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内涵、建设路径和实施策略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2022-03-24 06:50王建伟马金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科体系学科

王建伟,马金福

(1.北方民族大学 教务处,宁夏 银川 750021;2.北方民族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这是对文科地位的高度概括。2018 年8 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在天津大学召开,标志着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开启。由此,新文科从概念提出走向正式实施。相比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的目标显性,新文科在内涵上具有很多隐性特点,在建设路径上缺乏直接的抓手,实施难度较大。对新文科的内涵和实施办法的探讨成为学界尤其是教育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探讨新文科的内涵、建设路径,旨在从宏观上提出新文科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探索适应新文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新文科的内涵

新文科“新”在何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定义和描述。冯果认为:“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其目的在于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是对快速变革的社会生活的主动回应。”[2]这一观点与文科(liberal arts)的本意完全吻合,“liberal arts”这一称谓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杨福家院士在《博雅教育》一书中将“liberal arts”翻译为博雅[3](4),上述观点也是在表达博雅之意。由此可见,这类观点可能只是诠释或回归了文科的本意。操太圣认为:“新文科的效用不应该在工具主义层面,而在于知识生产与教养培育的有机结合。”[4]龙宝新认为:“新文科是文科集群化丛生的学科共生体,是中国价值内联而成的学科集成体,是全面释放文科内能的学科功能体,新文科具有时代性、中国性、世界性与技术性。”[5]黄明东等认为,我国“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源于新时代新形势下对已有文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是在对其发展性、突破性、创新性重视不足的背景下提出的,倡导融入新技术元素,推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形成具有中国学派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新文科,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大师级人才[6]。笔者认为,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去定义新文科略显浅显。诚然,在新文科提出之前,中国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都在探索适应需求和创新的学科交叉,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反思的角度去理解新文科,“新”的深度和广度将有很大不同。综上所述,新文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文科要紧扣新时代中国发展需求。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中国模式和中国之治独树一帜,中国倡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逐渐在诸多人类共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新时代构建中国模式和中国之治的新思想、新理念,并服务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如何解读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并突破政治和意识形态壁垒,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新文科提出了挑战。正如周毅等认为的,新文科的战略意义在于“五个需要”,即建设现代化大国和科教强国的需要、彰显文化自信和培育新文化的需要、参与并融入国际交流语境的需要、高校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7]。同时,构建中国之治的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从理论角度提升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话语权即话语体系也是新文科的重要目标。

其次,新文科要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上有所创新。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学术体系,学术体系的源泉在于学科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文学科的危机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反思我国文科的建设及改革历程,长期以来,主要基于西方人文学科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补[8][9][10]。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临“两个变局”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课题时,话语体系显得力量不足,这就对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提出了时代命题。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夏文斌指出,对外经贸大学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中国自己的对外贸易理论体系,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满足中国日益走向国际治理中心的需要[11]。该校的国别研究院、国家开放研究院、全球价值产业链智库等研究机构为应对中美贸易冲突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在学科体系上充分交叉融合方能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比如“脱贫攻坚”“双碳经济”等重大现实问题与发展战略,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完成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突破。学科交叉融合不仅使学科之间产生“物理效应”,而且使其产生“化学效应”,从而产生新的学科、新的学术成果。因此,新文科既要解决新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更要着眼未来。

再次,新文科要落实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2]“树人”就是要培养人才,“立德”就是树立品德,“立德”是修炼人的社会属性,“树人”是开发人的工具属性,培养人才就是通过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使人能够胜任某个专业技术领域的需求并创造价值。古人云:“君子不器”,人应该具有修身、齐家、治国的素养,否则就会德不配位。在中国高校,要在“立德树人”上下足功夫,用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深入反思,文科教育游离于工学等学科之外,在培养方面还有许多完善的空间。

二、国内高校新文科研究与建设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系统,以“新文科”为主题,在2019年“新文科”概念提出之前的相关文献不足20 篇①本文所用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自2019 年4 月开始启动新文科建设以来,研究开始活跃,2019 年97 篇,2020 年370 篇,2021年增至1 228篇(如图1所示),表明新文科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热度不断攀升。

