,女,广东潮州人,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责编:若佳)

3596501908227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