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研究

2022-03-25 00:26张校铭
青年文学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作品文学

张校铭

文学批评,即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及评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对文学的理解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读者对文学的鉴赏力。因此,适当的文学批评可以对文学作品作出正确的引导,提升社会大众的艺术品位,从而促进社会和时代审美标准的形成。现阶段,中国对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仍然研究较浅,科学的文学批评标准还未形成。

一、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现状

所谓文学批评标准,主要是指对语言、艺术、文学等所有艺术门类进行客观批评,因此亦被称为文艺批评标准。在实际批评中,涵盖内容与门类较多。纵观文学理论发展,批评标准以文艺观念和文学观念为基础,是衡量当代通俗文学作品的准绳,因此具有不同流派和取向之争。从基于现当代通俗文学的批评标准和研究现状来看,现代文学批评史主要侧重四个方面,分别为美学、文学历史、道德以及社会与政治批评。结合文学理论,引出的重要理论问题是真、善、美的逻辑关系或是真、善、美中哪个为轴心,而对于真、善、美而言,其实际分别对应着三个取向,即人生价值、教育或道德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因此,在文学批评标准研究领域出现了哪个取向作为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之根本的讨论。

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在面对现当代通俗文学道德标准问题时,“善”应为真、善、美关系的轴心。但是,相似的讨论也自然可推理出,面对现当代通俗文学美学标准问题时以“美”作为真、善、美关系的轴心,以及以“真”作为真、善、美关系轴心的相关讨论与表述。该问题在现当代通俗文学伦理维度更为突出,比如《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中以方法论角度论述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整合伦理学、文学研究方法等的批评方法。在辩证阐释文学史、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的同时,还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价值判断,利用科学标准进行文学批评,从而得到相对准确的现当代文学批评结果。此外,也有以现当代通俗文学审美品性为基础的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理论,比如《文学批评标准新论》中明确阐述了文学作品审美品性的时代性,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审美品性应更为鲜活和突出。由此可见,在对现当代通俗文学进行批评时,要走出二十世纪的发展桎梏,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与要求,使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更要符合当下的时代内涵和审美特征,更新批评标准。因而,从这些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结论来看,此类文学的批评标准逻辑均为选取真、善、美之一,批评标准新论出现也是因为该批评逻辑和时代发展的进步。

二、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特征

一是,属于大众文化范畴。中国的通俗文学大部分是将儒家的道德文化作为中心思想,将释、道等传统文化观念作为世俗的评判标准,本质上具有大众文化的所有特征。因此,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在通俗文学中,作家们往往在意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笔下的作品大多表现人物的生活细节和生活作风,并不在意国家体制或政治问题,因为作家们认为一个人的小节是与治理国家等大节紧密相连的。在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由于通俗文学反映了一个时期市民阶层的真实诉求,所以市民阶层的性质和需求通常决定通俗文学的基本性质,也因此将通俗文学列为大众文化范畴。

二是,具有强烈的媒体意识。通俗文学具有一定的传播行为及传播效果,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逐渐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爆发式的状态。因此,可以说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具有强烈的媒体意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黄金十年”,在这期间所有的通俗文学作品全部由书局主办,通俗文学期刊的连载发表成为当时书局主要的营销模式,通俗文学的影响力迅速在我国扩展。大众媒体能够不断扩大、延伸通俗文学的影响力,现当代通俗文学通过众多大众媒体的改编,根据时代不同的美学特征以及读者的需求,形成众多名称统一的不同文类和不同版本。因此,也可以将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称之为媒体的文学。

三是,具有一定的市场行为。现当代的通俗文学逐渐与现代报刊同步并行,由于报刊的发行及传播是一种市场行为,所以致使通俗文学也成为一种市场行为,并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越来越多的作家将写作当成一种职业,也就是后来出现的“职业作家”这一称呼。随着作家成为一种职业,其创作目的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就使文学创作变为一种市场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创作思路及创作手法,越来越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市场运作通常体现在广告轰炸,这些作品经过市场的运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上的表达,更多是成为生产中的商品,文学色彩逐渐淡化。因此,市场运作虽然是通俗文学赖以生存的源泉,能够带来更多的活力,但也伴随着很多泡沫。

然后,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质。通俗小说其实是类型小说,不论类型和名称的多样化,其中的美学内涵仍然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中国通俗小说的类型化使其故事情节的结构更加程序化。虽然不同时期其程序化会有所改变,但大体思路是不会改变的,这也决定了通俗小说情节的表达方式是通过讲故事得以实现的,也就是以事件的叠加来构成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因此,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通俗小说事件的离奇与情节的曲折成为既定的美学套路,在形式风格上具有很浓烈的传承性质。

最后,当代社会的世俗阅读。通俗文学一般追求读者的最大化,力求覆盖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也可以说通俗文学是“大众读本”,也是当代社会的世俗阅读。大众是现当代通俗文学的主要读者群体,读者从作品中的悲欢离合来感受精神的愉悦与人生的共鸣,读的虽然是作品本身,但体会的却是自我。不论通俗文学的读者怎樣变换,其基本形态和市场诉求无法改变,因此才将通俗文学的阅读称之为“世俗阅读”。

