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2022-03-27 23:32李峰,陈传生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3期
关键词:病因症状

李峰,陈传生

摘要: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在猪群中呈暴发性流行。可导致怀孕母猪胚胎死亡、木乃伊胎、早产、流产,种用公猪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价值,出生仔猪大批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发育缓慢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寒冷的季节更易感染发病,同时,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都能被猪伪狂犬病病毒侵入、感染、发病,是危害养猪业的较大传染病之一。为此,本文将猪伪狂犬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归纳总结,为养猪场养好猪,增加饲养效益有所帮助。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病因;症状;防控要点

俗话常说:无肉不成席。尤其猪肉在我国是大部分人喜爱的主要肉食。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猪肉成为居家过日子的大众食品,消费市场逐年增量,猪肉价格居高不下,促使近年出现养猪热,社会上大量资金流入,尤其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的介入,使养猪场呈现出现代化、大规模、高密度、集约化的饲养模式,这样不仅猪群对生活环境条件要求逐步提高,而且还为猪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笔者把危害比较大的猪伪狂犬病进行分析阐述,希望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1 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属,病毒呈圆形, 病毒外面有囊。本病毒是疱疹病毒科中抵抗力较强的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它能在动物的细胞上生长繁殖,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存活很长时间。所以猪群空栏期间如果冲洗和消毒不彻底,很难将伪狂犬病毒消灭干净,致使本病进一步发生扩散或流行。伪狂犬病毒对很多消毒药物不敏感,并且能够耐受低温环境。但是对氯仿、乙醚等脂溶性溶剂和紫外线照射比较敏感,使用这些消毒剂或用紫外线照射可以将其杀灭。

自然条件下可致猪、牛、羊、兔、狗、猫、鼠等发病。通常情况下,猪是伪狂犬病毒的中间宿主,病猪、鼠类及其它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自然条件下,本病不仅通过猪群之间进行水平传播,还可以通过种猪进行垂直传播,这也是本病传播速度很快的主要原因。发病猪只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病毒,种猪还能够通过精液、乳汁等排放病毒,促使本病进一步扩散传播开来。

猪发生本病后,临床症状因猪龄等不同而异,怀孕母猪表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现象,种公猪睾丸肿胀、萎缩等不育症状。出生两周内的猪仔致死率高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能达40%,死亡率在20%左右;成年猪多数呈隐性过程,能引起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滞,增重减慢,饲料报酬低,严重影响猪生产性能的发挥[1]。

2 病理解剖

猪伪狂犬病一般没有特征性病变。主要病变是肾脏可见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消化道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肠炎。当病猪神经症状明显时,脑膜严重充血,有大量脑脊髓液,脾、肝等内臟器官多见浅灰色病死灶,肺脏可见水肿、充血以及坏死点。母猪子宫发生溶解坏死性胎盘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有明显的血管套及弥散性局部胶质细胞坏死。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黏膜、脾以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出血性炎症。肺泡膈核小叶质增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1]。

3 诊断治疗

根据本病的疾病流行特点,例如:猪伪狂犬病在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猪群中通过飞沫、粪便等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水平传播,一般发病猪只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土壤、空气进行污染,还可以对饲喂器具和用具发生污染,进而污染饲料和饮水,对健康猪群造成威胁。也能经过配种、哺乳等进行垂直传播,将疾病传播给母猪和仔猪。本病在全球各地、一年四季都能发病,但在春季和冬季发病几率更高。

结合不同生长阶段的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例如:表现最明显的是出生2周左右的仔猪,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神经症状: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张口呼吸,昏睡腹泻,口水增多,眼结膜发红,随着病程延长,病猪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活动不协调,最后因中毒出现癫痫、痉挛等而死亡。成年猪发病一般是隐性感染,基本没有症状,偶见咳嗽、呕吐,多数一周左右完全康复。母猪感染后主要影响繁殖性能,空怀母猪出现很难受孕,甚至不孕;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等现象;哺乳母猪表现厌食、弱视等情况。公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表现睾丸肿胀、萎缩,失去种用价值[2]。

总之,根据本病流行特点,再结合不同生长阶段发生的临床症状,基本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本病需要通过血清学诊断和动物接种等化验室检测,方能确诊。

