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探索

2022-03-22 21:01李昂
医学概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抢救急诊护理效果

李昂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展开探索。方法:将医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双盲随机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级别、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恢复正常心电图时间、住院时间、家属投诉率。结果:观察组心功能级别、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恢复正常心电图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家属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效果确切,有利于患者心功能和生命体征的改善,缩短住院的时间,减少投诉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急诊护理;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例数为5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42~76岁,平均(57.21±6.45)岁,男34例,女16例。对照组年龄40~75岁,平均(57.78±6.91)岁,男32例,女18例。两组一般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根据以往的流程配合医生开展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护理工作主要为遵医嘱操作和配合。观察组急诊护理措施为:

1)急救护理。及时有效的抢救、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设置多种有效静脉通道、快速采血检查、准备各种抢救设备和药品,医生随时配合抢救。2)心电监护。连续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监测期间注意保存静脉通道,做好抢救药品和急救设备的准备,并将其放在床边。确认导线连接牢固,电极位置正确固定。因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一种广泛的心肌梗塞,伴随着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的急剧减少或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损伤和血管扩张剂的使用都会导致低血压,护士应尽早发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烦躁不安、脉搏变慢、少尿、血压下降等,并尽快向医生报告。3)休息。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要卧床12小时以内。每天由护理人员照料,保持房间安静,防止情绪激动。因活动或过度劳累常导致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急性期禁止或拒绝探亲,因常见亲友激动,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如无并发症,应鼓励患者在24小时内就寝,防止下肢血栓形成。如无低血压,可于第3天在病房走动,梗塞后4~5天逐渐增加活动量。现代化的心脏康复模式认为,早期适度运动不仅不会加重病情,反而有利于心脏康复。4)吸氧。对有并发症的AMI,常规经鼻导管吸氧1~3天,4~6L/min高流速吸氧,1~2L/min低流速间断吸氧。吸入氧气能改善心肌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心绞痛。减轻心律不齐对AMI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5)饮食。暴饮暴食、用力排便、情绪波动是AMI的易感因素。因为AMI患者长时间卧床和服用止痛药,其胃肠道蠕动减弱。加之情绪紧张,常会引起便秘,导致心衰或心律不齐、再梗甚至猝死。因此要多吃维他命、适量的纤维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常用泻药,如地瓜、甘露、西纳。提倡患者多喝蜂蜜水,少吃多餐,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引导患者在便盆卧床,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提倡流质饮食在急性期3天内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6)减轻疼痛。AMI常伴有严重的心前区疼痛。持续性疼痛通常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这通常会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和梗死范围扩大。一些患者开始时没有疼痛、休克或急性心衰。为此,护士应密切关注,特别是加强夜间巡视,监测患者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异常情况,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同时配合使用止痛药、镇静剂,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的变化,防止药物抑制呼吸。7)心理护理。细致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稳定,是战胜疾病的重要环节。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往往是致命的死亡。患者会有强烈的心理压力,表现出恐惧、焦虑、烦躁甚至绝望等心理变化。所以,对不同患者要进行疾病宣传教育,耐心讲解,加强床边巡视,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8)院后护理:当患者准备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将事先准备好的家庭护理计划交给家属,并指导家属按计划照顾患者,并告知家属如果患者有不适症状,应立即带其去看医生;医护人员还应定期追踪患者病情。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级别、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值范围20~80分,分数越低越好)、恢复正常心电图时间、住院时间、家属投诉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23.0软件,计数资料用例(%)表示并进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功能级别、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护理前两组心功能级别、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两组均显著降低,而其中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恢复正常心电图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组恢复正常心电图时间(5.78±1.32)d、住院时间(8.67±1.41)d均短于对照组恢复正常心电图时间(7.34±1.58)d、住院时间(10.87±1.78)d,t=5.358,,6.851,P<0.05。

2.3家属投诉率

观察组家属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投诉有0例,而对照组家属投诉6例,占12.0%。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管腔闭塞。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措施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急救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提高整体救治率的关键。急诊护理路径直接影响急救效率。临床护理路径是目前医学界推出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在此护理模式下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在病情评估和药物护理的基础上,及时缓解病情和疼痛。同时,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大大提高他们接受治疗的信心和治疗依从性。此外,人性化的院后护理可以进一步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急救护理路径主要是通过急救护理路径更加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整体急救水平,从而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缩短急救停留时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供应急剧減少或中断,导致严重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和部分心肌坏死。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经常发生,可能导致心脏性猝死。急诊护理干预是指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根据各类疾病的特点,减少患者从接诊到手术的留院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患者规范的急救干预,实现预见性、计划性护理。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在有效干预时间内得到救治,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效果确切,有利于患者心功能和生命体征的改善,缩短住院的时间,减少投诉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颜巧珠, 钟琳.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急救护理策略[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10卷8期, 78-80页, 2020.

[2] 何雁洪.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临床路径的效果研究[J]. 吉林医学, 2020.

2065500783377

猜你喜欢
抢救急诊护理效果
灵动耳环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评价
俄召驻外代表开会“抢救”软实力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