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白龙池摩崖石刻群考录

2022-03-29 08:34孙家锋郑明静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龙池政和泰安

孙家锋,郑明静

(1.泰山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2.泰山学院 旅游学院,山东 泰安271021)

一、前言

白龙池位于泰山西南麓,上自百丈崖悬流下掷,似白龙顺峡越涧直泻其中,因以命名。池北有巨石如干,明查志隆《岱史》谓之“石舟”。每当山洪暴发,其石如巨舟行激流中,岿然自若,而雨霁天晴,又如巨龟出水,伏岩晒背,所以又俗称“晒龟石”(1)李荣长.泰山白龙池与黑龙潭[J].水利天地,1995(5) :34 -35.。嘉靖时济南知府杨抚于巨石上镌刻“玄圭石”三大字,后人遂以“玄圭石”称之。石上遍刻宋人题名,间有明刻杂缀。又池东为三元石,上刻“白龙池”“龙潭”等大字。

池上旧有渊济公庙,有司春秋祭祀,早圮,近年又在故址新修“渊济公祠”。其地雩祷始自汉唐,一直持续至明清。清聂鈫《泰山道里记》:“《岱史》云:‘宋元丰五年(1082) ,封白龙为渊济公,始建祠。’县人赵合为记。是池祷雨辄应。”据明汪子卿《泰山志》又有宋元丰五年( 1082) 泰安人赵合撰《白龙殿记》、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 泰安教授王天挺撰《金帅刘瑀填池灵异记》、中统元年( 1260) 泰安州倅李简《谢雨文》、元至正二十五年(2)明汪子卿《泰山志》载路希尹《感泽记》有“况岁乙巳,值天久旱。”清聂鈫《泰山道里记》有“惟元至正时《感泽记》(1365) 泰安知州路希尹《感泽记》、明景泰五年( 1454) 泰安州学正夏靖《感雨记》,俱石刻祠中(3)汪子卿,撰.泰山志校证[M].周郢,校证.合肥:黄山书社,2006,245 -247.,今已佚失。文献中记载的明人李养正《闻安季子话白龙池石屋庵之胜》和王元坤《白龙池》诗,也可能刻于祠中,今亦并佚。周郢于2007 年1 月在白龙池新发现《祈雨之记》残碑,惜只存残额和部分正文( 二十馀字) ,年代未详,从字体看似宋元旧物。其文有“昔宣王”字样,当借“宣王遭旱”之典。

