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

2022-03-26 11:15陈长江
群众 2022年4期
关键词:长三角集群产业链

陈长江

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未来优势和主要竞争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方式方法,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以点带面加快一体化进程。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提出,要“紧紧围绕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机制体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下,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既为增强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加快长三角产业链整体升级提供了重要路径。

党的十九大以来,长三角一市三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体化”和“高质量”,探索开展了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跨区域产业合作,在产业合作载体、产业协同创新和跨域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有效提升了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建设产业合作载体。加快建设一批跨省产业合作载体和产业联动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环沪地带,如上海自贸区嘉善项目协作区、宁波杭州湾新区浙沪合作示范区、G60科创走廊等产业合作载体。加速推动跨省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开展5G建设和应用示范。通过建设“长三角百万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核电、船舶、新材料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协同部署,目前已经形成了长三角全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在组织方面,科技部与一市三省共同设立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统筹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截至2021年6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长三角地区设立了19个分中心网络,已经撮合达成技术交易22.5亿元。在机制方面,上海联动苏浙皖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已经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同时放大长三角“创新券”互认互通范围,加速创新资源的流动。在平台方面,搭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36959台(套),切实提高了科学仪器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在载体方面,以打造长三角跨区域创新枢纽为目标,在上海张江建立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打造跨域产业集群。设立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合力推动长三角地区跨域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依托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组建9个产业链联盟,推进跨区域产业链供需对接、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跨区域制造业产业链,中芯、华虹、格科微等龙头企业加速在长三角跨区域布局。

推动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是助力长三角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路径。需树立“一盘棋”思想,以上海为龙头,在产业政策、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资源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形成各扬所长、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政策联动,推进产业协同高效。加快出台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专项规划,谋划长三角圈层发展和轴带发展的整体产业集群、产业带及产业节点。加强对长三角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推动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工程的跨地区、跨部门协调,促进对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构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围绕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建立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围绕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建立人才、信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動的市场机制;围绕企业跨区域转移、跨行业联合,建立资金、项目、GDP、税收等环节的利益共享机制。设立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跨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和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引导和解决产业特色化集聚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

产业链合作,推进产业集群共建。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编制长三角整体产业地图,明确产业链环节、重点企业和上下游核心关联企业以及重点技术分布信息,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合作的思路、方向和空间路径。创新产业链跨区域合作的制度安排,在长三角各地“链长制”改革基础上,推动跨区域的“链长合作”和“链主合作”,突破产业链协调的行政边界限制,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对接合作的平台载体、要素投入、政策配套等。以产业联系、资源共享等为标准,遴选若干跨区域产业集群,建立跨区域产业集群示范。统筹规划跨区域产业集群配套的交通、电力、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会展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检验监测中心等功能性支撑机构建设。围绕生物医药等长三角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公共信息平台,推动集群企业在技术、生产、市场等方面的交流学习。

创新共谋,推进产业升级合作。梳理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采用联合招标、“揭榜挂帅”等方式,调动和联合长三角乃至国内外的科创资源进行攻关。强化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建立长三角科创要素对接和流动机制、科创园区(孵化器)互融互动机制,扩大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和科技创新券覆盖范围。推动长三角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建设长三角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搭建网上技术交易市场。支持成立长三角产学研创新联盟,鼓励长三角地区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强跨区域产学研联动,为产业协同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加强跨区域协同创新,提升G60科创走廊的创新协作水平,加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闵行、浙江宁波等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协同联动。

平台共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产业领域,建设多地共同参与的产业化示范平台。深化车联网集成创新合作,提升车联网跨区域融合互通能力,推进整车制造、车载芯片、感知决策算法等产业链环节的创新应用,培育壮大长三角区域车联网产业生态系统。以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为中心,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平台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按照中试设备互补共享、产业布局错位衔接、市场应用统一完整的原则,建设长三角跨区域物联网超级中试中心,形成覆盖整个长三角的物联网应用高地。推进长三角量子通信干线网络建设,率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量子通信产业生态。

人才共用,推进产学研跨区域融合。构建具备协同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长三角人才政策和人才创新服务,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科研条件、成果转化、专利申请及保护等创新创业环境。围绕人才最关心的公共服务转移接续问题,做好跨区域制度衔接,推进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支持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探索公共服务成本的测算、结算和分担机制,推进公共服务的普惠式开放共享。建立省级层面的人才合作机制,探索人才服务“一卡通”和人才服务保障凭证互认互通机制。统筹长三角各地区的海外引才渠道和平台,共建全球化、常态化的引才网络。协同推进产才融合,以重点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实施“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人才”的“双招双引”模式,促进人才配置的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补协同,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合作建立统一标准的长三角人才大数据云平台,实现高端人才信息深度共享和有效使用。

(作者系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责任编辑:孙秋香

猜你喜欢
长三角集群产业链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产业链春之奏鸣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