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22-03-27 05:54黄丽琴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6期

黄丽琴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属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的RNA病毒,当人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即可引起丙型肝炎,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纤维化等病变,严重时甚至使肝硬化、肝细胞癌等发生风险增加,对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传染性疾病,可通过性行为、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感染及传播途径未明确,因此选择合适的检验途径,及时检测丙型肝炎病毒,积极预防及给予对症措施对减少丙型肝炎感染及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原抗体检测丙型肝炎病毒,主要包括抗-HCV检测、HCV核心抗原检测及HCV-RNA核酸扩增检测,在确诊HCV感染、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抗HCV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虽然目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通过上述检测方式已有效降低,但由于HCV感染后至抗HCV抗体产生之间还具有较长一段时间,因此仍有较高感染HCV的风险。随着检验技术不断进步,临床逐渐将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应用至丙型肝炎病毒检验中,具有误诊、漏诊率低、准确率高的优点。本文现针对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丙型肝炎病毒提供良好的检测方式,减少感染率。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抗-HCV检测;抗原抗体联合检测;HCV核心抗原检测

【中图分类号】R5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6--01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可通过血液、性行为及母婴等途径进行传播,且还可通过部分临床尚未明确的途径进行传播,对社会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何预防及减少HCV感染一直是临床研究重难点之一[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全球HCV感染率约为3%,感染数量接近1.8亿人,而我国HCV感染率约为3.2%,感染数量接近4100万人。HCV感染后可引起丙型肝炎,造成肝脏慢性炎症坏死、纤维化等病变,随着病情不断进展,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疾病,同时还可与乙型肝炎重叠感染,加重病情,目前临床仅有20%的丙型肝炎患者经过抗HCV治疗后可痊愈,剩下的80%患者处于持续感染状态[3]。随着近几年来HCV感染率不断提高,丙型肝炎患病数量也不断增加,每年约增加315万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控制HCV感染、阻断传播途径是丙型肝炎防控的重中之重,但临床尚未研制出有效疫苗,早期诊断则成为了防止HCV传播的有效手段。本文现针对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综述内容如下。

1.HCV的结构特点及传播途径

1.1 结构特点

HC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主要由非编码区UTRs及开放阅读框构成,表面分布了膜蛋白,开放阅读框内编码了10余种结构及非结构蛋白,非编码区UTRs包括NS2、NS3、NS4及NS5,其中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其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羟基端具有螺旋酶和三磷酸核昔酶活性,NS5基因上的蛋白为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HCV复制必需的及临床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4-5]。

1.2 传播途径

HCV主要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性行为及母婴。①血液传播:是临床公认的HCV主要传播途径,临床大多数HCV感染者均是通过输血、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及粘膜等途径感染HCV。②性行为传播:通过该途径感染的患者通常性伴侣为HCV感染者,若同时伴有其他性行为传播疾病,可使HCV感染危险性提高。③母婴传播:当母亲为HCV感染者时,在分娩时即有可能造成HCV传播[6-7]。临床研究发现[8],抗-HCV陽性的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危险性可增加至4%~7%,若母婴同时合并HIV感染,危险性可高达20%。

2.检测方法

2.1 抗-HCV检测

抗-HCV检测是临床最早应用于HCV感染检测中的方式,通过检测抗-HCV抗体来对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检测,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检测结果较为准确的优点[9]。临床根据检测过程中所应用的抗原类型及时间将抗-HCV检测分成以下四代:①第一代:以病毒基因组非结构区获取IgG试剂盒所需抗原,应用抗原为C-1003,是HCV非结构基因与人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嵌合后表达的融合蛋白,将其广泛应用于HCV检测中后,其输血感染率有效降低,但仍存在检测时间长、假阳性率高及灵敏度较低,非特异性反应较高的缺点[10]。②第二代:以第一代为基础,在C-1003的基础上增加了HCV核心区多肽C22-3、非结构区抗原C33C、抗-C33C及抗-C22-3,当患者感染HCV后,感染早期体内可出现抗-C22-3及C33C抗体,使检测灵敏度及特异度有效提高,但仍无法排除重组融合蛋白带来的少数假阳性及极少数的漏检情况[11]。③第三代:第三代中加入了重组NSS多肽成分,使核心区抗原比例降低,非结构区NSS区C33C比例提高,从而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及特异度[12]。④第四代: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技术进行血清抗-HCV检测,相较于第三代,灵敏度及特异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3]。

2.2 HCV核心抗原检测

HCV核心蛋白约含190aa,其氨基酸序列十分保守,在病毒增殖及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是HCV感染的重要标志,其检测原理为将基因工程制备的核心抗原免疫小鼠后,以所获得的纯化抗HCV核心抗原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包被物,并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含有与固相包被物不同抗原决定簇的抗HCV核心抗原单克隆抗体作为标记物,将待检血清与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HCV核心抗原[14]。临床研究表明[15],相较于抗-HCV检测,HCV核心抗原检测检出时间提早23~46d,具有检测所需时间较短、操作简单的优点。