白龙池自然石上石刻,主要集中于宋、明两朝,称之为“白龙池摩崖石刻群”。宋代石刻最早被分别碣尚存,漫漶无撰书人姓名,《岱史》称‘知州路希尹撰’,非矣。”至正朝只有一个乙巳年,即至正二十五年。又清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元明惠公《感泽记》: 正书,至正二十五年,白龙池。……元《感泽记》: 正书,至元( 应是至正之误) 二十五年六月,白龙池上。今漫漶。”据路江云整理《路姓源流暨路氏支祖、始迁祖等概述》中介绍,希尹曾祖父路侁曾于至元十六年(1279) 立路氏家谱碑。按辈分年龄推算,希尹于1365 年撰文是合理的。收入于清初顾炎武《山东考古录》《求古录》《金石文字记》中,以“白龙池宋人题名”为题,下列石刻录文15 条,后有述评:“右在岳西傲来峰下白龙池石壁上,平广计二十馀丈,书曰‘龙潭’、曰‘白龙池’,并大字。其旁皆宋人题名,尚未刓缺,录之得十五首。其文略无重复,自治平迄宣和,六十年间人名字,亦可以想见当日太平之盛。而金元以降,洊遭兵火,名山奥区,委之榛莽,无复有题名者矣。”又考证“弡子”为“张子”,但未考出署名者及时间。清金棨《泰山志》以“白龙池诸人题名三十一首( 正书三十首、篆书一首) ”为题录文,除了全文引用《金石文字记》论述外,又增加新论:“右刻均在白龙池,双崖对峙,南曰‘三元石’,北曰‘玄(4)原书作“元”字,是为避讳康熙之名“玄烨”,今恢复原名。圭石’,宋人石刻殆遍,顾氏所采十五首皆在北崖之阳,显而易见者。近年钱唐江凤彝复搜得正书十六首,均在南崖之阴,幽暗陡险,游迹罕至,自熙宁迄政和内无年月者三首。顾氏得十五首,今又过之,亦可见金石寻求,必由好古者亲历其地,抉苔剔藓而得之。但凭工人摹拓,所及往往十失五六,是可慨矣。”清王昶《金石萃编》以“白龙池题记二十一段”录全文,又加注石刻尺寸、行数和每行字数、书体。书中除了全引《金石文字记》和金棨《泰山志》说明外,又补充了论述和考证:“按白龙池在岱岳西南麓,《泰安县志》云白龙池上有渊济公祠,旱祷辄应,宋祥符中封白龙为渊济公,建祠于此,此题名中所谓白龙祠祈雨取水者是也。题名遍南北两崖,《金石文字记》得十五段,《泰安县志》增补十四段,合之得二十九段;《山左金石志》所得拓本二十八段;《泰山志》共搜得三十一段,最为详备。今昶所得拓本只二十一段,馀皆工人失拓者,其文并见诸书所载,兹不复补录,从其实也。综计二十一段之中,题名姓氏得四十四人,内但署名而不署姓者八人,无从详考。其馀有可考者,入内供奉官李舜举,见《宋史·宦者传》,字公辅,开封人,世为内侍,曾祖即神福也。仁宗时,舜举出为秦凤路走马承受。英宗立,奏事京师。此题治平四年,被命祷祀帝岳,奉香胜概于寿圣节日,先款青帝宫,次诣白龙潭。《英宗本纪》:帝以正月三日生,即位之初,以生日为寿圣节。治平三年十一月戊午,帝不豫,十二月乙未,宰相祈于天地宗庙社稷。史虽不言祷于岳渎、山川,据此题必因不豫而祷祀于帝岳也。英宗以四年正月丁巳崩,是月庚戌朔,丁巳是初八日,在寿圣节后,而舜举之祷祀尚应寿圣节也。”最后又考证了徐安国、刁文叔二人,其馀俱无考。清唐仲冕《岱览》以“( 宋) 李舜举等题名三十一则”为题收录,与金氏《泰山志》相比,优势在于在每条石刻录文下面加注了行文方式( 单独标注左读) 、位置、原录或续录,但在记载位置的时候多有自相矛盾之处。其他志书如孙星衍《泰山石刻记》( 白龙池题名(5)原注:顾炎武云白龙池上宋人题名录之得十五首,今于考古录所载外复搜录得十三首。) 、阮元《山左金石志》( 泰山麓白龙池题名二十九种) 、历代《泰安州( 府、县) 志》等均有不同数量收录。民国李东辰《泰山题石选粹稿本》以“白龙池玄圭石宋代题名( 录《山东考古录》) ”和“白龙池三元石宋代题名( 录《泰山志》) ”为题录入,间或考证,然并无多少新意。今人《泰山大全》《泰山石刻大全》《泰山石刻》《泰山石刻全解》等除承袭宋代题名外,又增加了明代石刻,亦有不少新发现,如下文统计表中的3、7、53、54、55、59 号石刻等。

白龙池石刻群历代志书虽有收录,但缺乏对石刻本身以及相关史实的详细考证,并且文献在录入的时候多有讹误和遗漏,偶见考证也有偏颇之处( 如“张子”其人,见下文) 。今依据最新考察,对石刻群的特点、数量、录文、考证等方面再作细致梳理。

二、白龙池石刻群特点

纵观白龙池石刻群,多数为宋人题名石刻,是泰山石刻中宋刻最为集中的地方。自治平四年(1067) 至宣和五年(1123) ,中间横跨56 年,数量多达三十馀处,约占石刻总数一半。金代仅一处,即36号大定九年(1169) 伊小二郎题记石刻;明代仅见成化、嘉靖、万历三朝;清仅见67 号嘉庆十九年李鸿宾题“名山第一奇”石刻。

石刻内容比较丰富,有谒祠、祈雨、纪事、游览等,其中大部分为游记题名。另一个特点是行文既有左读,又有右读。泰山石刻中明清或民国年间的极少有左读,但此处宋刻有几乎半数以上为左读。与泰山其他石刻一样,白龙池也有毁前人石刻而自刊者,比如56 号石刻被46 号袁《祈雨赞》破坏,但大部分保存比较完整。

