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早期神经康复的疗效分析

2022-03-27 00:00韦春丽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6期
关键词:静脉溶栓

韦春丽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神经康复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C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超早期C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参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与试验组(额外加以应用早期神经康复),均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0.01-2020.12被我院收治,比较两组治疗总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反应以及血清脂肪因子。结果 试验组在总有效率(93.33%)对比中比参照组(70.00%)高,不良反应(6.67%)比参照组(26.67%)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对比中,试验组评分低于参照组,血清脂肪因子优于参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早期神经康复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整体治疗效果和日常生活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优化血清脂肪因子水平,进一步促进病情痊愈,值得运用与推广。

关键词:早期神经康复;静脉溶栓;超早期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Q9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6--02

临床中将发病6h以内的CI患者统称为超早期CI。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发病后6h内予以快速诊断与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在临床中CI主要指脑部供血发生突然中断,进而导致脑组织缺氧性损伤或缺血的一种疾病[1]。在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绝大多数CI患者发病均较为突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以及病发率,且极易在病情后期留下各类后遗症,在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2]。CI患者发病机制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相比较为复杂,主要由患者脑部动脉血液供应出现血栓和粥样硬化引起,导致管腔出现闭塞与狭窄,进而引起脑部出现急性供血不足的现象,最终诱发CI。临床对于超早期CI患者主要予以溶栓治疗,常用包括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其中最为普遍的便是静脉溶栓治疗。而据研究表明[3],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CI患者,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无法达到远期的治疗目标。临床认为,对超早期C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加以实施早期神经康复,能够有效恢复其移动能力,改善步行功能。临床早期神经康复最佳实施时间一般在24h内。为进一步探究早期神经康复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CI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特纳入60例超早期CI患者展开研究,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纳入我院2020.01-2020.12收治的60例超早期CI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男女各15例,年龄18-80岁,平均(65.24±1.24)岁,病程1-9d,平均(5.23±0.23)d;试验组男女各14、16例,年龄18-80岁,平均(65.22±1.28)岁,病程1-9d,平均(5.27±0.11)d。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年龄在18至80岁之间;(2)患者经核共振血管成像或头颅CT检查确诊为CI[4];(3)存在失语、偏瘫、认知障碍、病情无进展者;(4)基本资料与病历资料完整者;(5)溶栓治疗后依旧存在肢体功能障碍;(6)符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标准;(7)生命体征平稳。

剔除标准:(1)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及脑出血者:(2)存在肺部感染、心脏病以及肝肾功能异常者;(3)以往有过神经功能损伤疾病;(4)双侧肢体均已瘫痪;(5)近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以及慢性心力衰竭;(6)骨折、骨关节疾病影响康复疗效;(7)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拒绝开展康复治疗。

1.2方法

两组均予以静脉溶栓治疗,为患者静脉注射由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生产的注射用阿替普酶(生产批号:国药准字S20020034),总剂量:0.9mg/kg,起始剂量10%于1min内推注完,剩余剂量持续泵入,于1h内泵入,1次/1d。

试验组额外加以开展早期神经康复,其主要措施涵盖如下:(1)运动治疗,由运动治疗师采用Bobath疗法,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将治疗分为三个阶段;①卧床阶段:需要将患者关节处于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体位;②离床阶段:主要为患者采取步行、跨步、站立平衡、重心移动及作坐位平衡等训练内容;③步行阶段:协助患者进行上下楼梯、手杖步行训练、站立平衡以及步行训练等;针对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制定训练时间,一般训练时间以1h为宜。(2)电针治疗措施:将患者体位置于仰卧位,选取极泉穴进行针刺,刺入患者极泉穴下方,以患者上肢肢体出现抽动为宜;另将患者体位置于侧卧位,取上肢中渚、合谷、手三里、外关、曲池、手五里等穴道,取下肢解溪、阳陵泉、太冲、承扶、风市、足三里等穴道,对其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将针刺入得气,并接通电针仪,予以连续波治疗,其中上肢连接手三里及曲池,下肢连接阳陵泉及足三里,其电仪治疗幅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治疗时间以30min左右为宜,每天一次。(3)理療:通过低频脉冲神经损伤治疗仪为患者进行理疗,取患者偏瘫肢体,取其上肢肘肌、肱二头肌、桡侧腕伸肌、尺侧腕伸肌等肌群;取下肢胫骨前肌、腓骨短肌等肌群,以双向不对称方波脉冲波形进行治疗,输出幅度以患者耐受程度或肌肉节律收缩程度为宜。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共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经治疗血管有效再通,神经功能障碍较之前明显好转;有效:患者血管有效再通,生活及工作方面能够独立完成,但行动仍旧迟缓,神经功能障碍较之前基本恢复;无效:患者再度狭窄,神经功能障碍明显,且逐渐加重。显效加有效之和等于总有效率。

