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临床指导意义分析

2022-03-27 00:48彭春燕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8期

彭春燕

关键词:中医内科病证;五脏分类法;临床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8--01

引言:中医内科疾病按五脏归经分类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明确记载,《素问》病机十九条是中医审机辨證的精髓。其中,对疾病的病位确定了肝、心、脾、肺、肾和上、下7个部位,突出特点是明确了疾病与五脏的相互关系。由于内科疾病与脏腑密不可分,多数医家倾向于用脏腑分类的方法,直到如今《中医内科学》中还有39种疾病沿用五脏归经分类法,但疾病五脏归经分类,在临床选药归经方面的意义并未阐明。10年前,马威等曾发表文章探讨过中医内科疾病用药归经意义。经过大量临床实践、理论探索和多本教材统计,发现了同样的规律,现报道如下。

1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历史渊源

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基础是藏象学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就有记载,《内经》认为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人体五脏为五大系统:肝系统包括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包括心、小肠、血脉、舌、面;脾系统包括脾、胃、肉、口、唇;肺系统包括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包括肾、膀胱、骨髓、耳、发。每个系统都有脏与腑与器官体表的表里,即脏腑表里相合,临床用通大肠而泻肺中实热,利小肠而治心火上炎,治脾胃病“实则泻阳明,虚则补太阴”等法皆是脏腑相合理论的具体运用。五脏间的生克关系也是整体关系的体现,可以通过调整某一脏来增损其他的脏腑“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这也是脏腑整体观的利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综合了病因、病位、病性等诸要素,其突出特点是明确了疾病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疾病诊治的关键问题,是先“定位”即首先确定疾病所属五脏(六腑),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心”。又因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居上焦,“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所以出现上气咳嗽的情况的根源主要集中在肺部,按照相关要求和原则将咳嗽上气通用药物的归经加以判断,从而准确的确定疾病在五脏的根源,并且将脏腑的疾病判断当做分析疾病机理的主要内容,为人们对于疾病的的准确认识以及用药情况加以准确的指导。在汉代张仲景所编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内经》中所涉及到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扩展,并且创设出了六经瓣证理论机制,是当前仍在沿用的中医辩证理论治疗原则之一,就《伤寒论》来说,其中涉及到的辩证论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六经。六经中对于人体的手足中的十二经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内属于脏腑,六经分证的方法,涉及到脏腑以及八纲的辩证内容,能够对病源、病理、病性、治疗实施等各项问题加以一定的解答,其中经证以及脏腑证也就是脏腑经络辩证中的重要内容,疾病的种类的划分也可以结合脏腑经络来实施,相对应的方剂也对应的明显的归经[1]。在很多的著作中都对于六经的传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展现出了咋付经络相互影响作用的中医辩证论治脏腑的结论在临床病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专业人员的不断深入研究后续也编著了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等相关著作,这些内容都是在六经辨证的前提上进行的。在明清时期之后,脏腑辨证越发的收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所以很多的药物的归经一般都是在脏腑名称后面增加了一个经字来进行标识。在当代很多的中医的代表书籍中,对于归经的称呼都是以五脏六腑进行命名的。腑脏并非只是单纯的代表人体的某项生理功能,并且也是判断疾病的基础,能够更加直观地将疾病的位置加以反应。尽管各个时期的专业医护人员都会从多个角度来对归经加以认知,利用多种方法来对疾病加以认识,判断疾病的根源,但是最终都会融入到脏腑辩证之中,由于归经其实质就是代表脏腑的经络、部位器官,属于完整的联系体,脏腑的病症也涉及到经络的病症,所有的疾病都会通过脏腑归经反映出来[2]。在针对《中医内科学》教材内容进行修改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脏腑归经纶对于中医疾病的分类所造成的影响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最初期的内容对于疾病的名称的确定并没有按照六经、卫气营血、脏腑经络来完成疾病的归类,并且都是从整体上结合病因划分为外感疾病以及内伤疾病,但是在所有内容之中也会设立专门的章节对于各个脏腑疾病症状进行阐述。而对于最近二十年的版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中医名称分类逐渐的转移到了病因方面,所侧重的是结合疾病的病理变化来实施分类,脏腑功能失调一般都是造成疾病的主要根源,所以现如今内科疾病都是按照脏腑来进行分类的。例如:周仲瑛版、吴勉华版以五脏分类为主,将中医内科疾病划分为五脏、气血津液以及肢体经络等几种类型的病症。在著作中尽管并没有对疾病五脏分类理论实施详细的论述,但是在很多内容中却有所提及。内伤杂病尽管较多,但是气病理的变化都是不能脱离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通路障碍、气血津液生成运行失常的根源,所以内伤杂病的分类也可以结合各个脏腑生理变化来进行划分[3]。五脏六腑一般都是会通过对应的经络来将身体四肢以及各个分支部分进行连接的,腑脏的病症一般斗鱼十二经络存在直接的关联,所以腑脏病症还需要结合静脉的循行部位来实施全面的分析。气血津液一般都是通过脏腑化生和输送的,脏腑也依赖其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二者的病变是会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的,气血津液的病变不能脱离脏腑病变而单独的存在。所以脏腑病症牵涉到气血津液,并且与分支经络存在一定的关联。

