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

2022-03-24 21:52王建辉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

王建辉 冯 昊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87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文化自信,不能“高谈而不根”。关于文化自信的根基,很多学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入手,甚至有的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文化自信的根基。这些看法就民族文化的组成论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的根基放在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上,视野略显不足。其实文化自信的根基应放在更广阔的视域中去考察,不但要重视民族文化组成部分的发展,更要把民族文化当作一个整体,研究文化整体发展的机制。笔者认为民族文化的认知认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全民族文化素质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因此坚定和增进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加强民族文化认知认同教育、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一、加强民族文化认知认同教育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信仰和认可的态度。培育文化自信首先应该对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民族文化基本知识和价值理念等进行普及教育。只有认识才能理解、理解才有尊重、尊重才会认同。“今天我们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文化体系。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绝不只是对其中某一种文化的自信,而必然是对这个文化体系的自信,是对从古至今各历史阶段的文化所凝结的先进文化总和的自信。”[2]中国民族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部分组成,巩固文化自信的根基首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历史、基本知识和价值理念进行认知认同教育。

(一)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历史的认同感和敬畏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相当深厚的实践基础。据科学研究,从5000 年前左右良渚文明开始,中国进入类似国家文明的历史时期。历经夏商周古典时代,中国于公元前221 年进入中央集权统一国家新时期。在此之后,国家制度长期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小农经济长期发展。公元1840 年中国进入遭受西方侵略的历史时期。从虎门销烟开始,中国人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进行救亡图存和谋求独立富强,为中华民族增添了不屈不挠上下求索逆境求变的历史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段中国历史的精神产物。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历经28 年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文化也因此而诞生。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转变;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转变,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这段历史的记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晶,认知认同民族文化首先就是要形成对三段文化历史背景的认识和敬畏。

(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本知识和价值特色的认知认同

1.认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而不中断成为民族基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的内核都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些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认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阐发这些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六种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对当今时代个人、社会、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和建构意义。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阐发有利于当代的思想价值、精神文化是延续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工作;最后,认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还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基本特色。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色是不同的,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走向,只有把文化的变化讲清楚,我们才能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新和流变。以上三点是我们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也是我们认知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2.认知认同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而形成的思想观念、理论成果、优良传统作风和一系列的革命精神。认知和传承革命文化,首先在于讲清楚革命文化的内容,即对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理论成果、优良传统作风、革命精神的具体内容做详细的阐发。其次,认知和认同革命文化,保持革命文化的生命力还在于讲清楚革命文化对于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对党的信心信念有重要作用,而对于广大的党员除了理想信念教育之外,更有党的传统、党性作风、革命精神教育价值。革命文化是新中国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源头,是红色基因,赓续这个红色基因对于党和人民,尤其对党有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不可或缺的价值意义。

3.认知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创造的最先进的文化。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讲清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中流砥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了党和人民的品格和形象,始终引领时代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次,认知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讲清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形成了诸如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工匠精神、探月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不惧困难、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不懈探索、团结一致、国家民族至上的精神品格。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气质。最后,认知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讲清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文化自信,反对资本文化、反对等级文化、反对官僚文化。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中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

二、激发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自信既体现为文化精神的自信,也体现为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道路的自信。”[3]创新创造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能力,我们讲文化自信当然也包括对民族文化能力的自信。中华文化有创新创造能力,当代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创新创造的机遇。激发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这既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需要,也是增进文化自信的需要。

(一)培育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是人类社会的创新成就往往集中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这就是说创新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和创新创造的时代培育创新创造的环境和氛围尤为重要,可以说培育创新环境和氛围是为创新做基础的工作。中国台湾学者将创新的环境和基础称为文化的“培养力”,可见文化创新氛围已经成为文化创新的比拼力量。

1.加强社会开放与文化多样性。文化创造需要以人的自由想象、创意培育和天分开发作为基础,所以文化创造需要激发精神活力的环境。自由的思想空间和多元文化碰撞是激发精神活力的条件,因此,我们应努力创造一个开放与文化多样性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4]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历史上,中国的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传到欧洲,很快得到改进,对欧洲航海、军事和新教传播起到极大作用。同样,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及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我们强调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要加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当然需要对不同文明的开放和包容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在文化对外开放的同时,也需要对内开放,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让多元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交相辉映,让人民群众和文化主体有更多的文化选择。

2.加强文化资源的尊重和保护。人类文化繁荣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后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造。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不但隐藏着人类文明的核心密码,而且为人类开拓未来和应对未知难题提供最重要的资源。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文化资源不仅是对前人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是对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培育,是培育文化创新环境的重要工作。

3.加强政策保障与资金投入。文化发展和创新是需要国家力量介入的大事。当今世界,无论是在民族文化保护,还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政府都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文化创造需要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包括政府、企业、各类基金会和私人投资等各个方面的资金,因此这种投入需要公共政策的制度性框架和清廉有效的行政来保障。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时代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有利于创新创造活动。依托现代科技,将知识信息和数字化、信息化科技手段相结合,将为知识和资源的传播和使用创造更加便捷的条件。