一旦发现猪群感染本病,对病猪和无症状猪采取隔离、封闭,并将猪群生活环境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清除所有废弃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杀灭里面存活的病原体,避免疾病逐步发生扩散或蔓延。由于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来进行有效治疗,只能使用抗生素药物来防止继发感染其它细菌性疾病,减少本病给猪群带来的危害,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双黄连、板蓝根、大青叶等来抑制病毒复制,还可以添加黄芪多糖来提高猪群免疫力,尽可能地减少养猪场的损失。

4 防控措施

现在,猪伪狂犬病属于病毒性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来进行治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最有效的措施,猪群净化是重要手段。只有采用以上防控方案,才能使猪群感染猪伪狂犬病毒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逐步完善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杀灭或减少环境中病原体数量,减缓病毒复制速度,减轻对健康猪群产生的威胁。这样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达到防控本病的目的。

4.1 有效隔离

养殖场应做好出入养猪生产区的管理工作,一定严格、严谨、彻底地做好进出养猪场车辆的消杀工作,避免猪只直接接触未经消杀处理就进入养猪区域的车辆、物品及人员。必须进入生产区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洗澡、消毒后方能进入,以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生产区,引发猪只感染发病。同时,在猪场建设时根据猪场所在地区常年主导风向,科学安排不同猪龄的生活区,使不同阶段的猪生活在相应的区间,便于饲养管理和消毒防疫。猪场内合理铺设净道和污道,利于猪场饲料、物品、粪便等的运输。为猪场生物安全打下有力保障[3]。

4.2 免疫接种

根据本地区疾病流行情况,结合本场实际生产,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购买正规疫苗生产厂家毒株对型的疫苗,严格按照疫苗要求进行运输、存放、使用,确保猪只保持高水平抗体滴度,降低猪伪狂犬病发生的几率。规模化养猪场需要在免疫前后进行抗体检测,以便进行紧急接种或补充免疫,维持机体抗体水平处于保护状态,增强猪群抵抗外界野毒的能力。

4.3 加强消杀工作

平时做好消杀工作,正常时候,每周带猪以及猪舍周围使用癸甲溴铵碘复合溶液等消毒剂消毒一次,发生本病后每周消毒两次;消毒液要经常更替使用,以免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还可以将饲喂器具和用具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促使病原体尽快失去活性。消毒液在配制种时应按照该消毒剂说明进行,以防降低消毒效果。

4.4 改变饲养模式

有条件的养猪场最好自繁自养,以免从其它种猪场引进病毒和细菌。确需引种时,要做好种猪场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以免从有猪伪狂犬病的场子引进不健康的猪。引进的猪需要做好隔离饲养,在隔离结束时,经兽医室检验检疫,确定无猪伪狂犬病后,才能和其它健康猪混群饲养。

4.5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应按照猪的营养需求供给相应的全价配合饲料,以满足猪的生长发育,提高饲料报酬,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猪效益,最重要的还可以提高猪只自身免疫力。另外猪场要做好温湿度、通风等的控制,以便给猪提供一个温暖、干燥、通风、舒适的生活环境,促使猪有个健壮的身体,以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害[4]。根据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随时调整圈舍通风或供暖设施,在保证温度相对恒定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圈舍通风量,保证圈舍空气新鲜。适当降低圈舍湿度,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猪群发生本病几率。

5小结

养猪场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除了掌握上述猪伪狂犬病的专业知识外,清楚本病给猪群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日常管理中还要增强责任心,“爱猪如子”,精心饲喂,科学管理,给猪群提供营养丰富的优质饲料,并随着猪群年龄的增长随时更换饲料营养成分,满足猪群生长发育需要,增强猪群体质和抗病能力。同时供给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环境条件适宜,减少各种应激情况。最重要的是完善生物安全措施,在防控本病的关键环节,做好隔离工作,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减少或杀灭环境中具有活性的病原体。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猪只自身抗体水平,增强抵御外界野毒的能力。在猪群发生疾病时,能做到早发现早防控,避免疾病进一步扩散或传播,并尽快帮助猪群恢复健康。这样才能养好猪,增加养猪业的社会效益。

參考文献:

[1]崔煜坤,李相安,李克鑫,等.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J].猪业科学,2021,38(2):101-104.

[2]陈瑞红,马菁.猪伪狂犬病的危害及其综合防控措施[J].今日养猪业,2021(1):94-95.

[3]周军勤.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兽医导刊,2020(23):29.

[4]陈静.猪伪狂犬病流行性特点与防治[J].兽医导刊,2020(19):7.

猜你喜欢
病因症状
猪食用霉玉米中毒症状与防治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原来我们都有病
晕Word
寻找发热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