因地利之便,题名中有多人为泰安本地官员,如府管嵇景华,邑尉安中立,奉符令林会、龚无党、李珪、董元康,泰安州知州贾宣、仲言永、袁,同知王翰,州判魏祯、郑寿,吏目黄泰,学正任式,训导杨安、许亨,吏杨椊、谷天福,新泰县接迎阴阳官李崇德等。

三、白龙池石刻统计

白龙池石刻群共有石刻69 处( 包括见诸文献,而今已经佚失者) ,具体年代、录文、石刻现状见表1,其中宋刻35、金刻1、明刻10、未详年代者23。

表1 白龙池石刻统计表

编号 名称 年代 录文 石刻现状24 刘子晋等题名 政和四年(1114) 政和甲午仲秋七日东明刘子晋、鄄城李冲季游白龙潭、观百丈崖还,憩于此。完好25 董元康题名 同上 董元康政和甲午重九日,携家来游。质、贽、贲侍行。完好26 范显道等题名 政和五年(1115)漫漶残缺政和乙未□□( 季春) 十七日,来游白龙池上,偕普济范显道、邓公序、钱无咎、孟世夫、党子山、刘子容、刘和仲、宋正之、张子祥、张子明、阎杰之、郝伯洪。27 侯□始等题名 同上政和乙未季春十八日,游白龙池上,偕普济侯□始、范显道、南阳邓公序、临安钱无咎、冯翌、党子山、平昌、世达、中山刘子容、山人刘和仲、宋正之、张子祥、张子明、阎杰之、鹿珍、郝伯洪。漫漶残缺28 董自恭题名 同上 长清董自恭,谒白龙池之祠罢,酌泉石上。时乙未孟冬中澣日。完好29 自恭题名 同上 自恭观元康兄留字。政和乙未孟冬二十日。完好30 陈国瑞题名 政和七年(1117) 莆阳陈国瑞子玉恭谒白龙池祠。俯洞酌泉,少憩而迈。政和丁酉夏前二日。完好31 姜子正等题名 宣和二年(1120) 姜子正、子方、李晋道、刘言可、刁文叔同来。庚子四月十一日。完好32 未详 同上 ……庚子四月十八日。漫漶残缺33 李显道等题名 同上 李显道、张公美、王仲与、张去尘,庚子孟夏十九日同游池上。完好34 李僓等题名 宣和五年(1123) 鄄城李僓,弟倰、侄赣随侍游此。癸卯季春二十八日。完好35 董元康题名 未详 董元康□□□。漫漶36 伊小二郎题记 大定九年(1169) 大定九年岁次己丑五月上旬初一日,因赴竹林打磨至此闷题。伊小二郎记耳。佚失,仅见拓片。37 贾宣题诗 成化十八年(1482)昔人曾此作栏干,今日何妨取次看。百尺悬崖春草绿,白龙身卧碧潭寒。二月二日予念东作将兴,偕僚属谒白龙祠,礼成后见石上有栏干旧迹,盖元祐年间所作,以便观览者也。有感赋此,记岁月云。时在斯者:同知富平王翰,州判泾阳魏祯、宝应郑寿,吏目含山黄泰,学正慈溪任式,训导海宁杨安、汝州许亨也。成化壬寅,泰安州知州封丘贾宣识。完好38 玄圭石 嘉靖十一年(1532) 玄圭石明嘉靖十一年六月望,知济南府事馀姚二檀杨抚安世题。完好39 杨椊等题名 同上 安见吏杨椊、谷天福,新泰县接迎阴阳官李崇德,接本府杨老爹到。嘉靖十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立。完好40 张子题名 嘉靖十三年(1534) 十三年春三日,张子观水于池。完好41 裕斋题诗 嘉靖十六年(1537)嘉靖丁酉予以郁疾,月馀不解,州守言此胜地,遂同往,留此于石。小队行山麓,仙音引翠微。野云依古径,宿雨散晴扉。危石千重起,清泉百丈飞。龙池瞻眺处,竟日欲忘归。裕斋书。完好42 汤绍恩等题记 嘉靖二十三年(1544)嘉靖甲辰冬十二月之望,山东参政安岳汤绍恩、副使蒲坂杨博,从巡抚都御史当涂端公( 廷赦) 祷雪至此。有僧迎而告曰:"此白龙池也,岁旱祷,辄应。"博谓不可无纪,绍恩乃书诸岩石,令泰安守仲言永勒之。完好43 汤笃斋( 绍恩) 题诗 同上 瀑布渊深,白龙之池。雩则取水,迎而祷之。汤笃斋书。佚失44 黄鳌题名 嘉靖二十四年(1545)霖原细流,屈曲而出,可以浮觞;夹流独石,可以盘坐;溪山掩映,岚光洸漾,可以题咏。嘉靖乙巳按察使黄鳌题。佚失45 霖源 同上 霖源,黄鳌书。佚失46 袁images/BZ_40_455_2964_487_3005.png《祈雨赞》万历七年(1579)白龙之潭,渊渊莫测。有祷则应,沛降甘泽。粒食生民,四境既宅。灵承神休,永祀功德。时万历七年七月,不雨。予忧之,祈雨取水于潭。次日即雨,三日后又大雨,龙之为灵昭昭也。故赞以镌石,用彰神龙之功,当永祀云。知泰安州荆人袁完好images/BZ_40_1793_3057_1825_3097.png识。

