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在体外药物肝毒性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2022-03-23 13:43张阳阮海文邵文桂窦德虎王静张雪峰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2期
关键词:代谢组学

张阳 阮海文 邵文桂 窦德虎 王静 张雪峰

关键词:质谱技术;代谢组学;体外药物肝毒性;细胞模型

【中图分类号】 O65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2--02

药物毒性(drug hepatotoxicity,本文简称DH)评价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属于一个关键性的环节,药物毒性反应中,肝脏为其靶器官,常见于外源性物质与相关代谢物中,对肝脏的损伤较大,可至功能障碍与紊乱[1]。从对临床药物试验失败和撤回警告的原因中分析,得知药物诱导性肝损伤的危害最大。有关数据显示,受药物诱导性肝损伤影响,药物早期研发便终止的比例约有14%左右[2]。因此,必须重视DH的评价工作,及早发现具有相关风险的药物,促进药物研发的成功性。

药物暴露对细胞的功能结构均有着一定影响,甚至还会使得细胞代谢时的内源性代谢物失衡,细胞便会响应毒物或其他刺激,加剧毒性反应的发生。从而可知,直接反应药物毒性还可选择细胞代谢表型变化作为评价指标。在代谢组学之下,对生物样品分子的质量进行了有效分析,发现其质量低于1000u时,便可完成毒性损伤情况的反应,对生物标志物和毒性机制的发现均有推测意义。细胞代谢组学自身的优势极为显著,价格低廉,且易把控,有着良好的重复性,在DH体外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质谱技术也有独特优势,经1次检测便可得到代谢物的诸多信息,例如峰强度/面积、精确质荷比、特征离子、同位素分布等等[3]。液相色谱-质谱联合应用后,还将彰显出良好的灵敏度、分离度,且其重现性也较为明显,对代谢组的定量分析极为有着积极作用,数据库还能鉴定相关代谢物,在代谢组学研究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4]。质谱成像又为新一代的分子影像技术,可在相关的生物样品中提取诸多的内外源代谢物和药物信息。在质谱技术之下,能够反应药物刺激后出现的时空改变,在DH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应用价值高。现本文将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予以分析,力求为体外DH评价提供相关参考,提升药物研发质量。

1 DH评价细胞模型

要想做好体外DH的准确评价,必须找到适宜的肝细胞类型,并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培养。现将列举常见的细胞类型,并总结其优点与问题。

1.1 DH评价的典型细胞类型

(1)原代肝细胞。该细胞主要来源于肝脏,属其分离物,其中含有较高的转运体与药物代谢酶,属于DH细胞模型与外源性化合物代谢一种“金标准”[5]。同时,在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中也有着一定价值,并且还能实现化合物的筛选。不过,常态化的二维单层培养模式时间较长,肝细胞特异功能会在时间的延长下不断降低,功能维持时间仅在24-72小时左右。

(2)干细胞样细胞。在干细胞培养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下,干细胞衍生肝细胞系逐渐走进临床,并在肝细胞模型中得到了大面积使用。该细胞能够实现多能干细胞的诱导,并可衍生干细胞,在肝毒性研究中应用较广。不过,现在临床还未找到可直接分化为完全成熟肝细胞的干细胞,见其仅具有相应的干细胞特征,进行干细胞的诱导重建期间易发生分化异质性与遗传改变,和成熟人体肝细胞表型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但相似比例较为有限[6]。

(3)永生化肝细胞系。该细胞系的获取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为经原代肝细胞基因改造而成;其二便是在突变肝肿瘤中分离所得。永生化肝细胞系优势较为显著,增值能力强,且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培养成本也较低。现阶段,临床在研究肝肿瘤细胞系时常将HepG2与HepaRG两种细胞作为主要细胞,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其细胞的稳定性强,同时获取容易,且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7]。另外,上述2种细胞皆具有较高的CYP450活性。不过,该细胞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其基因型较为单一,只可代表单个供体,在特异性人群中的适用性不高,在肝功能标志物表达中则体现为较低水平。

1.2 细胞模型培养方式

相比体内的肝组织,二维方式培养的肝细胞无通讯和空间的异质性,并且也无细胞外基质,无法进行肝脏功能与其结构的维持,稳定性不足,在药物毒性测试中的适用性不佳。而三维细胞模型同人体肝组织较为相似,能够实现细胞表型相关性的改善,同时还可将模型生存能力得以延长[8]。经培养所得的三维结构,会模拟药物的渗透过程对DH评价有着积极作用,准确度也较高。