(2)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5]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5]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NIHSS总分:42分,评分与患者严重程度成正比。ADL总分100分,评分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

(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包括穿刺部位血肿、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总有效率对比

在两组总有效率对比中,试验组(93.33%)高于参照组(70.00%)P<0.05,见表1。

2.2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前,试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与参照组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ADL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试验组(6.67%)比参照组(26.67%)低,P<0.05,见表3。

3讨论

超早期CI患者在发病6h内能够快速得到确诊与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后遗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可对其生存率构成直接影响。临床虽对超早期CI患者予以静脉溶栓或其他治疗方式降低疾病恶化程度,但其治疗稳定性仍处于欠缺水平,患者治疗后期常出现脑功能异常情况[6]。由于机体认知功能、运动功能以及言语功能均受大脑所调控,故在超早期CI患者采取神经康复治疗,可使患者各功能反应得到改善。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通过激活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对血管进一步扩张,提高颈动脉与椎动脉血流水平,改善微循环系统,增强血流量与动态阻抗,降低外周阻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7]。另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强化疏通血管,且只在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上发挥药物作用,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研究通过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额外予以早期神经康复治疗,通过一系列理疗、电针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可促使患者病变位置神经元数量有所增加,进而达到重塑脑功能提高的效果[8]。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早期神经康复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改善血清脂肪因子水平,为病情恢复奠定基础。临床既往认为超早期CI患者应当保持卧床休息,以促进患者病情恢复,随着临床学者不断研究发现,保持卧床休息不仅对患者病情未起到较好帮助,且极易引发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故此,临床医护人员更加主张早期运动锻炼,通过早期运动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患肢运动功能。另据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NIHSS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ADL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神经康复治疗应用于超早期CI患者,可增加其脑部血流量,改善其脑电图,能够刺激健侧脑组织或病灶附近组织代偿,通过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可降低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畸形以及肌肉萎缩发生风险,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为患者病情恢复提供有力帮助[9]。同时,据相关研究表明[10],神经康复治疗需在患者病情早期进行,介入时间越早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便越有利。同时早期神经康复治疗不仅能够对超早期CI患者进行治疗及检查,还能够对其进行训练及康复评定,进而达到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降低病情恶化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超早期CI患者开展早期神经康复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在提升临床整体疗效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徐伟,李辉萍,贺国华,等.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3(3):284-288.

[2]徐瑰翎,廖涛,万治平. 超早期选择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 贵州医药,2021,45(6):934-935.

[3]吴莘,唐人彦,尹小燕,等. 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1,24(15):1319-1325.

[4]王赫,孙元林. 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于脑梗死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分析[J]. 河北医学,2020,26(2):286-290.

[5]洪震,王丽轩,张丽冉,等. 丁苯酞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氧化损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20,42(6):580-584.

[6]陈武泽,张振军,李应平,等. 超早期神經康复疗法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组织影像学指标、肢体功能及生活品质的影响[J].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20,29(1):8-13.

[7]马灿灿,张熙斌,徐耀,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超早期神经康复的疗效观察[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10):1049-1053.

[8]马志伟,魏垦慧,邓颖颖,等.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20,30(2):173-177.

[9]李刚,吉萍,赵东刚,等. 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8,17(6):434-437.

[10]张仪,魏欣,王博,等. 超早期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6):980-982.

猜你喜欢
静脉溶栓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及分析
分析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评估与护理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时间窗分析
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
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