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2022-03-24 22:42张荣荣
科技创新导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互联网+院校

张荣荣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这一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传统的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加快了各个领域改革发展的步伐。然而,从“互联网+”视域角度看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并不太理想,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全面分析和总结在“互联网+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升教育教学改革质量。

1 “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最初表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将互联网技术融入相关生产要素中,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成,从而显著提升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和创新力,进而能提升生产效率和提高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与教育领域相结合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即“互联网+教育”,这种新型教育形式不仅创新了教育方式和拓宽了教育教学的空间,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助力。

2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在“互联网+”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顺应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且给各个领域工作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其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也需做到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将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使学校取得良好的发展。

其次,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说,也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随着我国“职教20 条”“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出台,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同时,还需确保培养出的技能人才掌握一些基础的互联网知识及技术。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要求。

最后,从学生发展来说,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能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还能使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良好的自主学习探究,从而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思维能力等获得良好的发展[1]。

3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困境

3.1 改革意识淡薄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推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也即要求各级学校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但是,从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现状来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教师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较薄弱,仍采用讲授式、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会降低课堂教学质量,且这种重讲授理论知识、轻技术实践的教学模式也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从而会对其以后的就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3.2 教师信息素养偏低

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互联网+教育”要求,不少高职院校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尝试。但是,在具体的改革实践过程中,不少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淡薄。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度依赖个人经验组织教学活动,缺乏采用互联网技术查询、学习和借鉴同类型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和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教学的意识及能力。

(2)信息知识匮乏。不少教师虽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但对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匮乏,在应用互联网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应用相关技术辨别和处理信息。

(3)信息能力缺位。“互联网+”视域下,不少教师能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载体呈现教学知识和内容,从而改变了既往单一文字呈现教学资源的方式。但是,这些只是教学资源形式的简单改变,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不少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4)信息伦理道德意识淡薄。不少教师应用互联网技术获取相关教学资源时,因信息伦理道德意识淡薄,会随意获取和使用各类信息,侵犯相关知识产权或传播有争议的信息。

3.3 教育教学改革客观条件受到限制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应用“互联网+教育”进行教学改革,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是,要进行“互联网+教育”教学,前期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就易出现“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开发建设成本与收益失衡的问题。而受自身建设资金不足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将难以构建“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从而会限制“互联网+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另外,为推动线上教育的高效开展,往往需要一个明亮、空旷、安静的场地让教师进行线上直播教学或录播,而不少高职院校均难以找到固定的教室为教师提供相应的线上直播或录播,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会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3.4 师生关系异化现象普遍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因素为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师生关系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的淡漠和疏离,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在“互联网+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仍存在自身为教学中心的心理,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多是单向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导致学生只能被迫参与教学活动和机械性接受其灌输的知识,从而会导致不少学生对教学产生反感、抵触、厌恶等情绪,部分学生还会出现与教师呈对立、冲突的状态,而面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为维护自身权威形象,往往会以势压人,从而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僵化,师生关系逐渐淡漠和疏离。这一问题会阻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也会否认教师育人价值[2]。

3.5 教学评价机制不规范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均存在教学评价机制不规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缺乏客观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一听二看三查”教学评价制度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务部门的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小组的听课制度、问卷调查形式的学生评教。这些教学评价制度都是依据评价主体个人利益和自身主观印象进行评价,缺乏客观的立场,从而导致教学评价的客观性较低。

(2)信息化评价缺失。“互联网+教育”是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融合,从而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但不少高职院校均未建立与信息化教学评价的相关机制,从而导致信息化教学的完整性缺失。

(3)教学评价反馈式微。教学评价部门完成教学评价后,多是单纯地公布教学评价结果,并未将具体的评价内容反馈给教师,从而导致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不足,且会对教师教学积极性产生一定的挫伤,从而也会制约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4 解决“互联网+”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困境的策略

4.1 强化教学改革意识,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视域下,高职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革新自身陈旧的教学观念,主动承担起新时代、新征程的教育历史使命,并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发展。要强化自身教学改革意识,则需要教师认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形势,明确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帮助学生实现个体发展价值和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应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技术;同时,还需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也即围绕教学知识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自主查阅和学习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进而能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和发展[3]。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将传统的课堂教授与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例如,将传统课件与Camtasia Studio进行融合,可促进教学课件更加炫酷,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还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3D、AR、VR等虚拟场景创设直观的体验式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活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4.2 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而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又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改革质量。因此,高职院校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高效发展,需要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教师信息意识。引导教师积极学习“互联网+教育”相关的政策、教育理念等,使其信息意识增强,并能主动借助于各类信息工具察觉与自身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并收集相关信息将其加工转换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2)强化教师信息知识构建能力。互联网中虽有海量的教学资源,但并非所有的教学资源均是有价值的,对此,需要强化教师信息知识构建能力,使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相关信息资源,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有效的信息,然后将其整合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3)强化教师信息鉴别能力和运用能力。引导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掌握信息知识挖掘、过滤、筛选等能力,具备用大数据技术对筛选信息的分析能力,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最终筛选出的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有效运用。

(4)提升信息伦理道德意识。引导教师在获取信息知识过程中,需基于信息伦理道德规范、社会道德规范、知识产权法律等合理获取和使用相关信息,不能不加标注地直接运用他人的知识劳动成果,且还需坚决抵制不良信息[4]。

4.3 增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力度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单位之一。为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适当增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力度,使高职院校有充足的资金购置用于建设“互联网+教育”平台的相关设施和设备,才能解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客观条件受限的问题。另外,高职院校领导层也需为“互联网+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条件,将一明亮、空旷、安静的教室作为教师进行线上直播或录播的固定场地,才能便于教师顺利和高效地实施线上教学,从而才能推动教学改革发展。

4.4 大力倡导交往型师生关系

为解决“互联网+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师生关系异化现象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大力倡导交往型师生关系,也即引导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尊重、关爱学生,与学生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互动的、互惠的师生关系,在双向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能共同达到教学相长。构建交往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人格,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自身为教学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其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和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且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动态,以便及时发现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难题。这样,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亲其师,信其道”,唯有互动的、平等的、友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亲近教师,更加信赖教师,并主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术,从而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互联网+教育”教学中,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传播即时、反馈及时等优势,为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助、合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4.5 建立规范的信息教学评价机制

为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建立规范的信息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应借助于“互联网+”视域下的信息技术动态监测教师教学过程产生的各项数据,用大数据技术客观分析各项数据,强化教学评价的诊断、调整功能,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其次,高职院校还需不断更新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互联网技术是时代环境变迁的产物,因此,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也应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在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中应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新技术的运用纳入其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的教学评价作用,并使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不断趋于完善。

最后,高职院校还需建立双向反馈的评价机制,即评价主体需向教师反馈教学评价结果,教师也需向评价主体反馈自身对教学评价结果的想法或异议,通过建立这样的教学反馈评价机制,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认清自身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促进其教学活动良性发展,进而也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5-6]。

5 结语

在“互联网+”视域下,现阶段,我国已有不少高职院校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尝试,但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改革意识淡薄、教师信息素养偏低、教育教学改革客观条件受到限制、师生关系异化现象普遍、教学评价机制不规范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强化教学改革意识,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增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力度、大力倡导交往型师生关系以及建立规范的信息教学评价机制等,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改革质量和效率,推动高职院校取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互联网+院校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