目前,在研究的不断深入下,也出现了新型的培养方式,如肝芯片、肝细胞球等,对抑制性微环境中的细胞模型有着积极作用。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会选择琼脂糖进行96孔板凝固凹形表面细胞球的培养,但当下的3D打印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琼脂糖凹形微孔阵列模型的构建将变得更加精准,在3D肝细胞球形模型下,可使细胞表达出成熟的肝细胞标志物,故药物自身的敏感性将变得更高[9]。器官芯片也属体外3D细胞模型,在制造微芯片后,能够构建出微流控细胞模型,可模擬器官和相关组织的生理环境。在此技术下,各种类型的细胞均能以空间方式一起培养,并不断模拟出机体细胞中的微环境,价值显著。

2基于质谱技术的细胞代谢组学分析

2.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制备样品。相比尿液、血浆等生物样品的代谢组学研究,细胞样品的前期处理十分复杂,包括细胞的采集、淬灭、破碎、提取等诸多环节[10]。因此,必须找到高效且科学的细胞样本前期处理对策,确保细胞代谢物的稳定和真实,奠定细胞代谢组学研究的基础。在李丽美等人[11]的研究中,在细胞样品的前期处理中,加入了LC-MS技术,并进行每一处理环节的优化和改良,找到了最佳的样本前期处理办法,将细胞用PBS清洗2次后,再以零下40度的甲醇(60%)进行细胞代谢淬灭(时间把控在5分钟内),随后再以甲醇(80%)进行细胞代谢物的提取。另外,该研究中还发现,收集批次与液氮冻存时间的差异,也会影响细胞代谢物,因此,在相关研究开展过程中,尽量选择同批次且培养条件相同的细胞样本,以降低误差。

(2)技术与方法。在代谢组学样品分析过程中,色谱与质谱技术是应用频率最高的。相比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能够减少基质效应,同时还可降低洗脱化合物离子抑制影响,色谱分离的重复性与分辨率也更佳,在低分子质量挥发性化合物中有着显著价值。而液相色谱技术能够与极性代谢物相容,同时也被看作代谢组学分离的一种工具。一般情况下,LC-MS可经亲水作用色谱柱与反向柱进行代谢物的极性分析。如若单一分离技术无法检测时,可采取两种分离机制的色谱进行分离,对样品分析的覆盖范围和分辨率均有明显提升作用。

(3)采集数据。在进行数据采集过程中,有靶向与非靶向分析两种方法。非靶向代谢组学可实现样品代谢物的全面分析,对新型生物标志物有发现作用,不过处理时的工作量较大,效率不高。而靶向代谢组学则主要涉及已知代谢物组的测试。此外,也有研究提出把向与非靶向结合应用的方法,在非靶向下可分析出代谢物的信息和离子特征,提升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与特异性,确保已知和未知代谢物均能实现检测,重复性较高,且有着较宽的线性范围,处理过程也相对简便。

(4)处理分析。使用代谢组学分析时会有大量数据产生,因此,必须做好相应的分析与处理。首先,应过滤噪声,提取峰,解卷积峰,时间保留对齐等操作,确保原始数据能够转换,使得每一样本中的离子、强度矩阵、峰面积等均可被检出。随后,再进行数据的多元处理,结合代谢谱做到样本聚类。另外,还可使用新型的统计方法与计算方法,将模型进行優化,例如,随机森林、自组织映射,支持向量机等,得到贡献值较大的差异变量。

2.2 基于质谱成像技术体外细胞模型

在质谱成像技术中,空间分辨代谢组学能够将代谢物进行有效保留,确保异质性生物的空间位置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并扩展至二维或三维层面中,完成生物代谢的研究。现阶段,质谱成像技术中的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二次离子质谱、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等的使用频率均较高。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的分辨率通常处于50-100μm,最高能够至微米状态,对宽质量范围也有着良好的分析性,尤其在体积较小的生物组织样本质谱成像中的优势最为明显[12]。针对多细胞肿瘤球(1μm直径)内的西妥昔单抗与哌立福新等药物的代谢、渗透也有表征作用。

二次离子质谱可展现出亚微米、纳米等级别的空间图片,分辨率较高,对单细胞、亚细胞质谱研究均十分有益。相关研究便对该技术进行了有效分析,发现其在单细胞和相关代谢物中均具有可视化效果,不过以高能离子束轰击样本,便会有诸多的碎片离子产生,因此在使用该技术时,无法进行内源性代谢物的有效检测,同时分子质量超过1000u的化合物也不适用,灵敏度不高。

