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理论溯源·基本内涵·时代价值

2022-03-23 16:02贾珍珍王艺筱罗贤宇
关键词:民生群众时代

贾珍珍,王艺筱,罗贤宇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1]因为优质的自然环境是人民生命健康的根本保障,是重大的民生福祉。习近平具有浓厚的生态民生情怀,他围绕生态民生建设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2]8“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2]27等生态民生理念,为党团结带领人民迈向美好生活新阶段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理论溯源

科学思想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产生和发展都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历史逻辑。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民生建设的全新思考。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与民生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民生建设的相关理论阐述,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从人与自然和谐角度阐释生态、民生问题。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式提升,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们变本加厉地剥削劳动工人剩余价值以获取最大利润,并对自然资源进行无休止的摧残和破坏,使工人生活工作在极度恶劣荒乱的环境之中,不仅恶化了生态环境,还危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割裂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关系,导致生态环境危机问题频频爆发。告诫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保护人类自身健康安全。其次,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健康的基本保障。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多篇著作中都有对当时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生活环境恶劣、工人生命健康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做出阐述。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因为工人的沉默就意味着承认这种环境,承认资产阶级在商业繁荣时期有权剥削工人,而在萧条时期又有权让工人饿死。[3]在当时环境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表现为最彻底的、野蛮的简单化,工人甚至对新鲜的空气也不成为其需要了,而且随处可见难以形容的贫困和由贫困造成的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如果水、空气、土壤等环境的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安全,更不用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总之,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健康的基本保障,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打造优质绿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二)历史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与民生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环境绿化工作,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再到胡锦涛,都提出生态民生思想,构成了生态民生思想不断演进的历史逻辑。可以看到,生态与民生发展思想或隐或现贯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提供了宝贵借鉴。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当时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针对这一具体国情,毛泽东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他认为“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4]其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反复强调要统筹发展经济与环境建设,他认为,“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都要注意维护生态平衡”。[5]1997年9月,江泽民指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6]为此,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打造秀美山川。最后,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构建“两型”文明社会,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绿色诉求。

新时代,习近平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生态与民生发展思想系统凝练,推进这些思想智慧的整体化、系统化、体系化,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重视绿色诉求的民生情怀。

(三)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民生智慧

首先,古人神话故事中体现“顺应自然”思想。多从治水、防水层面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主张顺应自然,强调要在自然承载力范围内获取物质资源。例如,《山海经》中记载显示,大禹治水要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来治理水患,当时情况下,只有治理好了水患,保护了生存环境,人民才能顺利进行农业生产,收获充足的粮食,幸福安稳的生活。[7]其次,儒、释、道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儒家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主张“天地人,万物之本也”[8]的“天人合一”思想观点,从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性。道家思想则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9]38“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重视自然与人之间形成的平衡状态,强调对自然规律之“道”的客观遵循。佛家体现了“泛爱万物,天地一体”[9]389的品性修养,主张“众生平等”的思想。虽然受限于时代发展,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没有使用“生态”、“民生”话语,但蕴含在其中的“自然无为”、“众生平等”等思想,体现了天地人的有机整体性、同根性,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也彰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保护、顺应的生态情怀。

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智慧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形成积淀了丰富的思想精华,滋养了其生态文化底蕴。

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基本内涵

(一)需求导向:美好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基本保障

1.保障民众的生存健康权益

人类需求会随着历史阶段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且往往是进入到更高级的需求层次,不再只是温饱层面的物质需求。新时代人民群众更加重视自身生存环境的健康,更加关心影响他们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呼吁愈来愈强烈。习近平反复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10]深入阐明了生态环境与人民健康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高质量、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都与健康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为了保障民众的生存健康权益,党和政府应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守“生态红线”,工作中遵循“有功必奖,有违必惩”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行为给予一定的肯定和支持,形成“爱护环境,全员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针对有破坏水环境、土壤安全、空气清洁等跨越红线行为的企业以及个人给予严厉处分,努力确保维持人民群众生存安全和生命健康必需品的安全。

这是对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的现实回应,着重从生态治理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存质量,确保民众生活环境中能够享有最基础的生存健康之需,符合中国共产党“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向”的工作要求。

2.满足人民享受宜居生态环境

“享受宜居生态环境”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集中反映了人民对居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的渴望。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民生健康的质量不仅具有外在的关联性,更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性,优美生态环境是民生健康的前提,民生健康是生态环境优美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当前绿化贫瘠的生活环境,从而保障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基本生存需求。因此,生态民生建设应切实将“打造宜居绿色生活”作为重点任务来抓,不断保障人民能够享受到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确保最大程度地维护民众的生态权益,进而不断提升生态民生质量。这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民生的奋斗指向,也是习近平“心系民生”的深情体现。

(二)价值取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生态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生态民生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

