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当代价值

2022-03-28 23:31郭俊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实事求是

郭俊

【摘 要】 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革命道路,在党内逐渐构建起一套符合实际的话语体系,即“实事求是”的话语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和解读这一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回顾毛泽东对这一话语体系的探索过程,最后总结这一话语体系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毛泽东;实事求是;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2)01-0051-02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都是以实事求是为前提和基础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作用,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始终体现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品质。

一、“实事求是”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这一话语是毛泽东这一代共产党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作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结概括。一方面,“实事求是”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儒学的务实精神,另一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赋予了“实事求是”新的科学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

(一)“实事求是”的文献之源及求真务实之义

“实事求是”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据考证,“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一书中,书中有言: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从这一层面讲,“实事求是”主要针对的是治学,其中的“实事”并非我们现在所指的客观世界,而是专指古典书籍;“是”也并非我们现在所指的客观规律,而是纯文本意义上的是非之是。这样看来,“实事求是”主要是表达的是治学原则、治经方法和治学态度。

(二)“实事求是”的重“行”精神及实践要义

“实事求是”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儒家学说,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很多思想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比如《论语》中表达的不“怨天尤人”,反对“道听而途说”等。

儒家思想之后逐渐演化为多个不同的学派,其思想精神中尊重事实、重视实践的传统一直传承了下来。比如宋代的朱熹,提出了“先知后行”的知行学说,还有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清代的乾嘉学派等,从这些学派的精神实质来看,其内核都是“实事求是”。

(三)共产党赋予“实事求是”新的内涵

对“实事求是”现代内涵的研究是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的。这一代共产党人在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这其实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经过艰难探索,实事求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实事求是”的定义。这是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这一话语从宏观方面看,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全过程,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走向勝利的根本要求,它是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从微观方面看,“实事求是”在指导具体工作中是非常有指向性的。从“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是对我们共产党员提出的做到“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话语的探索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话语的探索是从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开始的,中国共产党由于早期受到苏联共产国际的制约,在道路选择上很难从中国实际出发去解决问题,这给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带来了许多问题、困难甚至挫折、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这些早期革命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一)认清农民问题:实事求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旧中国来讲,中国革命的关键就在于团结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在经过多次起义和罢工的实践后,1926 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革命首先要分清敌友,并指出革命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能够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这些认识的重要性在于它对未来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意义,这篇文章中对革命的设想是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得来的,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由于共产党力量弱小,事事妥协于国民党,而国民党对于农民运动是持反对态度的,这就使得当时的农民运动受到了党内外的责难。为了回应这些责难,毛泽东在其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明确反对国民党政府对于农民运动的压制,并总结了农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这些观点都是毛泽东通过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后得出的。这一时期,虽然毛泽东在革命中的话语权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是贯穿毛泽东话语体系始终的。

(二)选择路线问题:实事求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础所在

选择什么样的革命路线是伴随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革命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受到苏联“城市中心论”的影响,在这种强大的话语影响下,当时党内不同程度地多次出现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现象。

从1927年到1935年中共中央连续发生三次“左”倾错误——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左”倾错误。这三次“左”倾错误实质上就是犯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错误,让中国的革命事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一阶段,毛泽东根据在井冈山的斗争实际,先后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及《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对革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尤其是向革命队伍及党中央分析了革命根据地存在的必然性及开展根据地革命以来取得的成绩。这是毛泽东通过在根据地的战斗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和认识,这正是“实事求是”的具体表现。

(三)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在短短几年时间连续发生三次“左”倾错误,从本质上看就在于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没有弄清楚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能够解决防止这种错误再次发生的方法就在于切实做好调查研究。

经过丰富的革命实践,为了纠正党内一些错误的思想,将中国革命拉回正轨,1930年,毛泽东在寻乌调查后,写下《反对本本主义》。文中提出了著名观点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明确指出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错误影响,并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实事求是”虽然没有明确体现出来,但是通篇的阐述都是围绕“实事求是”进行的,这也标志着“实事求是”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毛泽东逐渐掌握起这一套话语体系的主动权。

三、毛泽东“实事求是”话语体系的当代价值

“实事求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确立解决了当时困扰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程的思想保证。可以说,“实事求是”话语体系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思想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需要“实事求是”的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奇迹靠的是对“实事求是”话语体系的重新确立。同样,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离不开“实事求是”话语体系,“实事求是”在新时代依然绽放着其真理的光芒,体现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价值。

(一)理论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

实践的推动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理论能否带来正确的指导作用在于理论是否能实现创新,而理论创新最关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唯有时刻关注现实,发现问题,回应问题,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可以解决问题、应对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新时代我们面临着两个大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互相影响。中国在这样的历史交汇期,必然要迎接一系列国内外挑战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我国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回应这些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将理论创新落到分析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上,真正落到解决问题的实效上。

(二)路线选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

不管是革命年代、建設年代还是改革年代,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选对路线,而路线的选择是否成功背后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选对路线,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在于其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也就是其人民立场的坚定性是中国共产党成功之本。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很多战略目标,在这条路上我们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和难关,尤其是在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时,我们应该直面挑战,树立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强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凝聚共识和力量,中国共产党想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必须始终保持其人民立场,唯有如此,才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和辉煌。

(三)中国话语要坚持立足实际的基本依据

当前在资本主义包围圈下,我们的话语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解决了挨打与挨饿的问题后,还要解决挨骂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构建中国话语的过程中,面对目不暇接的外来学说理论,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建立我们的理论自信。

当今世界非常重视话语权建设,这一方面来自于国家的硬实力,另一方面来自于本国理论能否被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正确对待他国话语,要做到实事求是,适用的可以用,但不能够生搬硬套,否则就会邯郸学步,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同时合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中的各种智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其融入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对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理论表达和升华,要立足中国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造出一套有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使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并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9-67.

[2]黄婷.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其启示[J].理论月刊,2019(7):27-32.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