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具有敞开式特征,操作十分便捷,在分析样本的过程中也不会依靠喷涂基质,即使物质的质量区较低,也可获得良好的检测结果,可覆盖较宽范围内的代谢物,且灵敏度高。有研究便进行了该项技术的使用和研究,发现其可将内源性分子空间分布可视化,缺氧微环境与肿瘤异质性区域均可被表征,可知晓多细胞肿瘤球的中心坏死位与外周增殖范围[13]。不过,该项技术的空间分辨率不高,仅处于100μm上下,因此在表征体外的3D细胞球时,会出现一定的代谢差异,局限性明显。

3总结展望

使用人源细胞进行DH评价存在较多的优势之处,有着良好的可控性,且重复性高、时间短,并且还能降低动物成本。肝细胞自身的选择与培养方式在DH评价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价值,在3D细胞培养模型下,对其性能有提升作用,同时还可保证肝脏特异功能,使毒副反应预测的结果更加准确。仅凭单一的细胞模型无法实现体内肝细胞状况的有效分析,因此还需进行细胞毒性评价模型的持续研究。

基于质谱细胞代谢组学技术与许多生物学技术均能实现有效融合,同时还可弥补其中的不足之处,在毒理学机制评价、生物标志物评价中均具有显著的应用成效。现阶段,分析技术依旧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而二维液相色谱分离技术能够弥补1次分析中的覆盖度与分辨率,同时还可促进代谢物灵敏度的提升,效率也较高。当质谱成像技术出现后,又能实现药物渗透、代谢等的反映,对细胞代谢组时空改变均有明显益处,在可视化之下完成药物、代谢物与细胞代谢的分析,价值显著,同时也能帮助临床理解药物毒性与其机制。

把细胞代谢组学中得出的DH生物标志物用在临床中,同时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应用成效,但其实际的安全性与效果也依旧还需持续研究和证实。若把计算机与代谢组学联系起来,并进行相关风险评估,将实现代谢信息的有效发现与使用,把毒性相关代谢变化与药物结合后,还可帮助更好的预测DH风险。结合细胞模型与代谢组学后,对临床DH的预测极为有益,目前已经在中药和化学药DH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基于3D细胞模型,研制出体内微环境的DH系统,将促进生物药物毒理学的发展,可为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瑞红,柳娟,孙旭尔,等. 药物肝毒性评价体外细胞模型的相关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仪器,2020,18(4):41-52.

[2] 李变利,徐丽红. 药物性肝损伤、药物诱导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诊断研究进展[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21,24(4):460-463.

[3] 贺美莲,郭常川,石峰,等. Orbitrap局分辨质谱技术在药物分析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 药物分析杂志,2019,39(1):105-110.

[4] 桂罗兰,董立厚,宋海峰,等. 基于配体结合分析-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生物技术药物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药物分析杂志,2020,40(7):1150-1159.

[5] 蓝岚,邹培斧,梁克纪. 原代肝细胞培养与动物实验对比研究维生素A缺乏对贫血的影响[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20,26(12):59-62.

[6] 姜贻乾,郭庆敏,朱春兰,等. miR-1269a表达对H460干细胞样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20,45(9):922-928.

[7] 卢扬洲,黎少,姜华,等. 永生化人肝细胞HepZJ的临床前急性毒性评价[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13):2067-2074.

[8] 何原子,张雷,吴春勇,等. 体外三维肝细胞模型在药物肝毒性评价中的应用[J]. 药学研究,2021,40(10):678-683.

[9] 汤桂平,严倩,刘洁,等. 3D打印琼脂糖和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组织与性能研究[J]. 材料工程,2021,49(5):66-74.

[10] 杨吉娜,刘丹阳,周婷. 基于色谱-质谱联用的脂质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色谱,2020,38(1):74-85.

[11] 李丽美,臧清策,张瑞萍,等. 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在体外药物肝毒性评价中的研究进展[J]. 质谱学报,2021,42(5):772-786.

[12] 张培,陈丹.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快速定量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应用研究[J]. 中国药业,2020,29(17):80-82.

[13] 谢佩斯,段晓琨,蔡宗苇. 基于常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原位检测三维肿瘤细胞球内代谢小分子[J]. 质谱学报,2021,42(4):353-361.

猜你喜欢
代谢组学
何首乌致肝损伤大鼠的动态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牛血清白蛋白诱导过敏反应的代谢组学研究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牛血清白蛋白诱导过敏反应的代谢组学研究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尿液代谢轮廓差异分析
枯草芽孢杆菌代谢组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
镉超富集植物东南景天根系分泌物的代谢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