编号 名称 年代 录文 石刻现状47 米芾题名 未详 米芾观 仅馀“芾”字。48 白龙池 未详 白龙池有二: 一在三元石(“池”字 剥落); 一在池西侧峭壁(完好)。49龙潭 未详 龙潭 完好50云生处 未详 云生处 漫漶51 张天益题名 未详 清河张天益尝谒严公于此。完好52 陈正□等题名 未详 东平陈正□游此,不巳、端彦同游。完好53 卢皋题名 未详 卢皋到此。完好54 刘舜俞等题名 未详 济南刘舜俞、尹崔子。完好55 蔡伯道题名 未详 蔡伯道。完好56 未详 未详 董( 下缺) 贾( 下缺) 同□览。丁□①四月三日。 漫漶残缺57 许大希题名 未详 许大希祈雨取水尝至此。完好58 未详 未详 回自百丈泉,烹茶鼓琴以终清兴。完好59 孙安静等题名 未详 孙安静、王公庙合孙庆之,来题。漫漶60德施斯溥 未详 德施斯溥 完好61白岩 未详 白岩 完好62顾炎武题名 未详 未详 佚失63霖雨苍生 未详 霖雨苍生 佚失64 未详 政和间 政和□□白龙□□□□□龙□□□记上□□□六十□□ 漫漶不清65未详 未详 穆存 完好66 未详 未详 ……游…… 漫漶不清67 名山第一奇 嘉庆十九年(1814) 名山第一奇。嘉庆十有九年春月,江右李鸿宾书。完好68大庭毅久 未详 大庭毅久 完好69 五绝一首 未详 夜深月如镜,潺水伴蛙鸣。情侣话细语,风来松笑声。漫 漶。用白色颜料书写,未见刻痕,疑为近人所作。

四、白龙池石刻考证

1 号入内供奉官李舜举题名为白龙池所见宋代最早石刻,镌于治平四年(1067) 。具体时间是“寿圣节日”,即正月三日,为宋英宗赵曙生日。“寿圣节”见于《宋史·英宗本纪》:“帝以正月三日生,即位之初,以生日为寿圣节。”又《宋史·本纪第十三》:“治平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己亥,寿圣节。”又《宋史·志第六十五·礼十五( 嘉礼三) 》: “英宗以正月三日为寿圣节。”又《宋会要辑稿·礼五七》云:“正月三日,寿圣节。”题名者李舜举,字公辅,开封人。世为内侍。《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六·宦者二》有传。《金石萃编》考证甚详,见前言,此行当有祈祷圣体安康之意。