2.3 HCV-RNA核酸扩增检测

由于HCV感染后至抗体转阳性之间具有一个较长的窗口期,在此阶段内采用上述检测方法无法获得准确结果,因此仍有感染HCV的风险。通过分析相关调查显示[16],一例抗-HCV阴性器官捐献者所捐献的器官对接受移植者造成了HCV急性感染。临床学者对血站的抗-HCV阴性血浆调查发现[17],其中2%的血浆为HCV-RNA阳性。HCV-RNA是HCV复制活跃的可靠指标,HCV-RNA核酸扩增检测原理为采用逆转录PCR技术,对样本进行裂解、纯化、提取样本中HCV-RNA作为扩增的模板,采用RT-PCR技术对提取的HCV-RNA进行扩增,采用凝胶电泳和PCR-ELISA或TMA检测技术来检测扩增产物,因此HCV-RNA核酸扩增检测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检测快速的优点,临床主要将其分为定性HCV-RNA检测及定量HCV-RNA检测两种,定性HCV-RNA检测多见于急慢性丙型肝炎诊断,可通过采用单份样本或多样本集合的方式来降低输血残余风险度,但对操作技术及设备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在临床应用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定量HCV-RNA检测主要作为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判断指标及HCV基因型的检查方式,通过检测HCV-RNA的量化来获得诊断结果,相较于定性HCV-RNA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4 抗原抗体联合检测

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是随着临床检验技术不断提高逐渐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检测方式,能够有效提高HCV感染窗口期检出率,控制HCV感染。HCV核心抗原的出现时早期HCV感染的标志,而其几乎与HCV-RNA同时出现,因此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可有效弥补上述检测方式的不足之处,在HCV感染窗口期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测结果,从而使临床HCV感染率有效下降。临床学者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血清分析系统同时检测HCV抗原及抗体[18],结果显示,在检测HCV-RNA阳性、抗-HCV阴性方面准确率可达89%;而检测HCV-RNA及抗-HCV阳性的患者时,灵敏度可高达100%;针对抗-HCV阴性患者,检测特异性高达99%。

3.小结

HCV感染可对全球人民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随着国家提倡无偿献血,献血人数的增加导致HCV感染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由于感染后至抗体转阳性之间具有一个较长的窗口期,因此大多数抗-HCV阴性的患者仍存在感染HCV的风险,为有效降低HCV感染率,需在早期采取合适的检测方式。目前临床常见的几种方式为抗-HCV检测、HCV核心抗原检测及HCV-RNA核酸扩增检测,虽具有较高的检测效果,但在HCV感染窗口期无法获得良好检测意义,因此临床逐渐将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应用于HCV感染检测中,为临床疾病诊断及疗效分析提供了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金晶,高智勇,关冲,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人群中抗-HCV、HCV-cAg与HCV-RNA结果的相关性及其联合检测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评估[J].標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8):1277-1281.

[2]寇国梅,郑山根,丁尹娟,等.丙型肝炎核心抗原与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诊疗意义[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20,34(9):619-621.

[3]孟繁君,焦婷婷,杨秀莲,等.化学发光法检测HCV核心抗原在丙型肝炎初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5):588-591.

[4]黄冠成,高国生,胡耀仁.丙型肝炎初治患者HCV-Ab和HCV-cAg检测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15):1845-1847.

[5]陈久凯,张战锋,刘玥,等.HCV-RNA、抗-HCV、肝功能指标对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16):1997-2000.

[6]张怡青,王洁,常静霞,等.丙型肝炎病毒RNA与核心抗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9,13(3):185-189.

[7]陶象男,孙悝,程霞,等.HCV-cAg与HCV-Ab、HCV-RNA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258-1261.

[8]黄成军,程书权.高灵敏度HCV RNA检测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诊断及治疗检测应用[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11(5):379-382.

[9]张如,朱建华,李强.HCV RNA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9,21(2):200-202.

[10]曾庆环,孙亚男,李鹏,等.单项抗-HEV IgG阳性对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21,33(4):229-232.

[11]方伟祯,古文深,房绮梅,等.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载量与HCV?cAg及SOD、FFA相关性分析[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11(5):414-417.

[12]杜玲,张晓红,余焱霞,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自身抗体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9,9(2):106-110.

[13]曹曦,刘学恩,庄辉.血清N糖组学标志物诊断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9,9(3):228-235.

[14]杨自力,张任飞,何欣,等.HCV基因分型、AFP-L3与P53抗体联合检测在HCV相关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10):2226-2229.

[15]宋珊珊,孙婷婷,陆晓芳,等.血清25(OH)D3、hsa-miR-17-5p与HCV-RNA联合检测在丙肝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3):217-220.

[16]靳秀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丙肝抗体联合丙肝核心抗原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131-132.

[17]林潇,王晓晓,宋爱心,等.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水平可作为HBsAg清除的预测指标[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7):673-678.

[18]朴美花,元顺女.慢性丙肝患者血清IL-6、IL-10、IL-32水平与HCV-RNA载量关系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7):11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