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的三重逻辑

2022-03-23 21:29戴艳军娄慧
理论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生命线

戴艳军 娄慧

摘 要: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論中表述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作为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概括与凝练,在建党百年来的发展中凸显出历史、理论与价值逻辑的三维统一。历史逻辑表现为它贯穿于建党以来四个历史时期的各项重大决策之中,理论逻辑表现为它由具体领域的工作论断经过实践检验上升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原理,价值逻辑体现为它积累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伟大斗争的成功经验。历史、理论与价值三重逻辑相互统一,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3-0118-06

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视阈下大学生网络话语引导研究”(L19BSZ005)。

作者简介:戴艳军(1961-),女,吉林辽源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娄慧(1991-),女,辽宁鞍山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以下简称为“生命线”原理)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在诸多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的地位和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从历史、理论、价值三重逻辑深刻把握“生命线”原理的科学内涵,有利于加强与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引领方向、凝心聚力、保驾护航,助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好新长征路。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的历史逻辑

历史逻辑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生命线”原理的基本前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生命线”论断的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生命线”经验的推广、改革开放时期“生命线”原理的深化及新时代“生命线”原理的创新,“生命线”原理成为内涵更加深刻、内容更加丰富的科学命题和学科原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的生成。1932年7月21日,《中央给中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首次作出了“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2]的重要论断。1934年2月,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在江西瑞金召开,红军总政治部在会上从服务、保证、结合三个方面阐述了“生命线”原则的科学内涵。随后,时任党和军队负责人王稼祥、周恩来、朱德等都在讲话和报告中多次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了从建党时机械学苏联的政治工作经验到根据本国国情形成独立的方针策略的转变突破。1944年4月,谭政在西北局干部会议上做题为《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对如何发挥“生命线”作用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毛泽东在审查报告时亲笔加上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军队领导人在一系列文献、文章、报告、讲话中对“生命线”的论述,成为“生命线”原理形成的重要依据。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向经济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实践经验推广运用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各项工作中。1955年毛泽东结合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状况,在《严重的教训》一文的按语中首次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4],从而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将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实践经验从军队领域拓展运用到了经济领域,为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赋予更新的涵义和更广的实践课题。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5]。这次重申巩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为全党实现工作任务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充分肯定了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它都具有指导和灵魂作用,并且根据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提出了它与中心任务的辩证关系。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的深化。1981年,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6],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7],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胡锦涛也提出思想工作要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努力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良好局面,“生命线”地位作用得到充分重视和良好继承。在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研究,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生命线”经验的积累与成功运用,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理性抽象、系统辨别和概括提炼,使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规律的“生命线”理论成为构建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中具有统领性、支柱性的原理。随着20世纪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深化和跨越式发展,学科体系日益成熟、规律认识日益充分,“生命线”原理得到不断丰富与深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的创新。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黨中央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论述使“生命线”原理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得到了领域拓展,“生命线”原理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更加清晰、地位不断加强、作用日益显著。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8]的重要论断。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论”紧扣新时代脉搏,使“生命线”原理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得到了创新发展,具有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和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心任务的重要作用。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9]的重要论断,凸显了新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引领性、战略性价值,推动了“生命线”原理在促进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国家长远发展大计方面的拓展深化。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创造性地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推动了“生命线”原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运用,体现了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全方位、可持续。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生命线”原理的重要基础。它的理论深度主要体现在“首位”地位和“引领”作用、“服务”作用、“保证”作用。同时,“引领”作用、“服务”作用及“保证”作用又是有机统一的,只有为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引领”作用和“保证”作用,从而保障其“首位”地位。

1.“首位”地位。“生命线”原理之“首位”地位是由其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中的支配地位、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人才培养中的领先地位。其一,在社会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上层建筑是由观念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观念上层建筑中的核心要素,在社会结构诸要素中占据极为关键的地位。它源于经济基础,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核心部分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对经济基础具有保护和巩固作用。其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主导地位。主导地位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构性地位和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社会生活的本质关系所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融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具体实际生活中,贯穿其中以及过程发展的始终。首先,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用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去统一认识、规范行为、纠正偏差;其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促进科学管理、协调人际关系、营造融洽环境来调动生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最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核心价值与主流思想的教育,始终坚持塑造人格的正确方向等,以此确保在社会全局中的主导作用。其三,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领先地位。在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始终占据着领先和核心位置。首先,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理论教育、说服启发等方法,积极改造人们的思想观念,纠正错误的思想,以帮助人们实现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其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等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其内在潜能,全面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助推人才培养建设;最后,思想政治工作以业务工作、身心实际为基础,以促进业务工作、身心发展为目的,培养和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们实现全面发展。

2.“引领”作用。“生命线”原理之“引领”作用是指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理想信念引领、奋斗目标引领、行为规范引领来体现“引领方向”。其一,引领理想信念。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引导人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及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等崇高的理想信念来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立根固本,帮助人们明确奋斗方向、催生前进动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来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其二,引领奋斗目标。正确的奋斗目标具有可及性和定向激励性,只有被人们理解并掌握,才能坚定人们的决心意志,进而转化为引领人们前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来引领人民群众认识和了解党的奋斗目标,进而转化为广大群众现实的行动目标和自觉行动,以此推动经济工作的稳步开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三,引领行为规范。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德治和法治为原则,通过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引领实现行为规范的引领。一方面,道德规范引领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与德育工作密不可分,都是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教化方式,实现向上向善行为的引领及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引领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通过结构严谨、内容协调、体例科学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和执行,实现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法律素养的提高[10]。