元丰七年(1084) 四月十二日,又有一位入内供奉官冯世宁“因奉命安挂圣帝殿令、书碑记到此”,即3 号石刻。此刻历代志书均未记载,直到近年才有文献收入,如:袁明英《古刻新觅》《泰山石刻》和张用衡《泰山石刻全解》。题名者袁作“冯□”,张作“冯益”。元丰甲子即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宋史记载:“冯益,康王邸旧人也。王即位,自入内东头供奉官迁至乾办御药院,寻兼乾办皇城司。”官职吻合,但:“绍兴三年,授武功大夫、康州防御使、带御器械。十九年,卒于家。”绍兴十九年即公元1149 年,也就是说他在泰山题记65 年以后才去世,不合常理。《宋史》记载的宦官还有一人姓冯名世宁:“冯世宁,字静之,以入内黄门累迁昭宣使、忠州团练使、入内押班。扬国公主寝疾,哲宗欲夜出问讯,世宁执言不可,帝虽微忤,卒为之改容。再迁景福殿使、明州观察使。至副都知。崇宁新官名,世宁首知入内内侍省事。禁中夜火,使宿卫士扑灭之,既定,令自他途出,盖不欲使知宫省曲折也。徽宗赏叹。进感德军留后。政和初,以内客省使、彰化军留后致仕。世宁出入禁闼六十年,循谨无过。卒,年六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恭节。”史书中没有记载冯世宁的去世时间,按政和初年算,题刻的时间到去世大概30 年左右。也就是说冯世宁四十岁左右任职入内供奉官,并奉命来泰山,从时间推算合乎情理。细审石刻,“世”字特征明显,“宁”字也基本能看清,当为冯世宁无疑( 图1) 。

图1冯世宁题记

白龙池林会( 字贯道) 题名石刻有2 处,与其有关涉者亦有2 处。另外,泰山其他地方与林会相关石刻亦有3 处,基本勾勒出了北宋一个县令一周的工作日常。元祐二年丁卯( 1087) 孟春( 正月) 之初,时任秘书省正字的晁补之来登泰山,因林会无暇陪护,故与晁及之先观岱宗遗迹,后谒白龙之祠(4 号石刻) 。三日,林会与巡山刘孟陪同来奉诏祈雪的兖州太守刘衮登顶谒玉女祠(6)岱顶天柱峰石刻:兖海守刘衮奉诏祈雪,次谒玉女祠,率巡山刘孟、邑令林会登二绝顶,临四观,遍览胜概。元祐丁卯孟春三日。。四日,又陪同刘衮拜谒白龙祠(5 号石刻) ,还顺便游览了白龙池上游的黑龙潭和百丈崖(7)长寿桥西石壁石刻:林贯道、刘逢原同游。丁卯孟春四日。。之后陪同晁补之、及之二人登顶,在避风崖小憩(8)岱顶避风崖石刻:补之、及之、贯道,自绝顶回,歇此岩下。。八日,为了方便游览者参观白龙池,林会在池边岩石上建栏杆( 6 号石刻) ,至今柱窝犹存。此前的熙宁八年(1075) ,时新任宿州掌岳掾林会从兖州太守马默谒帝祠、登绝顶(9)新兖守、尚书外郎马默,自仙源来谒帝祠,是日登岳,遍游东西绝顶。新宿州掌岳掾林会从。大宋熙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这样有林会之名的石刻在泰山就多达六处。据周郢《白龙池题刻中之“贯道”考》,林会,字贯道,由荫补郊社齐郎。历成都双流县簿、新蔡令、韦城宰、奉符县令、苏州常熟知县。以元祐七年(1092) 三月十六日终于官舍。后明成化间泰安知州贾宣题诗中有“昔人曾此作栏干”句,即咏林会“建栏于此,以便游者”之事(37 号石刻) 。

7 号石刻位于池南河道西侧石壁(60 号石刻下方) ,见于袁明英《古刻新觅》和《考寻泰山石刻随录》中,惟误“李孝昌”为“季孝昌”。其名见种放会真宫诗题跋碑第一石,“李孝昌伯衍观”。又《石渠宝笈·卷六》载:“五代周文矩《饮中八仙图》一卷( 上等地一) ,……有‘李孝昌伯衍观’六字。”按李孝昌,字伯衍。大观三年(1109) ,太常寺丞;政和二年(1112) ,太仆寺丞; 宣和二年(1120) ,河北转运副使; 宣和六年(1124) ,京东转运副使。石刻署元祐己巳( 四年,1089) ,题名时间合理,但二者是否为同一人,待考。