(二)培育创新体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和建立完备的各类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方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包括科技、艺术、金融、工业、贸易、媒体、文博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创造活动,依赖于文化建设主体的发展和壮大。发展各种文化企业、文化类非企组织、研究机构、个人工作室等创新主体,形成创新体系,尤其要形成以企业、科研机构、研发人员为中心的科研创新体系,对创新创造活动非常重要。不同文化主体拥有不同的规模、层次、专长、背景,只有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才能使一切创新活动充分展开,才能使一切创造才华得到发挥,才能使一切创造成果充分涌现。发展和培育各类文化主体,不但需要政府的拨款扶持和文化机构的自我造血功能,也需要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以及各种文化基金会的筹资渠道、社会组织和私人的捐赠等。因此,调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才能使文化主体焕发组织活力。

(三)培育创新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是激发创新创造的根本所在。加快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创新,改革不合理的人才体制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是我国培育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的号召,指明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我们在人才评价体制、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改革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和制度方面下功夫。在人才评价体制上,需要我们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破解简单靠论文、靠学历、靠奖项评价人才问题;在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上,需要我们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在改革管理规定和制度方面,要求破除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为科研人员松绑,使他们有更大的自主权、省心办事、集中精力潜心研究。青年人才是人才梯队的重要一环,培养青年人才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大事。培养青年人才,需要我们畅通青年人才培养渠道,改变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青年人才还需要容忍青年人冒险、不羁、挑战权威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对文化自信问题的观察和思考,需要我们放眼于民族文化素质、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可以说国家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

(一)大力发展教育

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把教育当作立国之本。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的文化素质提高服务。教育的思想理念及其教育内容本身就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活动内含着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教育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

1.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当今全社会都已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和居民都有愿望以更大的比例投资于教育。党和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领导最重要的就是关注教育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对于教育资金的增长速度、拨款到位以及使用情况应有制度化的设计和有序管理。

2.推进教育公平。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基础教育公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的。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公共产品,应该让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因此我们要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要让人民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享有教育选择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

3.建立良好的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水平。如果说以前的教育更多在宏观上进行体制改革,在提升办学条件和扩大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那么新时代的教育则应该在培养人的素质上,提高教育内涵发展上下功夫。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地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5],同时我们还必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为此我们应该坚绝进行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同时扩大教育开放。

4.推动教育现代化。现代社会教育形势面临巨大变化。一方面知识信息量爆炸,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增快,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正在来临;另一方面,教育的物质手段和教育的机构也发生着变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手段和设备更新着学习方式,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在呼唤着多元教育机构出现。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教育的生产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等成为教育新特点,改进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势不可当。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是人类文化共同的内容。道德具有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功能,它通过内化于心的觉悟、情感、意志和社会外部的舆论氛围对个人的行为产生作用。道德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剂和润滑剂,在道德意识发达和道德规范被遵守的社会,人们生活在稳定和谐的环境氛围之中,心灵愉悦指数和精神境界都得到提升。因此道德建设对于全社会文化文明水平,以及民族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改革和媒体革命以来,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混乱和“滑坡”的形势。一些官员、企业和商人、文化名人、公民道德缺失,对社会公德、家庭伦理、职业道德、个人品德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有鉴于此,党和政府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和思想道德建设整治力度,使思想道德“滑坡”的局面得以改观。现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国家对思想道德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覆盖了未成年人、大学生,全社会各个领域,再次吹响了道德建设的号角。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我们以顶层设计和制度为依据,持之以恒地做基础工作,也需要我们改进当前的工作。一是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始终重视道德建设,继续推进道德创建工程;二是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充分吸收传统中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和人民等积极思想;三是善于使用媒体,进行有效宣传;四是重视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个人、家庭、职业、社会道德规范和各社会团体章程、规范,另一方面要重视制度建设,建立思想道德领域奖惩机制;五是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是提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服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新闻出版等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从而让人民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求不断地增加文化事业投入,建立基本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同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第一,要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新闻出版,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生产体系。这些文化部门在提供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存在着文化产品有高原缺高峰、有数量缺质量的状况,应进一步加强优秀文化作品的供给,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作品,提升文化产品质量。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保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属性的同时,也鼓励公共文化单位提供市场化的产品;二是鼓励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改革,用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解决公共服务质量效率问题。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大变化,也更加重视文化自信的力量。“进入21世纪20 年代,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国家文化战略设计,体现了中华民族源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成就的底气,而且提供了一种超越东方世界‘他者’设限的方法论路径”[6],坚定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推动21 世纪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我们文化自信的理念会更加坚定,这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发挥文化自信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战略目标都将起到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