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及推广应用

2022-03-24 08:27曹中涛
山东农机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艺机械化农机

曹中涛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为路径,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农机农艺融合的推广应用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概念及关系

(一)农机农艺融合的概念。农机农艺融合,通俗地理解是在农业生产中,单项或者多项的生产技术集成配套。农业机械化与农艺措施充分结合起来从事农业生产。

农机:狭义上是指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广义上即包括农业生产中为实现农艺技术要求而设计制造的机械装备,又包括运用机械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农艺:狭义上是指农作物的栽培和选种等技艺,广义上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关技术措施的总称,包括作物育种、栽培、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过程及其相应的技术操作环节。

农机农艺融合: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性能和农艺要求相互适应,构成高效协调的机械作物生产系统,使其能在最小的投入下得到最高的产出。

(二)农机农艺融合的关系。农机和农艺从形式上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从二者的内在联系上看却又密不可分。也就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二者是辩证统一、协调发展的关系。只有把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并使之相互适应,才能充分发挥农机的生产效率,调动农艺科技的潜力,从而达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

在农业生产中,单项或者多项的生产技术集成配套,农机的设计制造要适应农艺技术的要求,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也要方便农业机械作业。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农机化主要解决农作物的种植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与农艺结合比较紧密,如精量播种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蔬菜移栽机、蔬菜种苗精播机等设施农业机械的应用,都是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的结果。农机的设计制造要适应农艺技术的要求,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也要方便农业机械作业,两者需相互适应和相互配合。农业生产机械化要与传统农艺相结合,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意义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进入了机器换人的新时代,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直接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意愿,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农机、农艺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随着农业高产优质良种的推广应用,对农机作业的要求越来越精细,迫切需要农机与农艺结合建立研发机制,解决一些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培方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加快改变农民种植养殖习惯差异,促进标准化程度的进展。农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而农机是农艺的物化和重要载体,二者的技术最终都将相辅相成地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才能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对加快农机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农机农艺融合实例

2020年农机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在菏泽市陈集镇、南王店镇建立了农机农艺融合科技示范基地,从整地、播种、植保到收获均实行机械化操作,提高作业质量。农艺专家帮助农户选用丰产、优质、抗倒、抗主要病虫病、适宜机播机收的优良品种。农机专家组织推广应用满足农艺要求的机械化耕作,进行机械深松、精量播种、深施肥、高效植保、节水灌溉、联合收获。2020—2021年平均每年玉米每亩增产5%~15%,小麦每亩增产7%~18%,每亩节约劳动力4个~6个,每亩增收节支300元以上。

四、制约农机农艺融合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群众认知程度低。受传统的农业种植习惯影响,农业生产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式经营方式,人们对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水平。

(二)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融合度低。现有的种植、收获技术模式是在传统的人工作业基础上发展和沿袭下来,有些不适合机械化作业。一些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种养标准化程度偏低等,许多农艺措施尚不能通过机械化手段加以实现,农机作业的潜力和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农艺规范化标准化相对滞后,已经不能适应机械化时代的要求。

(三)基层农技推广体制不相适应。目前全省县级以下的基层农机与农艺仍属于农机与种植两个技术部门,懂农机技术的不懂农艺,懂农艺技术的不懂农机,导致两方面技术很难高效融合。再者涉及项目、经费、业绩等利害关系,两部门之间不能紧密融合,大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实质性的牵手合作。

五、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农机农艺融合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农机农艺共同研究、协作攻关的长效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农机作业规范。二是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栽培、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三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整合农机农艺资源,树立大农业观念,建立协作推进机制,加强生产中的技术交流,共同做好农机农艺融合的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四是改进和创新经营机制,引导并支持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鼓励其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有偿性土地流转,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五是要创新科研及成果推广机制,积极转变以往的农机、农艺相关技术分离科研、推广形式,在行业科研项目中适当加入农机农艺相结合的课题,在农业生产技术人才队伍中增大农机化技术人员比重,以便各学科科研人员良好协作。

(二)打造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应用平台。建立全面覆盖、全程服务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主要农业乡镇基本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分区域建设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构建农机农艺融合的新型主体。通过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机服务主体,打造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示范应用平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化融合、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方式融合,培养一批全程机械化技术能手,可确保形成实用性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同类地区加快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层农业、农机部门技术人员将共同入驻服务,加强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确保规模适度、功能齐全,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三)明确农机农艺结合重点。各级农机、农艺部门应明确重点,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比如:对于农机农艺结合的薄弱环节,要求农艺部门制定相应的标准,从作业规范、技术操作、种植模式等着手,对农作物品种、行距、播期、施肥、虫害用药等进行统一,以便为农机的效率应用奠定基础,农机部门则需要把好农机设备质量关,不断提升农机的适应性,让两者更为科学、有效地结合。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创建农机农艺相结合实践示范区,农机、农艺技术人员和专家积极协作制定科学的种植模式,对农作物品种进行统一,合理开展机械作业,以实现农机农艺的结合,在试点取得成功后,以点带面示范推广。

猜你喜欢
农艺机械化农机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不一样的农机展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