长清董元康及其家族在泰山地区留有多处石刻:白龙池有20、21、25、28、29、35 号共6 处;桃源峪有2 处(10)一:“董元康游,甲午( 政和四年,1114) 仲秋日。”桃源峪河道西侧巨石侧面;二:“长清董元康,政和甲午仲秋日访泉石,因携家饮此。质、贽、贲侍行。”河道内巨石上。;岱岳观有2 处(11)一:“长清董元康权宰奉高,携家游瑶池馆,观元功弟题字,怆然久之。政和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质、贽侍行。”佚;二:“长清董元康权宰奉高,受代将归,同王彦文游。政和甲午重九日,崇道继至。”今岱庙双束碑北碑侧面第一层。;灵岩寺有1 处(12)“开封郭季恩警捕方山,长清李胜之、董元康、居中、元发游法定道场,同憩于此。大观二年( 1108) 戊子春季初七日,居中书。”今存,刻地藏殿西墙外石柱侧面。。董元康等题名石刻多达11 处,时间从崇宁元年(1102) 至政和五年(1115) ,跨度达13 年。董元康时任奉符县令,由双束碑石刻可知任期截止时间为1114 年,上任时间未详。民国《重修泰安县志·政教志官吏·历代职官表》: “郑温恭,政和七年( 1117) 奉符令。董元康,政和间权奉符令。”如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此两条应该对调。

14 号赵习之等题名中有徐安国,《金石萃编》云:“徐安国,见孟宗宝《洞霄诗集》,号春渚,未详其贯,尝题一诗于大涤洞,而不详何年,未知与此所题之徐安国即一人否也。”按徐安国,字衡仲,号春渚。上饶( 今属江西) 人。乾道二年(1166) 进士。乾道六年(1170) ,知华亭县。绍熙中,知横州。庆元中,提举广东茶盐。嘉泰二年(1202) ,授湖南提举。有《西窗集》,不传。白龙池石刻时间为元符三年(1100) ,与其生平不符,两处徐安国当非一人。另外,据白龙池宋人题名习惯,习之、安国、居仁、正仲极有可能是“字”而非“名”。18 号石刻与14 号时间紧邻,有皇甫偁、徐端朝、孙之名,笔者怀疑徐端朝即徐安国,孙即孙正仲。端朝,字安国,名与表字互析;之名又见大观峰《纪泰山铭》东侧:“元符三年(1100) 九月廿三日,孙,心贞貌,心有度,表字正仲亦是解释其名。孙、杨景、李尧臣、李敏能同登泰山三顶,观历代遗迹。”亦见种放会真宫诗题跋碑第二石:“徐端朝、孙、王仲康伏览,元符庚辰( 三年,1100) 重阳日。”

16 号韩存中等题名石刻有“岳祠修造”,即绍圣四年(1097) 六月开始,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 十月告成的岱庙重修工役。按韩存中,字持正,颍川人。官侍郎,为张康国所知。在从班十八年,无所附丽,故蔡京不喜。徽宗宣和中知郑州,相传蝗不入境。熟知本朝典故,善论时事。自郑州归老于家。高宗建炎初卒。

26 和27 号石刻题名中的“无咎”在泰山凡四见、“子容”凡三见。岱顶大观峰有一处:“青社张泱和甫,开封钱慎无咎,弟悟颖达,中山刘潀子容,政和甲午( 四年,1114) 季冬四日,同登绝顶,观封禅坛,看日出,步顶还邑。”另一处见王母池吕公洞旁石壁: “无咎、颖达侍亲游此,政和乙未( 五年,1115) 孟冬十六日。”结合几处石刻可知:钱慎,字无咎;钱悟,字颖达;刘潀,字子容,中山人。其中,无咎、颖达二人乃兄弟关系,至于二人籍贯,白龙池署临安,岱顶则署开封。临安县正式定名在晋太康元年(280) ,唐末五代时期为吴越王钱镠的故乡,无咎应即其后人。钱氏纳土后均迁往开封,故无咎一自署临安,一自署开封。两处石刻中“偕”前缺少主语,说明书者另有其人,据这几处石刻中的人名交叉情况,疑为岱顶题名人青社( 借指青州) 张泱。

