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黏液型涎腺导管癌1例

2022-03-29 10:31户燕姣林东亮管静静邹玉玮谷海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腮腺腺癌黏液

户燕姣,林东亮,管静静,邹玉玮,谷海燕

患者女性,68岁,因左侧腮腺区肿物1年入院。1年前出现左眼无法闭合、嘴角歪斜,半年前发现左侧腮腺区有一约花生米大小肿物,增长迅速伴疼痛。入院后查体:左侧耳垂前下方扪及一质硬包块,活动度欠佳。B超示左侧腮腺内见低回声区,大小4.0 cm×3.7 cm×3.0 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病理检查眼观:涎腺组织1个,大小5.5 cm×5.5 cm×4.0 cm,切面见一肿物,大小3.5 cm×3.0 cm×2.5 cm,灰白色质硬,部分为胶冻样外观,边界不清。镜检:肿瘤组织中见大量细胞外黏液;肿瘤细胞呈簇状、管状、筛状及微乳头状漂浮于黏液湖中(图1);局灶见普通型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 SDC)及导管内癌成分(图2);瘤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核多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见脉管癌栓及神经侵犯。免疫表型:GATA3(图3)、GCDFP-15(图4)和AR均阳性,ER、PR和HER-2等均阴性。

图1 肿瘤细胞巢漂浮于黏液湖中 图2 局部见导管内癌成分图3 肿瘤细胞GATA3呈胞核阳性,EnVision法 图4 肿瘤细胞GCDFP-15呈胞质阳性,EnVision法

病理诊断:(左侧腮腺)富黏液型涎腺导管癌(mucin-rich variant of salivary duct carcinoma, mSDC)。患者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6个月余,未见复发、转移。

讨论SDC属于高度恶性肿瘤,具有局部复发、淋巴结及远处转移风险。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比约4 ∶1,好发于腮腺,常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肿块,可伴神经侵犯症状。本例患者在起病初期即出现了面神经受累症状。

形态学上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似,其变异型有乳头状、微乳头状、肉瘤样、富黏液型、嗜酸细胞型及基底样型等[1]。其中mSDC罕见,2003年Simpson等[2]首次报道4例mSDC,迄今为止仅国外文献报道了10余例[3-8],有文献报道其可发生于肺[9]。文献报道[3-8]的13例mSDC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4~84岁(中位54岁),发生于腮腺2例,颌下腺4例,口底3例,腭部3例,咽旁1例。其中10例为原发性,3例发生于多形性腺瘤的基础之上,组织学以大量黏液为特征。黏液成分为2%~95%,有学者将黏液成分>50%作为诊断该亚型的标准[8]。本例mSDC 95%以上的成分为黏液湖,局灶见SDC和导管内癌成分,全身检测未发现乳腺等部位病变,支持病变为原发癌。

免疫表型:CK7、AR、GCDFP-15、GATA3、HER-2均阳性,ER、PR均阴性。文献报道[3-8]的13例mSDC中,10例CK7、GCDFP-15阳性,7例HER-2阳性,8例AR阳性,并有1例HER-2基因扩增。本例与文献报道一致,但HER-2阴性,FISH检测亦未见扩增。

鉴别诊断:(1)黏液腺癌与黏液性囊腺癌,其与mSDC不同,黏液腺癌细胞较一致,黏液性囊腺癌呈被覆黏液上皮的囊状结构。mSDC中GCDFP-15、AR阳性可资鉴别。(2)黏液表皮样癌:高分量蛋白阳性,PAS染色示细胞内黏液,分子检测CRCT1-MAML2易位可资鉴别。(3)涎腺高级别导管内癌,WHO(2017)涎腺肿瘤分类提出该肿瘤异型明显,粉刺型多见,管周肌上皮存在,缺乏间质浸润,可资鉴别。(4)转移性黏液腺癌,尤其是发生于乳房、结直肠者。激素受体表达多支持源于乳腺,涎腺癌多呈CK7阳性,CK20阴性,而结直肠癌与之相反,可资鉴别。

SDC恶性程度高,60%~80%的患者通常在5年内死亡,约33%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0]。文献报道[3-8]的13例mSDC中,3年病死率为38%(5/13),复发转移率为15%(2/13)。手术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是首选治疗,术后可辅以放、化疗。伴有AR阳性、HER-2扩增可行抗雄激素或靶向治疗。本例行手术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6个月余,未见复发、转移。

猜你喜欢
腮腺腺癌黏液
miRNA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270 例老年人腮腺沃辛瘤术式的选择与改良
管状腺癌伴有黏液腺癌分化结直肠癌临床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基于腮腺径线磁共振测量评估糖尿病患者腮腺形态变化的研究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黏液如何助力清除流感病毒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