3.“服务”作用。“生命线”原理之“服务”作用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为政治目标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塑造人格服务来实现“凝心聚力”。其一,为政治目标服务。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具有核心地位,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具有主导地位。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核心部分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反映,集中反映着本阶级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次,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及政治统治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理论宣传和影响群众,以此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之一,不仅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和本阶级的利益要求,而且对其他各种意识形态及其教育(如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宗教及其教育等)起主导作用和统辖作用,并影响着它们的发挥。其二,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生产实践领域,思想政治工作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是依据人是最积极的生产力和精神变物质的理论和规律,通过实现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思想方式的转变,来推动生产发展,实现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职能。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的提高来塑造和培养人,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提升劳动者对生产、技术等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等智力因素作用于生产资料,使劳动者适应生产和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力量。另一方面,“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11]。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又主要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激发创造热情、培养事业心责任心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提高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和物质力量。其三,为塑造人格服务。任何社会都有着相应的人格理想追求[12]。思想政治工作关注人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高尚道德的培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通过向人们灌输思想理论、转变观念、激发斗志,培养出完成社会任务所必需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健康的心理品质。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们认识到自己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认清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提高主人翁意识。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最后,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保持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创造的精神,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去接近和达到社会所需要的理想型人格。此外,为政治目标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塑造人格服务三者又是浑然一体、缺一不可的。其中,为政治目标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是通过塑造人格来实现的;塑造人格的职能,也有赖于政治目标和经济发展为其提供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将使思想政治工作偏离方向,其他两项根本性社会职能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

4.“保证”作用。“生命线”原理之“保证”作用是指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保证作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作用、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保证作用来实现“保驾护航”。其一,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保证作用。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各项业务工作来做,能够为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其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维护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生产经营为人民服务的特征,确保物质文明建设的正常进行,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发展。最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人际关系、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营造出正确的舆论氛围和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以此鼓励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其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作用。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障,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归根到底是“四有”新人的培养,这就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培养。最后,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性质和方向的根本保证。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其三,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保证作用。首先,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创造活力,巩固政治制度,保证社会发展环境的稳定。其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培育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及政治责任感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认知,使其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建立制度防范机制、创新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13]。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的价值逻辑

价值逻辑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生命线”原理的内在要求。这一科学原理是对建党百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与规律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新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指南。

1.对建党百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与规律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关乎党的政治生命的突出重要位置。建党百年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生命线”原理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新时代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理论武器,“生命线”原理贯彻得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取得新成就、获得新进展。纵观“生命线”原理的百年历程,积累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首要、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是关键、构建完善的制度机制是根本等智慧力量与宝贵经验。坚持思想政治工作“首位”地位并充分发挥其对广大群众及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服务”作用、“保证”作用是建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与规律的总结。“首位”地位主要指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設社会主义各项任务中始终处于“首要”位置,在宏观社会结构中居于“支配”地位,在微观个人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同时,“引领”作用、“服务”作用、“保证”作用三者又是有机统一的,只有为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服务”,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和“保证”作用,进而巩固好其“首位”地位。

2.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14]通过对理论与实际、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特殊性与普遍性等多方面问题的把握,结合时代、社会、科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发展,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切实作出更新、更深、更全面与科学的思考。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作用抽象概括为“生命线”原理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体系探索的逻辑元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抽象概括为立德树人原理、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客体抽象概括为主导性原理、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抽象概括为要素充足原理、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抽象概括为疏导原理等,通过这一系列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原理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既有助于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惯用的地位、作用、目的、方法等范围格式化的单一解读,也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

3.新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指南。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情、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国情、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艰巨使命的党情、立德树人使命的学情等新形势新要求,在新征程中把“生命线”原理贯彻到党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才能焕发出“生命线”原理的物质力量。首先,立足理论创新“引领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引领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发挥出“生命线”原理的“引领”作用。其次,立足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凝心聚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党的中心任务和其他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方向,体现出“生命线”原理的“服务”作用。最后,立足制度嵌入“保驾护航”。坚持健全机制保障和制度建设,以健全管理机制、健全运作机制、完善保障机制,彰显“生命线”原理的“保证”作用,以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现实需要,助力新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进而有为、行稳致远。

结语

建党百年来,“生命线”原理实现了由政治需要向学科需要的转变、由经验形态向学科形态的递升、由分散论断到学科原理的突破。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上,摆脱传统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事实论证和直观经验论证的解释模式,从历史、理论、价值三重逻辑对“生命线”原理进行深层逻辑的把握、科学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和构建独立的、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新时代,要发挥好“生命线”原理所蕴含的“引领”作用、“服务”作用及“保证”作用,彰显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新征程中“引领方向”“凝心聚力”“保驾护航”的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248126/6146199.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10.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14.

[4]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8]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9]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10]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治理论纲[J].思想理论教育,2021(2):12-1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61.

[13]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3.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1).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生命线
除险清患 守护城市运行“生命线”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浅谈供给侧改革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民营医院的“生命线”
《生命线的求索》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