2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统计研究

2.1《中医内科学》中五脏系疾病药物归经统计

课题组马威等以《中医内科学》中涉及到的相关中医疾病当做研究对象,对于各类病症代表方的药物归经进行了综合分析,最终发现大部分药物归经与疾病五脏定位存在一定的统一性,这就可以表示中医疾病依据五脏分类与治疗药物归经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方中的药物归经具有较为明显的主次性,这也表现出了方中挑选使用的药物具有良好的目的性,结合病变的位置来挑选适合的药物。并且也展现出了中医整体论之中牵涉到的哥儿腑脏之间的关联关系。人体五脏六腑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并且整体上都维持着阴阳平衡的状态,阴平阳秘就表示身体健康。如果任何一个脏腑出现了病变的情况,那么对应的部位就会出现变化[4]。《中医内科学》中明确的指出了在针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最为有效的代表方都是古代的验方,马威的这一发现也充分的说明了,古代专业认识在辩证论的辅助下,在进行用药的过程中,已经将药物归经与疾病脏腑定位进行了切实的整合,这也许就是古方能够被沿用到今的主要原因。五行与五脏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古人对于五脏在疾病中所存在的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药物归经也都是依据的五脏归经,結果充分的说明了各个疾病的治疗药物归经大部分都集中在五脏,这样也凸显出了中医疾病按照五脏进行分类的关键性。

2.2关于气血津液和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中结合腑脏所具有的生理功能以及病变情况,将大部分的中医内部疾病依据性质进行了五脏体系分类论述,并且肢体经络病症和气血津液证单独进行了阐述。在针对相关资料中涉及到的两个病症与五脏病症的类似点以及差异进行了分析我们总结出,首先,书写的形式一样。其次,辩证论治方法都是以脏腑辩证为基础。再有,代表方一般都是选择使用的古代经方。还有,代表方种药物归经综合结果表示,方中药物归经大部分都在五脏归经之中。最后,内科疾病属于完整的体系,气血津液和肢体经络病症都具备五脏分类的规律,可以划分到五脏系统病症范畴之中。在针对王新月等主编的《中医内科学》中肢体经络以及气血敬业病症各类症型代表方药进行总结之后发现,治疗之体经过病症的各项药物之中,归肝经的使用最为频繁,在总体使用中占比大约百分之四十。肢体经络病症一般都是因为外感或者是内伤等因素所造成的,会导致机体出现病变的情况,也会诱发肢体经络的相关病症出现,甚至会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结构失常的情况,肝主要作用就是疏泄,并且也可以调节人体的气机。是为肢体通过运动能量的器官。外感风寒湿邪症状,麻痹经络,气血运行不通畅就会发生肢体肿胀、疼痛、关节肌肉僵硬、活动不灵活的情况。脏腑出现亏虚的情况静脉失衡就会导致肢体麻木、肌肉震颤的问题。肢体经络病症通常都是集中在肢体、肌肉以及关节等重要位置,与肝经循行的位置是一样的[5]。在对肢体经络病症用药归经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发现,在针对这类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使用归肝经较多,在《中医内科学》中所挑选使用的方剂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经方为基础,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前人在针对这类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早已经对气与肝脏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关系进行了了解,遣方使用的药物中涉及到疾病脏腑定位的理念。所以我们将肢体经络病症运用到肝系疾病的治疗之中,以辩证理论为主要依据,临床选药组方结合肝经药物为核心来加以挑选[6]。

3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作用和意义

结合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来挑选最为适合的重要构成理想方剂,这样对于提升中医在临床各类病情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工作中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药物归经和疾病与脏腑归经相一致,就可以准确的对治疗靶点加以明确,从而为治疗工作的实施给予良好的帮助[7]。结合药物归经和脏腑归经相一致为组方的核心,各类疾病的脏腑归经选择使用使用的归本经药物也是不同的,诸如:水肿类疾病的归为肾经,结合疾病归经方剂的挑选选择使用归肾经类的利水药物就可以。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慢性肾炎蛋白尿经方中涉及到二半汤药的成分,尽可能的选择使用性味较为接近的归肾经药物,这样就可以取代其他肾衰合剂药物,通过在实践中加以临场运用对于其作用进行验证。通风疾病的病因大都是因为肝经以及脾肾功能出现失调的情况所造成的,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经方大都是在当归拈痛汤的基础上来实施调控的,保存方剂中肾、脾以及肝经药物,其他药物可以调换成相同作用的归肝经类药物。脏腑辩证体系不但属于内科疾病也是当前最为有用的辩证方法,对于辅助疾病五脏定位实施归经药物的挑选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并不涉及到所有的经辩证论治,诸如那些较为复杂的疾病,在临床中的表现十分的多样,并且会对人体基本技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在针对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来说,很多时候都是以第一个归经为主,药物的治疗效果通常会对归经的范围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范围较小那么涉及到的可能是某一个经,而如果范围相对较大那么可能会牵涉到多个经[8]。对于患有较为严重的脏腑疾病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时候,不能单纯的局限在某个经上,一方中分配各个脏腑归经的量化参数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方剂中药物归经的占比相对较为复杂,对于疾病脏腑归经理论的未来发展和创新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9]。

结语

综合以上阐述我们总结出,中医药将涉及到的药物的特征理论引用到临床疾病治疗之中,对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也可以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主要所用就是对中医辨证中具有较强客观性的规律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但是还需要对药物以及脏腑归经加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立香.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临床意义[J].人人健康,2018(06):102.

[2]王彤,马威,陈菁,管竞环.论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临床指导意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3):1073-1075.

[3]王建东,王卫东.论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临床指导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4):163.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16.34.238.

[4]潘静,马威,管竞环.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临床意义[J].世界中医药,2016,11(10):2184-2187.

[5]陈仁铭,潘静,覃伟.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证分类方法探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06):60-61.

[6]靳宇智. 基于近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类教材的五脏学说建构史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7]刘瑞霞. 脾胃学派及其在当代中医内科的传承[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8]沈会. 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9]詹洁茹,潘静.基于归经理论探讨清热解毒药在中医内科病证中的运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235-236.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