图1:2019~2021年CNKI“新文科”相关文献年度趋势

综观2019~2021 年“新文科”研究文献的主题分布可知,主要主题分布占比排名前四的分别是“新文科”(占40.77%),“文科建设”(占9.56%),“人才培养”(占5.09%),“课程思政”(占3.25%)。这一统计结果表明,虽然研究文献数量上升较快,但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如对新文科的来源、内涵解读、建设意义等的探讨,而对新文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问题研究极少。由此可以看出,新文科建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内涵式建设还需较长的发展历程。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文献主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2.70%)、中国人民大学(1.59%)、中国传媒大学(1.47%)、山东大学(1.41%)、上海外国语大学(1.35%)、南京大学(1.29%)、武汉大学(1.16%)、上海交通大学(1.10%)、北京大学(1.10%)、苏州大学(1.10%)等。由此可见,新文科研究比较活跃的是办学层次较高的以文科为主的大学和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

笔者对有关“学科建设”的研究分析发现,将新文科推进到学科建设层次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文科专业,比如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媒、文艺理论、美术、雕塑等专业,鲜见真正体现学科交叉融合乃至新的学科出现(如图2 所示)。当前,按照新文科要求或愿景进行的学科建设速度并不理想,创新不足,跨学科(特别是与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等的交叉融合)、超学科研究,进而落实到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等方面进展缓慢。

图2:2019~2021年CNKI“新文科”相关文献的学科分布图

三、北方民族大学新文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路径思考

(一)建设现状

北方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民族类普通高等院校,是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研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学校现有10 个学科门类76 个本科专业。文科涵盖了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7 个学科门类、41 个本科专业,文科专业占53.94%,文科学生占50%。学校1984 年建校,办学历史较短,在学科建设方面积淀不深。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基于办学宗旨和定位已经形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对新文科建设有着急迫的需求和极大的探索空间。近年来,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不断推进新文科建设,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一,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学校于2017 年成立了教育部卡塔尔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和巴基斯坦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助力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愿景,而且集合了语言、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学科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搭建人才交流和培养平台。

第二,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为主要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智力支撑。2020年成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旨在加强民族团结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加快提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水平,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第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学校新文科建设,探讨新文科如何从理念、政策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层面。2021年3月16日,学校特邀校外有关专家做专题讲座。专家从新文科的探讨、全国新文科建设进展、高校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探索、新文科建设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对推动学校新文科建设发挥了启发和指导作用,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四,为深入推进民族高校文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凝聚新文科建设共识,2021 年5 月8 日,学校举办了“新文科建设与专业发展高层论坛”。来自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郑州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新文科建设建言献策,交流经验。

第五,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积极推动二级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济学院以“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为抓手,将新文科的理念贯穿在新的培养方案中,与金融机构合编高质量教材,积极推进“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学院在培养方案中强化产教融合和办学社会化的实践,与宁夏葡萄酒局直属的葡萄酒旅游培训学校合作,为微专业、新专业的建设做准备,利用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融合创新工作站,着力打造旅游公共管理融合创新研究团队。法学院以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班为平台,通过选聘资深法律实务专家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以实务、实训课程为载体全面强化卓越班的实践教学,积极与外国语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合作开设《法律英语》《大数据与法学》等课程。商学院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中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促进专业的跨学科融合,加强工商管理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设计艺术学院积极探索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开发和建设系列“艺工融合”与设计类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

(二)存在问题

目前,学校在新文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建设方向上积极探索,并做了一些重要的工作,但在将新文科建设落实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还未形成新文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总体思路,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不到位;二是二级学院对新文科建设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效果有限;三是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文文、文理、文工的深度交叉融合并产生新的学科专业方向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三)建设路径

1.深入理解新文科内涵,加强新文科建设顶层设计。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时代赋予高等学校文科建设以新的使命。服务国家应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服务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服务解决与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有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是新文科建设的历史使命。学校在新文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是从整体上全面理解建设的理论内涵,挖掘学校在实现“三服务、一增强”战略目标的资源和元素,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的原则、目标和路径,逐步落实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将新文科作为学校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另一架“马车”。

2.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探索新文科建设融合路径。既往的学科理论依据建立在传统文科基础上,其以封闭性、内卷性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规律。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文科的研究范式,打破学科间的藩篱,促进学科融合。为此,要搭建学科交流互通的桥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平台、教学研究项目,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等,整合理、工、文等多学科发展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创新、融合的文科建设与保障机制。加强传统文科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评价、人才培养等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激发新文科的发展活力。

3.改革管理评价体系,构建新文科建设激励机制。科学有效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决定了新文科建设的动力和成效,而新文科建设的需求与传统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存在冲突。因此,学校要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学生能学到真知识、教师能做出新研究、学校能管出新水平;要切实创新文科类的学科专业评估、教学学术评价、教师学生评价等综合评价体系,以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需求,保障新文科建设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