维护生态公正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相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物质财富可以满足人们的吃穿住行,但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绿色资本,远远不是金钱所能代替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维护生态公正、保障人人享有优美生活环境是保障人民平等享有生存健康权的前提和基础。首先,人民群众都能平等享用美好生态环境提供的自然资源。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在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形态向更高级更替,而这些都受益于大自然无偿的奉献。其次,良好生态环境是提升民众幸福指数的着力点。美好生态环境具有最大的“普惠性”,相对于“小民生观”包含的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它不会因个人社会地位、职业、地区等不同而差异化对待收益群体,在生态权益民生建设过程中充分公平地实现了“代内共享”和“代际共享”。再次,人民群众共建生态文明新样态。人民群众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创造者,他们都为修复生态、减缓资源索取做出了重要贡献,绿色生态产品必须“共享”到每一位群众。

2.“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是生态民生治理的重要遵循

生态建设是以提高人民幸福增长点为目标的重要民生工程,既要追求生态环境“量”上增加,更要达到生态环境惠民“质”上的保证,如果只是简单打造环境的良好状态,但是对民众的生命健康、幸福指数没有实质性帮助的环境治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民生建设,而能够实实在在提升民众生活质量,解决影响他们身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才应是生态民生建设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由此可观,推进生态民生建设应着重关注人民群众所盼之事,呼应他们对生态的绿色诉求。“环境就是民生”是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要大力支持生态利民的价值准则,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尽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绿色产品。

(三)目标指向:以生态产业引领人民“绿色致富”

1.生态产业为民众带来健康幸福

生态产业属于生态经济行业中崛起的新兴发展模式,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平台,增加就业机会,拓展了人民群众的收入来源。生态产业就是其中新增的民生保障领域,它与生态惠民的根本目标深度契合,是有效提高人民群众“三感”的重要渠道。传统产业优先发展工业、农业,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盲目破坏环境,给人民群众的生存健康、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人民迫切希望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宜居在增收无忧的良好环境中。针对民众的这一现实诉求,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11]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绿色生产与发展方式的形成,增加绿色“GDP”,也可以美化生态环境,为民众带来健康幸福。

2.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绿色富民”的科学方法

生态产业是实现生态良好、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柱,它能够对人民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其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可以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助推人民增收添益。习近平强调指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12]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推动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根据特定区域的自然条件状况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地规划产业发展方式,合理升级产业结构。例如,对于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重点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对于生态良好的自然区域,鼓励老百姓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业,不仅提高生活水平,而且也能为人民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创新绿色产业模式,促进经济与生态“双效益”并举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互促发展。历史地看,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人民富裕的必然选择。

三、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时代价值

(一)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民生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与民生思想,具有深厚的价值底蕴,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民生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在推进生态民生建设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态与民生思想作为理论根基,重视自然界与人类的本质联系,深入分析生态民生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统筹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着重从美好生活角度评价人民“三感”质量。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共同体关系,人类得以长久生存发展必须要实现人、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人类要按照自然规律活动,进而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其次,全面解放包含人与自然之间的解放,人与自然联系密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复归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平、友爱的相处状态。再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发展的辩证统一,要按照辩证的方法发展生态与民生建设,更加侧重生态民生的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协同增效。基于新时代生态民生需求愈发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重要因素的现实逻辑,习近平统筹发展生态与民生建设,他创造性提出“环境就是民生”[2]8“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科学论断,赋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与民生思想新的时代意涵,将人与自然关系上升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质量层面,科学回答了提升人民生态民生幸福感的密钥,为新时代解决生态民生问题指引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方案。

(二)科学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为人民群众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坚持从“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来考察和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关照了新时代解决环境治理问题的迫切现实需要,将生态民生问题提升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统筹发展生态民生建设。他强调要重视民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解决好这些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问题是生态民生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根据国际标准,“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时候,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改变而加剧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生态民生问题凸显”。[14]新时代,人民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更侧重于“盼环保”、“求生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科学促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建设融合发展的强有力指导和价值遵循。

(三)显著促进了生态文明与民生建设的良性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变化,民生建设的相关内容、层次也在不断更新、升级,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已由原先的物质满足逐渐转移到生态层面的需求,生态民生成为民生重点改善的工作内容,拓展了民生保障的开展视野。可以看到,开展生态民生工作中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不仅要满足民众对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方面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经济、法治等方面的需求。习近平多次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15]形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建设相融的良性互动样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了“环境就是民生”的治理理念,而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幸福观和获得感,有力推动了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与民生建设的进一步互动交融。

(四)为全球生态民生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如今,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解决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引发的生态问题,建设一个清洁美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球家园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爆发,严重影响了全人类的生命安全,世界各国清醒认识到,在环境危机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各国必须共同参与治理。当代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道路。长期以来,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坚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协定,加强与各国间的环境合作,为世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中国愿意将国内生态民生建设的成功经验同世界各国人民交流分享,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价值参考。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清洁能源项目、建立低碳智慧型城市等,为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态福利水平提供了中国力量。总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不仅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思想指南,也为世界各国贡献了“绿色发展与造福人民”共赢的中国力量。

综上所述,人民的健康与居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全方位推进生态民生建设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以不断满足人民良好生态需求为奋斗指向,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为总基调,以建设美丽中国、清洁美丽世界为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新征程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新起点,在生态民生建设新发展阶段的赶考路上,应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指引新时代生态民生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护好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奋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福祉。

猜你喜欢
民生群众时代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