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中口服药用塑料瓶及组件质量标准制定的建议

2022-03-25 00:14陆维怡吕杨格格
上海医药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口服药塑料瓶药典

陆维怡 吕杨格格

(上海市食品药品包装材料测试所 上海 201203)

口服药用塑料瓶及组件是国内外广泛用于口服制剂的一种包装形式,一般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材料制得,由瓶身、瓶盖组成,带或不带封口垫片,可不经清洗和灭菌直接用于包装口服药品,故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随着国家标准化法的修订,也近一步明确了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各类标准的适用场景和作用。药包材作为与药品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标准制定已纳入中国药典标准建设中,这也为更好地控制药包材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本文梳理了目前我国口服药用塑料瓶及组件标准的现状及国外标准情况,分析了在药包材实行关联评审的背景下,从更好保证药品质量出发,提出在药典药包材标准的建设中制定这类产品质量标准的路径。

1 口服药用塑料瓶及组件标准概况

1.1 我国口服药用塑料瓶及组件标准

药包材开始实施注册管理后,自2002 年陆续发布实施了六辑质量标准试行稿,其中涉及口服药用塑料瓶及塑料组件的有7 个,分别为口服液体药用聚丙烯瓶、口服液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口服液体药用聚酯瓶、口服固体药用聚丙烯瓶、口服固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口服固体药用聚酯瓶、口服固体药用低密度聚乙烯防潮组合瓶盖。2015 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版的《国家药包材标准》(简称YBB 标准)也对上述标准进行了勘误和修订[1]。

201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首次收载了9621(药包材通用要求指导原则)和9622(药用玻璃材料和容器指导原则)两个指导原则,标志着药包材标准纳入了药典体系[2]。在中国药典2020 年版中又增加收载了应用较广泛和成熟的16 个通用检测方法[3],其中也包含了口服药用塑料瓶及组件的测试方法,如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水蒸气透过量测定法等。

1.2 国外相关药包材标准

在欧、美、日等国家药典中均收载药包材标准,不同国家又有所差异[4]。在美国药典中,661 塑料包装系统及其构成材料(生效日2020-11-10)[5]的范围包括药品、生物制品和膳食补充剂包装用塑料制品,涉及材料有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试验项目包含鉴别、理化测试(重金属、不挥发物)等,不需要进行生物试验。而2025-12-01 生效的661.1 塑料构成材料、661.2 塑料包装系统则将材料和包装系统划分为2 部分[6-7]。661.1 测试项目中包括材料表征、理化测试,涉及的材料增加了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6等;661.2用于药品包装的塑料组件和包装系统,列出的口服包装的塑料产品测试项目除理化测试外,根据保护功能和风险评估的需要可增加透光率、化学物质适用性评估,但也不需要开展体外生物试验。

欧洲药典的塑料类[8]分布在3.1 材料和3.2 容器2个章节中。除注射、眼用及血液接触产品外,有3.1.3 聚烯烃,3.1.10 用于非注射水溶液用容器的非塑化聚氯乙烯材料,3.1.11 用于口服固体制剂用容器的非塑化聚氯乙烯材料,3.1.15 用于非注射用制剂用容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3.2.2 医药用途的塑料容器和密封件,从鉴别、溶出物、添加剂、残留单体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日本药局方18 版没有单列的口服药用塑料产品[9],7.02 列出了塑料容器试验方法,如炽灼残渣、重金属、细胞毒性等。

综合上述国外药典标准来看,除了美国药典在塑料部分有涉及口服用途塑料材料和制品的考察项目及指标外,其余药典中塑料材料作为一类材料,涵盖了不同的用途,列出了通用性要求,收录了部分测试方法,同时也提示根据不同的产品风险和需求选择相关的项目进行质量控制,不局限于药典所列检测项目。

2 药包材管理方式的变化

在药包材实施注册管理阶段,YBB 标准是产品注册的主要标准依据,起到了很好的质量控制作用。随着2015 年8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 号),拉开了原辅包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序幕。国家药监局《关于进一步完善药品关联审评审批和监管工作有关事宜的公告》(2019年第56 号公告)出台,近一步明确了原辅包管理方式,规定了药包材登记、受理和关联审评程序,提交药包材登记资料要求[10],其中包括口服固体制剂塑料瓶系统和口服液体制剂塑料瓶系统。在这种管理方式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承担制剂质量的主体责任,建立了以制剂为核心,原辅包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很多产品不再硬套YBB 标准,而是围绕药品质量,结合产品特点,制定了企业标准,比如儿童安全包装形式等[11-12]。

