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构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31 02:35夏雪芬
广西物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建模物理

夏雪芬

(江苏省仪征市仪征中学,江苏 仪征 211400)

0 引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模型是对物理现象的模仿和抽象,融入了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展现了对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建模法是物理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集中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精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模型构建,能够提升知识学习的效率,并让学生在过程和方法的维度得到提升,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本文结合教育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模型构建。

1 模型构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 基于科学思维,明确模型构建过程

模型的构建中融入了科学思维,是个体有条理展开思考的结果。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学生跟随教师利用建模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学生对“建模”的方法并未形成自主意识。因此教师要运用“显性化”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模型构建中的思维步骤,形成清晰的思维路线。在构建模型时,首先要将物理现象简化并以可视的方式显示,使之以符号化的语言展现出来。如在将受力物体简化为一个质点,将地面简化为水平面,将原子跃迁的辐射光简化为箭头等等。这些符号化的表征语言要符合一般性的模型构建习惯,具有便于分析的特点;其次,运用理性思维分析模型,明确模型之中物体的状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系统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模型图中标记物理量,如受力的方向、光折射的角度等等,增添更为丰富的信息。教师要让学生熟悉模型是如何产生的,了解模型是描述物理现象的一种方式,明确模型建构的过程[1]。

1.2 巧用课内素材,培养学生建模意识

各种建构教学都是建立在已有模型基础上的,因此在物理建模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模型学习基本知识,进而了解模型是物理学科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教材中显示的模型密切结合基本知识,具有易于理解的特征,因此是开展模型教学的适宜切入点。例如,在高一物理有关“合力”和“分力”概念的内容中,课本使用两个图展示概念。一幅图显示了向左右两个方向提水,和单独向上提水的情境;另一幅显示了用两根线在左右分别悬挂吊灯,和一根线单独向上悬挂吊灯的情境。教材通过这两个情境,直观地说明什么是合力和分力,并展示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两幅图就是最基本的模型,它们用简洁的图画、符号表征概念,可以有效地促进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先由教师描述一个情境模型,运用语言解说情境表示的意义,然后讲解概念。其次,引导学生参考教师的方法,描述另一个情境模型,通过语言表达提升思维品质。借助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高效建构概念,同时了解模型的表征性意义,促进学生形成建模意识。

1.3 结合物理知识,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3.1 分析生活情境,构建抽象模型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来自生活,大多要求根据一定的已知条件推导未知的条件。建模是以模型解决问题的开端,有了模型之后,对问题本身的探究就转化为对抽象模型的探究,可以令解题思路更为明朗。个体可以从物理模型中提取各种事实和数据,再进行推理、运算,得出结论。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结合所学物理知识探析其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再运用符号化的方法,将直观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抽象情境。

在一段高速公路的转弯处,路面外高内低。路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是θ,设转弯路段是半径为R 的圆弧,要使车速为v时车轮与路面之间的横向摩擦力等于零。夹角θ的正切值等于()。

以上问题描述了车在公路上转弯的情境,该路段不是水平面,车作曲线运动。在教学本题时,可以同学生一起分析本题,先确定一个角度为θ的路面结构,然后将汽车抽象为并列的两个符号,并以中部为受力点,再分析汽车的受力情况,构建起如下的情境模型。

如图1 所示,汽车受到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支持力和一个重力,两个力形成的合力为汽车提供向心力。结合有关三角函数和向心力计算方法的知识,可知,,两式相比可得.这个问题起初并未提供模型图,要求学生根据知识构建模型。使用的模型是根据文字描述抽象而来,是对生活情境的符号化表达。经过建模以后,令问题的层次变得更为清晰。[2]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多开展这类建模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解能力。

图1 汽车受力图

1.3.2 运用基本原理,深度分析模型

在一些问题中已经给出了图片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科中的基本原理,深度分析模型,解析模型中的意义,以如下习题为例。

如图所示,物体A、B 的质量分别为m、2m,物体B 置于水平面上,B 物体上部半圆形槽的半径为R,将物体A(可视为质点)从圆槽右侧顶端由静止释放,一切摩擦均不计,则()

图2 图例

本题中给出的模型是静止的,在分析情境时要从静态图片中看出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还原小球在圆槽内滚动的状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运动过程不计一切摩擦,故由能量守恒可得:系统机械能守恒,且A、B 整体在水平方向上合外力为零,故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所以mvA-2mvB=0,即vA=2vB,则A 在B 圆槽的左侧运动到最高点时,A、B 的速度都为零,所以A 可以到达B 圆槽的左侧最高点,故A 错误;由上述得vA=2vB,A 的水平速度向左,B 的水平速度向右;又有A 在水平方向的最大位移和B 在水平方向上的最大位移之和为2R,故B 向右运动的最大位移大小为,故D 正确;对A运动到圆槽的最低点的运动过程中,对A、B 整体应用机械能守恒可得:mgR=;所以A 运动到圆槽的最低点时B 的速率为:vB=A的速率为:vA=2vB=故B、C 错误.以上信息均来自模型,是运用物理知识对模型做细致解读的结果。多引导学生用这种方式分析模型,可以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同时可反过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1.4 注重总结归纳,提炼模型共有特征

高中物理课程中的模型数量很多,但大多基于一些常见的物理模型产生,是常见模型的变式。[3]从共有的规律出发,会基于不同的物理现象产生多种多样的模型。随着知识的分解演化以及情境的转变,衍生出大量的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总结归纳,从中提炼出几个基本类型,并结合物理知识对其共有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将模型进一步按条件细分,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熟悉模型的不同变式。

2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模型构建的注意事项

2.1 以基础知识为教学依据

在讲解分析模型时,要以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为依据,而非仅仅解析模型。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通过几个基本的定律可以推导出大量的结论,产生丰富的知识体系。各类模型是由物理知识与生活、抽象语言结合得来,同样是物理基本定律的产物。模型是根据物理知识解析情境的结果,只有牢固掌握知识才能保障模型的正确性。如以上的两个模型中运用了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只有掌握这两个物理定律才能正确地构建模型。教师要紧扣知识、回归课本教学,让学生理解模型的意义。对模型的分析,也能够反过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符号化的语言进一步加深对物理定律的理解。

2.2 通过交流讨论促进理解

交流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同伴互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情境,加深对情境的认识。对于模型的思考、分析和建构,许多物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面对模型时经常一头雾水。如果参与交流讨论,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活力,让学生掌握分析模型的正确方法。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多使用提问法,让学生根据问题说一说物体的受力状态,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各个变量、各个符号之间的关联,以情境分析起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宽松的氛围,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互动,从中获得提升。如果发现学生存在思维误区,可以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陈述、自我发现找出思维误区,进而形成“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物理情境的能力。

2.3 引导学生认识建模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构建模型是高中物理学习与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精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方法”的维度认知模型。在开展建模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具体情境表达的物理意义之外,更要让学生在普遍的层次上领悟建模方法,感知建模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在分析情境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整个思路进行回溯和提炼,让学生自行总结出一种分析情境的思维方法。

3 结语

模型构建与高中物理教学是不可分离的,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本质规律,运用于教学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开展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理解模型背后的思维模式,并将其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时应注重对模型类型的总结,以提升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建模物理
只因是物理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处处留心皆物理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