三、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

(一)传统标准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批评标准通常分为不自觉与自觉两方面,不自觉就是在我们接收到各种传统的标准时,我们会运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身边的人或事物,并且对这些标准深信不疑;自觉就是我们修正了各种传统的标准并且采用外界的各种标准。朱自清在论述中国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时,提出“标准”与“尺度”两个概念,其中“标准”就是人们不自觉的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尺度”即人们自觉的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由于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批评标准原则建立在通俗文学不变的性质特征上,是类型化、模式化的文本,将我国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因此,对中国通俗文学“标准”与“尺度”进行分析,本质上是对通俗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辨析,表明批评者不能够用其他作品的批评方法对通俗文学进行分析,需要具备不同的适应性,只有有别于其他文类,才能够确保通俗文学批评具备有效性。

(二)文化标准

由于通俗文学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因此大众文化元素也成了通俗文学的批评标准。首先,在公共道德方面。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体系规范了做人的道德标准,在通俗文学中也有“好人”与“坏人”之分,但通俗文学不能以人性是否表达得淋漓尽致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也不能将某人的意见作为评判标准。其次,是公共空间方面。由于通俗文学具有强烈的媒体意识,会充分地利用公共媒介以获得更大的活力。因此,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占据更多的公共空间,通俗文学在各大媒介中流动,也随之产生很多泡沫。再次,是公共文本方面。通俗文学的文本需要与读者产生共鸣,作家们通过戏剧性的情节、夸大的煽情以及平白的语言,刺激着读者。因此,对通俗文学的评判,需要考虑到其存在的意义与必然性,教会读者如何更好地辨别。最后,是公共评价方面。当前对通俗文学的评价充满了情绪化与粗鄙色彩,虽然不能将这些评价一律抹杀,但还是需要从中分析出能够让通俗文学文本得以创新和创作的动力,使中国的通俗文学注入新鲜活力。

(三)市场标准

基于新时代网络、报刊以及电子书的发展,为当代通俗文学作品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在此条件之下,大众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以及其占有的市场行情,也成了新时期对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之一。读者即市场,当代通俗文学是介于鄙俗文学和高雅文学之间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它之上的高雅文学不以取悦读者为目标,注重精神上的创造以及传播其作者的能量思想。而鄙俗文学,则是不择手段地去取悦读者。当代通俗文学作为中间层次,则应该有选择性、有目的性、有条件地去取悦读者。在市场批评标准中,通俗文学能够在保留文学手段以及文学品格之下,极大程度上满足大众消遣休闲以及娱乐调情的功能,此项也成了其重要的批评准则之一。在文学市场的竞争过程中,通俗文学应具备较强的流动性,其题材和内容应能被大众快速接受,而“畅销读物”也是通俗文学成功的一种标签,所以评估通俗文学的价值要参考市场标准。

(四)历史标准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需要基于历史的视角进行评判,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只有依据当时特定的文化情境及历史环境才能够充分地理解相应时期的文学作品。因此,通俗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其文学结构及批判主体都基于一定历史文化的背景,在开展通俗文学的批判时应当具有相应的历史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将通俗文学作品进行美学与历史两种视角的评价,既体现文学作品的特殊规律,也体现了历史的普遍规律,从而实现特殊规律与普遍规律的统一。文学评价者可以将中国现当代的通俗文学作品视为一种关联性的历史,展现不同时期人类生存与生活过程的历史,在研究一部文学作品时,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其产生的时代下所发挥的价值,也就是对通俗文学批评的历史标准是对其进行历史性的思考,从通俗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诠释文学作品的价值,并对现当代作家通俗文学作品的历史位置与艺术价值作出科学的评价。

(五)时代标准

时代标准,从本质上来讲是通俗文学批评的社会生成性标准,不是由权威形成的批评标准,而是基于时代变化下众多的批评主体凝聚而成的标准。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而创作的,通俗文学更是如此,对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以及批评都需要具有时代性,任何批评主体都不可能脱离时代的规定。文学批评者在阅读通俗文学作品时需要具备“时代的眼睛”,在具体的生理意义上需要具备“时代的眼睛”,在想象文學作品时需要具备“时代的眼睛”,因为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伦理道德标准,不能对不同时代的作品秉持相同的批评标准,需要不断变化批评标准,才能确保对通俗文学的评判评价维持科学性。对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批评就是在作品的结构中剖析其创作意图,将伦理道德通过隐晦的形式蕴藏在文学作品之中,而文学批评需要在时代标准下审视作者创作意图的时代性。

(六)审美标准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审美批评标准,其实是人们普遍遵循的一个批评标准,同时也受到批评主体的主观意愿影响。批评者通过审美标准进行通俗作品的评判,需要脱离概念化的体悟形态,高度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真正将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来进行评价和分析。批评者需要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积累审美经验,将真、善、美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批评主体自身的审美标准去衡量通俗作品的审美价值,根据中国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以及时代特征进行综合性的判断。不论何种文学活动,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可以让人们暂时摆脱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入理想、超脱的状态中,文学作品的结构往往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刻画,而是对理想世界的审美想象。因此,需要批评者在审美标准中充分地诠释通俗文学作品在预设目的中的现实合理性以及理想审美转化的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普遍滞后,辨析并认真思考通俗文学的批评标准问题,梳理中国自现代以来通俗文学批评标准提出的历史语境变迁,分析我国不同社会角色的评论者对批评标准的制定与表述,以此来构建出合理的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批评标准,让通俗文学成为我国现当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条通俗文学的路径上精准发现其问题,从而作出有效的批评。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文学作品文学
文学批评新生代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