3 现有口服药用塑料瓶及组件标准的不足

从上述分析可见,口服药用塑料瓶包装系统涉及的7 个塑料类标准在行政审批阶段对控制药包材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管理方式和行业的发展,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能充分发挥国家标准对于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企业制定个性化产品标准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以口服固体药用塑料瓶为例,目前仅有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酯3 种材料,如采用这三种以外的材料,则没有标准可以执行,需制定企业标准。但是涉及不同材料的安全性要求,如何使制定的标准科学合理,无法从现有标准中获得指导。

②相同用途产品标准内容重复,以口服液体药用塑料瓶为例,按照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酯材质分别设立了3 个标准,但是标准内容除密度等指标有差异外,其余内容基本相同,且配套的盖子控制要求仅在附件中提及,与目前从药品使用角度出发的包装系统整体质量控制的理念存在一定差异。

③现有标准自身存在一些缺陷,在采标时带来困惑,如市场上口服固体瓶产品带封口垫片的包装系统和不带封口垫片的包装系统都在普遍使用,但在标准中没有明确其适用范围,在采标中对于组合性能有关的项目检验时是否可带垫片存在疑惑。又如鉴别项目“红外光谱”,规定样品“红外光谱应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一方面对照图谱没有准确的定义,“基本一致”的把握也缺乏量化的操作性。

4 中国药典中口服药用塑料瓶及组件标准的制定思路

4.1 关注和发挥国家标准对个性化产品标准的指导作用

根据国家标准化法,对于没有国家标准或要求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制定企业标准。药包材采用新的关联审评的注册管理模式之后,药品持有人作为包材使用的主体责任人,自主化意识不断提升,即便是同一包材,用在不同的药品上时,也可能有差异化的质量控制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新产品、新材料等的运用,都会导致出现更多的企业标准。所以药典药包材标准对企业标准制定的指导作用也就尤为重要。对口服药用的塑料瓶产品而言,药典标准制定时,可结合产品共性与用途个性,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合并整合为口服液体和口服固体两类产品通则,不局限于某一个产品,而是对这一类产品提出质量控制的要求;同时从药品角度出发,将原来单一的瓶或盖的标准拓宽为包装系统,考虑整体安全性、保护性,从瓶身、瓶盖、组合性能三方面,设立相应的鉴别、理化性能,以及包装系统的阻隔性能、微生物限度等;在项目和指标的设立上,兼顾共性和特性,给予必要的说明和区分,更好地指导企业根据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标准。

4.2 优化标准项目设立,突出重点

引入风险评价的理念,参考国外药典,质量控制与产品用途相关联的方式,对于口服药用塑料瓶包装系统及组件而言,作为低风险产品,生物试验可以通过早期评价来判断风险,不再简单将生物试验作为检测项目列入标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试验,达到既保证产品安全又更为科学和经济的目的。而在化学安全性上,则应结合塑料材料配方和工艺特点,增加相关的单体、添加剂等控制要求,如聚酯材料的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项目的设立。

4.3 完善标准内容,科学明晰

解决原YBB 标准执行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些缺陷,口服塑料瓶及组件产品标准进一步明确适用范围。对于红外鉴别项目,可采用与典型样品图谱一致的提法,结合包材备案管理的要求,在表征产品材料的同时,考察其与申报时配方的一致性。对于不规则组件如盖,供试液制备采用重量百分比提取方式,增加可操作性和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5 结语

口服药用塑料瓶包装系统相关标准20 多年的发展,是我国药包材标准发展的一个缩影,也见证了药包材管理模式的不断探索和行业技术能级的不断提升。建议在中国药典2025 版制定过程中,应贯彻新发展理念[13],在国家药监部门和药典委员会的统筹领导和谋划下,借鉴各国药典长处,结合我国实践经验,形成能更好地保证药品质量,促进行业发展的中国特色的药包材标准。

猜你喜欢
口服药塑料瓶药典
神奇的气压
塑料瓶回收分离粉碎一体机的设计
备用口服药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还有多少“穿山甲”需从药典除名
标准化口服药发放流程,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塑料瓶的涅槃
使用PDCA循环降低病区口服药管理缺陷率
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编制完成
《中国药典》2010版毒性中药分析
国家药典委员会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三部增修订内容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