30 号陈国瑞题名在泰山凡两见,除白龙池外,另一处在经石峪,文为: “莆阳陈国瑞子玉按学奉高,观石经谷,熟视笔画,字径尺馀,非人所能,历千百年曾不磨灭,岂非神物护持,以遗观者。政和丁酉春馀一日。承议郎知县事郑温恭勒石。”“石经谷”即今经石峪,名最早见于王钦若《石经谷诗》(13)诗镌于《种放会真宫诗》题跋第二碑碑阴《泰山之图》右上角,残石今存泰安市博物馆文物库房,杨氏槐西楼藏拓。中有“乱石难寻路,攀萝似有梯”“默捐浮丘侣,时窥般若题”句。及李谔《重修王母瑶池记》(14)见弘治胡瑄修、李锦纂《泰安州志》卷六第三十七页:“自黄现岭,汇石经谷,集水帘洞同为源委”。中。陈国瑞还曾在谷城山( 今济南平阴东阿镇北黄石山) 刻诗,曰:“赏观汉史想当年,今到山头憩石巅。环望谷城瞻庙像,神书一卷后人传。”

31 号石刻题名人姜子正即奉符人姜规,关于题名时间所见志书均记“庚子四月”,笔者实勘后发现后有“十一日”三字,当补。按姜规(1058 -1123) ,字子正。通经史诗文,旁及医道,后补官将仕郎、守郓州助教。又助弟姜矩( 字子方) 入朝为官,居乡乐善好施,口不臧否人物。周郢考证甚详(15)周郢.《姜规墓志》与泰山“六郎坟”[J].寻根,2017(4) :111 -116.,此不赘述。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云:金元以降,无复有题名者。按此说不确,见于( 明) 《泰山志》和《岱史》者尚有元大历间(1328 -1330) 辟世之士所作摩崖石刻(16)见于黄鳌《九日登岱记》,石刻拓手为其徒刘一桂所倩,具体内容不详。和金大定九年(1169)36 号伊小二郎题记石刻( 图2) 。值得一提的是后者镌刻人并非官宦,亦非文人雅士,而是一个身份低微的石匠,这在泰山石刻中比较少见。伊小二郎因到竹林打磨,经过白龙池,见到众多的文人游山题刻,想到自己还要为生计奔波劳累,故于此“闷题”。一个“闷”字把当时为生计奔波的劳苦心情体现的淋漓尽致。此刻刻工粗糙,字迹也不甚美观,但却不失为白龙池石刻群最具特色之石刻。题记左侧依稀见“[食光]小二”字样。[食光]字见《古壮字字典》,意为“喂( 牲畜) ”,有可能即是此人的职业。( 清) 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录有金大定九年《伊小二郎题记》目(17)原书款作“大定元年岁次己丑五月十一日”,依干支推算,元年为辛巳,而九年为己丑,元当为九之论。,石刻原在三尖山,今佚。

40 号石刻的题名之人为“弡子”,到底是何人,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迷。《金石文字记》云: “张字作弡,按刘原父《弡仲医铭》释弡为张,以为张仲之器,欧阳永叔从之,赵明诚《金石录》疑之,黄长睿《东观馀论》则云弡其勿反非张字,考之《玉篇》,信然。然此云弡子则为张子无疑,盖宋人之好奇者,据原父永叔所定之字而用之耳。《宣和博古图》亦有‘周弡伯匜’。此条篆字,大书,无年号,按宋朝纪元无有至十三者,若曰金元,又不合一代全无题名,止此一人也。”《泰山石刻记》又考证“疑是金元人,相传天倪子题”。天倪子即张志纯,有张炼师之称。泰安州埠上保( 今肥城市安驾庄镇张家安村) 人。元代著名道人,曾任东岳庙住持,元世祖忽必烈赐号“崇真保德大师”。重修泰山多处庙观,如南天门、朝元观、会真宫、玉女祠等。

