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学习意愿与学习行为差异问题研究

2022-03-21 11:54任艺
民族文汇 2022年2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学习行为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学习意愿;学习行为

1.研究背景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其身份从高中生转为大学生,但很多同学并没有及时在心理方面进行身份转化,依然习惯于高中“管束式”教育模式,无法自主进行学习,因而出现迷茫、焦虑等负面情绪。本研究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学习意愿与学习行为方面存在差异。

在关于H校60位同学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你是否有学习意愿”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有52位同学选择“是”,有8位学生选择“否”。愿意学习的同学占比87%,不愿意学习的同学占比13%。在“周末自主学习时间”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发现,有25位同学选择“无”;2位同学选择“7-9”小时;6位同学选择“4-6”小时;27位同学选择“1-3”小时。其中,未产生学习行为的学生占比41%,产生学习行为的学生占比59%。

2.学习意愿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学习意愿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与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指学生能自觉达到一定量的学习时间与及时完成任务的行为。

从H校60名学生关于学习意愿与学习行为的数据来看,发现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意愿之间存在差异。较多学生有学习意愿,却没有产生学习行为,也有一些同学没有较强的学习意愿,却产生了一定的学习行为。通过与学生们进行访谈,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包括以下内容。

2.1内部原因

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有学习意愿,却没有产生学习行为的原因包括懒惰、未掌握学习方法、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对这三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在心理学中,懒惰常表现为厌倦、逃避和拖延等行为。由于学生没有清晰、易执行的目标,且未具备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在面对学习这件事的过程中常常想逃避和拖延。这些懒惰行为的背后是学习方法不对、目标设定不合理、对学习缺乏信心所导致的。

2.2外部原因

在与一些未具备较强学习意愿,但是产生一定学习行为的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努力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知”、“情”、“意”三方面。“知”指学生的认知,这是由其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的刻意训练、拥有的思维能力共同决定的,对就业环境认知清晰的学生能够自觉产生学习行为。“情”指学生的情感方面因素。人是有情感动物,其亲属、朋友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当学生收到来自家庭的情感因素影响时,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意”指人们自觉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这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

3.理论框架

3.1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是为了解释人类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的开端始于Fishbein在1961年完成的一项关于信念与态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其研究的结果与1957年Tannenbaum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其研究中,“态度”被限定为学说的评价维度,如评价一个学说“好”与“坏”。“信念”被限定为学说的可行性维度,如该学说“具备可行性”与“不具备可行性”。

Fishbein研究的结论包括以下要点:1)个体对任意对象可持有多种信念;2)与这些“相关对象”相关联的是中介评价反应,即态度;3)这些评价反应会聚集在一起;4)通过中间程序,使聚集在一起的评价反应与“态度”相联系;5)在未来的一些场域,态度对引出这些聚集在一起的评价反应。即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会决定行为意向,对预期行为结果的评估决定行为态度。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其在1991年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一文,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改变大学生的学习行为。

3.2计划行为理论主要变量

3.2.1行为态度

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执行行为的喜爱与不喜爱程度的评估。行为态度是计划行为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学界对此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Fishbein所提出的“态度”被界定为评价维度,即“好-不好”、“有價值-无价值”,另一种声音是由Bagozzi所强调的情感因素,即“喜欢-不喜欢”、“愉快-痛苦”等。在本研究中,行为态度指学生对于执行学习行为的喜爱与不喜爱程度以及对学习是否有价值这一问题的判断。

3.2.2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在执行或者不执行某种行为时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反映的是重要因素对其作用。在本文中,主观规范指学生产生或没有产生学习行为感受到的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所产生的压力。在学校方面,学生可以在各种奖学金评比中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当其成绩较为一般,没有感受过正向激励时,会产生挫败感;在家庭方面,父母对学生的要求使其能够明显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学习压力;在社会方面,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大部分学生感受到学历、学校层次的重要性,这些观念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压力。

3.2.3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人感知到的执行某项行为的容易或困难程度。在此,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学生感知到的学习行为的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当学生不具备必备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时,他会认为学习这一行为较难,因此不愿开展此项活动。反之,当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理念时,则会认为学习这一行为较容易,是可达到的目标,从而产生学习行为。

4.研究结论

计划行为理论显示人的行为受行为意向影响,行为意向又受到三种因素影响,分别是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因此,在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行为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4.1树立正向行为态度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对他们有利的事。文化决定人的观念,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文化可以起塑造人、制约人的主要作用,好的文化会给人正确的指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产生正面的行为。

4.1.1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白天的时间多数是在班级中度过的,班级文化建设会对学生人格、价值观、行为的塑造有重要作用。從教师方面出发,通过给学生针对性的学习与生活指导,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师生关系。在信息化时代中,大学生们接触大量就业、考研方面的信息,大量的信息会使学生感到迷茫,在他们需要老师指导时,给予针对性帮助,帮助学生进行学业、生活方面的规划,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备考经历、择业经历,这会对同学起到帮助。

4.1.2进行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是大学生日常交往最密集的空间,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有一半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寝室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方面,比如寝室卫生、设施,二是寝室的精神文化方面,比如寝室学习氛围、室友价值观。这两种文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精神文化影响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也影响着精神文化。

4.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主观规范因素

学校、家庭、社会中形成的观念,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这些影响中包括产生正向作用的,也包括产生负向作用的。当这些因素中的“重要他人”力量越强时,其行为意向就越强。

4.2.1引导学生增强与父母的联系

斐迪南·滕尼斯将共同体分为地缘共同体、血缘共同体和业缘共同体三种类型。血缘共同体的存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当学生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其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时,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压力,也会增强其学习动力,从而对学习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当学生与父母联系较少,缺乏足够的沟通时,双方之间会产生矛盾,这时主观规范因素会起反作用。

4.2.2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活动

参与会使人产生归属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使其产生更多的正向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

4.3增强学生的知觉行为控制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因此,可以从增强学生知觉行为控制能力入手,使学生产生正向学习行为。

4.3.1采用精细执行模型

不要让学生一次性完成较大的任务,而是为其设定简单、明确、容易执行的任务。尽量让学生在执行学习任务时可以做到无压力、有自信。同时,为其明确指出学习任务中需要完成的事项清单,学生完成一阶段的任务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形成正向激励。

4.3.2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的形成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标、执行三个阶段。动机斗争阶段尤为重要,是否可以让学习动机处于关键位置,决定了是否会产生学习行为。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有助于形成正确人生观的书籍、观看学习类的纪录片等方式帮助其找到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确立目标。同时,在执行阶段要帮助学生克服干扰项,如人性中的消极观念、与目标不符的动机、意料之外的新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02)

[2]闫岩.计划行为理论的产生、发展和评述[J].国际新闻界.2014(07)

[3]茅倬彦,罗昊.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13.37(01)

[4]林琳,白新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5)

[5]胡路伟.大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与行为意愿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 (04)

[6]江华.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9(04)

[7]范跃进.论制度文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8]蔡汉军.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建设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4)

[9] Martin Fishbei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eliefs about an Objec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hat Object[J]. Human Relations,1963,16(3)

作者简介:任艺(1992.06-),女,黑龙江省大庆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助教 研究方向:乡村治理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学习行为
大数据思维下教学过程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关注学生的“学”,从设置学习活动开始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浅析“胡格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行为
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锦州市居民家庭固体废弃物循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