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国笙簧的历史性变迁

2022-03-22 10:46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世宗乐器时期

王 玉

(韩国汉阳大学,首尔 02581)

笙是中国传统民族吹管乐器中唯一可以演奏和声的乐器,最早的文字记录①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并且笙在乐队中的重要作用一直延续至今。从隋朝起,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所以韩国有许多传统音乐深受中国的影响,而笙簧(即笙)也成为两国文化交融的一种重要见证。韩国的古代王朝历史一般分为三国时期、统一新罗时期、高丽时期和朝鲜时期四个阶段。

一、三国时期

韩国笙簧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三国史记》中:“高句麗樂 …… 樂用 彈箏一 掬箏一 臥箜篌一 竪箜篌一 琵琶一五絃一 義觜笛一 笙一 橫笛一 簫一 小篳篥一 …… 大唐武太后時 尙二十五曲 今唯能習一曲 衣服亦寑衰敗 失其本風。”②其中所记录的卧箜篌、琵琶、五弦等都属于后来所划分的唐乐器(即从古代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乐器),而隋朝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和唐朝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均提到了高丽乐,且所使用乐器中有笙。虽然只出现了笙的名称,但也由此可以推测,从隋朝时期甚至更早时间,笙已然传入到朝鲜半岛。

在韩国忠南燕岐郡的碑岩寺内,现存有名为“癸酉銘阿彌陀佛三尊石像(계유명아미타불삼존석상)”的壁画,属于百济时期,上面刻有腰鼓、琴、长笛、排箫、横笛、笙和唐琵琶等7 种带有乐器的人物画。笙簧(图1)的吹管细长且垂直于笙管,形状与我国敦煌莫高窟西魏时期壁画中的笙颇为相近。

图1 石像中的笙簧(左)和唐琵琶(右)

二、统一新罗时期到高丽时期

佛教音乐是统一新罗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寺庙的壁画成为了后人研究当时音乐的重要史料。例如庆尚北道的凤岩寺,江原道的上院寺都存有演奏笙簧、箜篌、琵琶等乐器的人物画。从上述壁画来看,统一新罗时期笙簧的形状与三国时期并无较大差异。

宋朝时期曾派官员徐兢出使高丽国,并写下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从经济、音乐、生活等各方面记载了其在高丽国的所见所闻。此书中写到当时高丽国的音乐分为唐乐和乡乐两种,其中唐乐代表中国的音乐,使用的乐器如笙、筚篥、五弦琴、琵琶等都是中国制作。除唐乐和乡乐外,代表宫中音乐的雅乐也需要笙簧演奏。据《高丽史》记载,高丽时期的笙簧已经分为巢笙、和笙与竽笙三种形制,乐器上有了华丽的装饰。睿宗在位时还收到了宋朝制作的五弦琴、箜篌、匏笙等乐器。可见当时笙簧的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宗教音乐,还在宫廷音乐中广为使用。

三、朝鲜时期

朝鲜时期包含太祖、成宗、世宗、文宗、世祖等27 代君王,是韩国历史上时间最久、保留文献史料和图像史料最多的时期,笙簧正是在此时经历了发展、改良和衰退等多个阶段。

世宗时期(约公元1418—1450 年)设立了名为“乐器都监”的机构,根据中国当时的赠予重新制作了21 个笙,随后又参照《乐系图》和《乐书》制作了14 个和笙与15 个竽笙。在《世宗实录》中详细记载了巢笙、和笙与竽笙的形制:“今考笙竽和之制, 《文獻通考》 《雅部》內引《說文》曰:‘三十六簧爲竽, 十九簧至十三簧爲笙。’ 又引《爾雅》曰:‘笙十九簧爲巢, 十三簧爲和。’”③即竽笙有36 管,巢笙有19 管,和笙有13 管,但36 簧竽笙并未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与巢笙一样的19 簧竽笙。除笙管的数量外,还有关于尺寸、材料等记录:“笙先儒謂:‘笙列管匏中, 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竽三十六簧。笙長四尺二寸。簧, 金鍱爲之。蓋衆管在匏, 有巢之象, 故大笙曰巢。 大者倡, 小者和, 小笙曰和。 後世雅樂和, 皆二十七篁外, 設二管, 不定置, 謂之義管。’”④大笙即为巢笙,小笙为和笙,笙簧的长度为4 尺2寸(约140 厘米),簧是由一种金属制成,为了方便演奏另设有义管。笙筒呈圆柱形,吹管由之前的细直改为长的“S”形,并在笙管外用箍来进行固定。

演奏时这三种笙簧的数量在管乐器使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笙簧在高丽时期只能在堂下(舞蹈后方)的两边演奏。到了朝鲜世宗时期不仅可以在堂上(舞蹈前方)演奏,还在比较靠前的位置,用于朝会、宴享等场合,说明当时笙簧作为乐器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为了更好地发展笙簧,世宗时期开始从材料方面尝试进行乐器改良。在此之前笙筒的制作材料是匏,匏是一种形似葫芦的植物,需要进行严格的挑选才可用于制作乐器,所以提出以木代匏,即用材料更简易的木头来制作笙筒。然而一部分人认为,匏象征着生物才能冠以“笙”的名称,木头制作虽然精巧,但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所以关于笙簧的改良效果不佳,反而成为了其地位衰退的原因之一。