图2 拓片摘自《泰山石刻大全》

今笔者考证此石刻或为明人张鲲所题,依据如下: 第一,此题刻位于37 号明成化知州贾宣石刻左侧,考察白龙池玄圭石石刻分布,中间部位为宋人董元康、林会、陈国瑞等题名石刻,左侧为成化壬寅泰安知州贾宣题诗,右侧为46 号万历泰安知州袁石刻( 磨掉宋人题名重刊) 。按先占中间后居两侧的一般规律,“张子”题名的时间应当晚于成化,早于万历。第二,今五贤祠后石壁有“张鲲至”摩崖石刻,同样为篆书。两“弡”字极为相似。第三,岱庙原环咏亭有张鲲《泰山顶上作诗》碑,字体亦为篆书。诗后署“甲午三月”,甲午即嘉靖十三年(1534) ,张鲲时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张子”题名中的“十三年春三日”如为嘉靖十三年,年月均吻合。张鲲的字体极具个人风格,除此三处外,四川富乐山冷源洞还有其嘉靖十一年(1532) 任四川提学时的题名石刻( 见图3) ,认定四处石刻为一人所为,当属合理。

图3 自左至右:白龙池张子题名;五贤祠后石壁张鲲题名;原环咏亭张鲲诗残碑拓片(杨荣发提供);张鲲冷源洞题名拓片(摘自李戴博文《富乐山冷源洞题刻初探》)

据金棨《泰山志》、朱孝纯《泰山图志》等记载,白龙池三元石有“米芾观”三字题名( 即47 号石刻) ,今漫漶,仅馀“芾”字也已残缺。( 清) 李光暎《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卷十四有《泰山封禅遗文碑》目,其碑文为汉司马相如撰,宋书法家米芾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立碑时间在熙宁元年( 1068) 。47 号未署年月,姑系此年下。

61 号“白岩”二字,或认为极有可能为户部左侍郎乔宇( 号白岩) 所书。正德五年(1510) ,乔宇奉命至泰山祈雨,有《御告文》碑、《登泰山二首》诗刊于岱庙。其《游泰山记》中云“遇崖石可爱者,辄留书”,如题名于岱顶磨崖旁及刻“望海石”三大字于越观峰。自宋至明,白龙池“旱祷辄应”,如42 -46 号石刻皆和祈雨有关,乔宇此行为祈雨,到白龙池留题也在情理之中。

67 号为李鸿宾于嘉庆十九年(1814)巡视东漕时所题“名山第一奇”榜书,旧志皆失载,泰山竹林寺景区管理人员薛峰于2018 年4 月新发现。周郢第一时间“踏月往观”,考证文字及其作者。李鸿宾《清史稿》有传,但字号、卒年等有几处不确,今结合刘晓祥(18)刘晓祥.《清史稿·李鸿宾传》订误一则[J].史学月刊,1993(2) :91.考证,简述如下:李鸿宾(1767-1846),字象三,号鹿坪(陆平),江西德化(今九江)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后迁山东、广西道监察御史,又迁吏科、工科给事中。十八年(1813)九月巡视东漕,十九年五月授东河副总河,二十年正月又升河东河道总督。官至两广总督。

其他能够考证的石刻还有9 号题名者任绍,字承祖,自号无求居士。宋刘子翚有《赠总上人兼简无求居士二首》诗。关于观主杨若冲,民国王次通( 名亨豫) 先生曾于青帝观遗址得绍圣青帝观道士杨若冲碑。41 号卢问之( 别号裕斋) 诗刻,详见“周郢读泰山”新浪博文《卢问之建仰德堂及题白龙池诗》。卢五言律诗序中有“州守言此胜地,遂同往”句,按州守即时任泰安州知州丁方(19)丁方,罗山县人。正德丙子科(1516) 经魁。嘉靖十四年(1535) 任泰安知州。十七年(1538) 元子诞生,命其告谢泰山。。此外岱顶大观峰有卢问之题名残刻(20)孙家锋.泰山大观峰石刻群考录[J].泰山学院学报,2021,43(1) :25 -37.:“……佥事卢问之同登”。42 号汤绍恩等题记考证见“快乐就好”新浪博文《白龙池新发现石刻》。57 号许大希取水石刻,按许大希,严州人。熙宁六年(1073) 进士,元符元年(1098) 叙朝请郎。明人贾宣、杨抚、黄鳌、袁等题名或题诗志书均有载,此不累述。

猜你喜欢
龙池政和泰安
庾雪水彩画作品
龙池鲫鱼 再跃龙门
龙池
方政和
泰安杂记
政和苏区精神的内涵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
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