成宗时期(约公元1469—1493 年)为了校订音乐及乐器的使用,正乐院的柳子光(유자광)、申末平(신말평)、朴棍(박곤)、金福根(김복근)等人编写了《乐学规范》,其中详细记载了笙的形制和使用规范:“巢笙的吹管长8 寸,匏为2 寸7 分;竽笙的吹管长8 寸4 分,匏为2 寸9 分;和笙的吹管长7 寸,匏为2 寸5 分。在‘登歌’演奏中巢笙、竽笙、和笙各用2 个;在‘轩架’演奏中巢笙用7 个,竽笙用10 个,和笙用3 个。”

在经历了上述时期的发展后,到了英祖时期(约公元1724—1775 年),由于雅乐地位逐渐下降,笙簧的使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小,由此进入了衰退期。再加上笙簧本身制作困难,到了正祖时期甚至连笙簧的制作工艺都已流失。由此看来,朝鲜时期的笙簧经历了从发展到鼎盛,再到衰退期等各个阶段。从笙簧的用途和使用数量等来看,世宗时期是鼎盛时期,之后逐渐衰落;从笙簧的种类来看,根据从大到小的形状,明确分为巢笙、和笙与竽笙三种,并且笙簧的吹管在朝鲜时期一直是弯曲细长的。在其鼎盛时期,笙簧主要用于祭祀、照会、宴享等礼仪音乐,编排数量较多。

四、近现代

现今韩国演奏传统音乐时所用的笙簧和朝鲜时期《乐学规范》中所记录的笙管数量一致,都为17 管,但所能演奏的音有所不同。《乐学规范》中笙簧可以演奏清大吕、夹钟、黄钟、清黄钟、林钟、南吕、无射、清太簇、应钟、夷则、蕤宾、大吕、太簇、姑洗、中吕、清夹钟等17 个音,而现在的传统笙簧可以演奏的,是倍中吕、倍应钟、倍南吕、倍无射、夷则、蕤宾、大吕、太簇、姑洗等17 个音。

为了更方便演奏曲目,在传统笙的基础上还改良制成了24 管笙簧(图2)。除了原有的木管外,增加了金属按键和金属管。金属管的顶端呈现扩形,从而使笙的音量增强。吹管和笙筒的材料也改为金属,声音更具有穿透力。吹管较之前变短,以便手指更好地操控。除此之外,中国的36 管、37管改良笙在韩国也有使用。除了改良笙的使用以外,笙簧的曲目也开始多样化。例如,为了24 管笙簧,朴庆勋创作了《西童谣》;金成国以传统音乐“民间大风流”的音乐内容为中心,运用笙簧的单旋律,和声、规律的节奏以及不规则节奏的对比,创作了《为生皇的风流》。还有金孝英作曲的《37 管为笙簧的散调》,还有韩国现代作曲家陈恩淑为笙簧作曲的《为笙簧和管弦乐队而作的<秀>》

图 2 24 管笙簧

近年来,演奏家们在尝试各种演奏技巧的同时,作曲家们也在寻找新的声音并做了很多实验。但在韩国,笙簧被认为是比其他管乐器更容易出声的乐器,只要掌握了运气,谁都可以演奏。所以在韩国学校里,笙簧并不作为一种单独的乐器种类来进行教学,而仅仅只作为笛子专业的辅修课,甚至在韩国民族管弦乐作品中也鲜少看到笙簧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出,笙簧在韩国传统乐器中的存在感亟须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笙簧在韩国古代有“笙、巢笙、和笙、竽”等名称,统称为“笙簧”。自三国时代高句丽时期(距今约2060 年)起就有相关记录,但仅出现了名称。而笙簧真正开始发展则是在统一新罗时期,此时有了确切的图像史料可考。朝鲜世宗时期是笙簧的全盛期,使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但由于改良失败、笙簧制作困难、雅乐地位下降等多种原因,导致笙簧快速进入衰退期。即使现在经过一系列的改良,也并未如其他传统乐器一样得到很好的推广。

笔者认为,虽然笙簧在韩国也有较长的历史,但并没有像大笒、伽倻琴等改良为具有韩国特色的乐器,这可能是笙簧在韩国并不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时至今日,韩国的笙簧依旧是一种被淹没的乐器,而如何让这门辉煌一时的传统乐器重现生机,需要更多音乐人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注释:

①《世本》作篇 清 孫馮翼 作“無句作磬.女媧作笙簧.宋衷曰.女媧.黃帝臣.文選長笛賦.又御覽五百八十一.”

②金富軾.三国史记(第32 卷)[M].金思,译.重庆:明石書店,1997.

③《世宗实录》第50 卷 世宗12 年

④《世宗实录》五禮 吉禮序例 樂器圖說

猜你喜欢
世宗乐器时期
“训民正音”创制过程探微
——兼论 “训民正音”创制者之争
学乐器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乐器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陷辽记》中辽世宗祭奠对象考辨
论金世宗的纳谏与用人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